新書
過客收藏家
主理
19 人关注
45 篇文章
林燃

大家好~我是林燃!

新人自我介紹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陶國璋《無聊、空虛、絕望… …紓解無助感的哲學配方》〈林夕的佛系歌曲〉

〈最後的信仰〉不是純正的佛學,但代表其現在心境,經過香港政治轉變下的心態。我們在這時侯很容易唏噓,感到無助。但佛教思想呢,能看到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世界永遠不是固定如此的,總會有其他可能性。

SAMPLE

讀書|#顏值 Face Value|亞歷山大・托多洛夫 著

《#面相學》(#Physiognomica)據傳為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書中主要談及動物的體態與形相,透露了牠們的性格;若果某些人擁有動物的外貌特徵,可能也具有該種動物的性格。這或許是「面相學」的源流。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陳守仁《香港粵劇簡史 —— 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聲腔、劇目、藝人》序

粵劇無疑是世界傳播最廣、最長、最遠的中國戲曲劇種。除了南洋之外,自十九世紀中葉起,太平天國等內亂導致粵劇戲班隨着大量的中國移民越洋前往美洲和澳洲,或在當地城鎮設立戲院,提供日場、夜場的演出,或在偏遠礦區搭戲棚演出,招倈遠近觀眾,使得華人雖然離鄉千里,仍然能夠享受「睇大戲」的樂趣。

相关标签

  • 書櫃
    1220
    日常
    4723.4k
    Matters
    7095.2k
    寫作
    6403.7k
    故事
    5102.5k
  • 畫畫
    1682k
    文學
    4552.8k
    中國
    5542.4k
    工作
    5471.7k
    分享
    2842.3k
返回全部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陳志堅《記憶的錯序》序 ——〈純真的白旗,以懺悔連結 〉

志堅的散文,常予我欲語還休的「哽咽感」,彷彿有話哽在喉頭,不能直說,或不知該如何表達出來。前者大概因着身份,後者則為性情所致。這種「哽咽感」的效用不在於增加「亮眼度」,而是令作品不會掉入「霎眼嬌」的桎梏中。志堅似乎是在通過寫作尋找妥協的空間和分寸。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拂石記》自序——〈此岸有人拂石〉

有文學研究背景的文友由衷地帶點學術腔說:香港文壇有東渡彼岸的趨勢。此岸與彼岸向來有迷與覺或苦與樂的暗示——「登彼岸」就是捨迷得覺或離苦得樂的意思。可幸「此」與「彼」是相對的觀念:一水中分,哪一頭都可以是「此岸」也可以是「彼岸」。客套常用語「彼此彼此」正是表達「雙方一樣、差不多」的意思。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爆裂小念頭 葉偉信》編者序——〈只此一家葉偉信〉

「紅褲仔」出身的葉偉信,最初加入新藝城,由場記、副導演做起,經歷八、九十年代港產片黃金時期的淬鍊,一步一腳印,到了1995年正式執導演筒。雖然身處主流電影工業,但他早期的創作並不囿於條條框框的限制。自嶄露頭角的《旺角風雲》後,《誤人子弟》(1997)諷刺為人師表的平淡無聊,妙語如珠,風趣抵死。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從枝繁葉茂的香港到花果飄零的生命 陳寧:時代無好壞,每個當下都是選擇

把香港的發展史想像成一棵樹,那麼八九十年代或許就是這棵樹最為枝繁葉茂的時候。因為那時處處都有機會,人人都有希望,個個都相信自己能攀上這棵樹的高處,摘下絢麗的花收獲豐嫩的果。而事實上,只要你願意乖乖沿階梯向上爬,慢慢還是能抵達那個永續繁榮之地。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末日練習》序──「後來」的香港故事

《末日練習》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呢?地球人類遇見遮天蓋地、體積大到有如墨西哥般的外星人,日軍占領香港、薄扶林女妖前來報喪;清末民初北京城內出現了神祕女刺客,海內外詩人互相傳述彼此的神奇遭遇;民國人魚公子變化莫測,西藏靈童傳奇轉世;世界末日即將降臨,核爆已經摧毀香港,天下大亂,黃色的救生筏航向星際以外……。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游靜《天堂春夢: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自序

我生於六十年代香港,是戰後的第二或第三代,成長的資源遠比家中姊姊或哥哥充裕。整個童年都在公共屋邨渡過,並沒有體驗過父母來港初期住在山邊木屋與板間房的生活。至母親去世前幾年,透過與她斷斷續續的訪談,才發現家人盡經歷過《一板之隔》(一九五二,朱石麟)、《危樓春曉》(一九五三,李鐵)、…

SAMPLE

▌新書推介▐《#待機愛》是一個裝載著塵封的記憶、撕心裂肺與嘶吼的抽屜

「我在想,『塑膠愛』可不可以也意指膠著的情感,一種久未腐朽卻不再光鮮亮麗的狀態——這可不可以 是美?這是否就不可愛?『待機愛』意謂膠著、卡著的狀態,猶如 DVD 屏幕保護程序,是一場等候, 而在撞到下一個角落之際,你可以選擇結束待機狀態,或者繼續追逐絢麗的泡泡。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馬尼尼為《故鄉無用》自序〈我的父母沒甚麼好寫的〉

我的父母沒什麽好寫的,他們都是乏味的老實人,或者是我不擅長寫他們那種老實。所以我得把阿嬌姨找回來,雖然她是上一代最不成器,甚至壞了整個家族美好紀錄的人。她是唯一一個沒房沒後代沒工作沒錢的長輩。全身的狀況又正值衰退。她是勞力工、散工、體胖、近視,外表無一是處。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二四三(粵語歌詞創作工具)魔法書》導言:四十,不惑了(節錄)

「○二四三」,有個學術一點的名稱叫「類音階」,即是它們有類似音階的性質,卻又絕不等同於音階。它是一項在粵語歌詞創作中很有用的輔助工具,在新世紀以來,廣獲填詞愛好者採用,甚而到了2020年6月,有心人更編寫了一個相關的網站平台,名為0243.hk。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日常爐灶,文化人情——訪《小食部》作者鄒芷茵

今日在香港消失的,並不只是小店食肆,還有曾經琳琅滿目的街邊小食。「過往香港有很多街邊小食,因為這個城市是適合步行的,你不會突然開車去小食店買一件小食。現在香港是不是仍適合到處吃呢?以往在街邊很容易買到的缽仔糕,現在已仿佛變成了童年回憶,幾年沒吃過了。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喧嘩的碎片》序——荒城野境煙波未盡

是的,讀周丹楓,不斷想起的不是盧梭,不是尼采,而是諾華利斯。是因為書寫者年紀或氣質相若嗎?不,作為解構的讀者,早慣於逼近和迎接文字的不可能性,在那些可以短至一行的文字碎片裡,見證有時甚至真的化為四處散失的單詞,肆意考驗所「置身」的空間,零落如即將被輾碎的花蕾(頁70-71),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作者的思絮。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陳凌軒與陳慧——以故事跨越童年創傷

陳慧在2018年移居台灣前,寫了前名《異鄉人》的《焚香紀》,故事發生於九七回歸後的香港,卻較2018年後寫的《弟弟》較遲在台灣出版。《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戲劇治療師的育兒心語》原稿孕育於香港,直到陳凌軒移居英國後,將文稿交予在台港人出版社「希望學」出版成書。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 〈因為我們很愛香港── 梁樂民〉

電影成為香港二○二一年度華語片票房總冠軍。除了票房成功,電影還引起巨大的社會效應:接近一百萬人次入場,全城悼念梅姐之餘,電影亦勾起觀眾的懷舊情緒,紛紛追念黃金時期的香港。梁樂民說,電影中的香港情懷不是刻意經營,而是在重塑梅姐人生的過程中自自然然出現的。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台灣經驗與「南洋」敘述》——劉以鬯的南洋敘事(節錄)

考察旅居南洋五年的劉以鬯的南洋敘事,我們不難發現他在描繪南洋風景層面的冷靜、銳利與溫情脈脈,而在敘事風格上,他堅持批判現實主義以及接地氣的現代主義,徘徊於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而若將之安放在馬華文學史和香港文學史的雙重觀照之下,他則既是馬華文學本土建構的參與者,又是年輕本土作家…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只要我活著,我就要成為記錄者。」——筆訪《故城故事》作者王璞

我是在讀了許多本小人物回憶錄之後萌生寫回憶錄之念的。因為我也是個小人物。我要努力寫出我曾經歷過的人事,我想,那至少也是一塊小小的歷史碎片吧,而歷史,不就是由這樣一塊塊碎片組成的嗎?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新書】《新亞問學記》〈我所體驗的新亞精神〉

年逾七十,退休亦已多年。回首平生,最為慶幸的,在不同的成長和學習階段,得到母校和良師的培育。然而,對我的為學與做人,對我日後的成才,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新亞書院。我一生以「新亞人」為榮,對於新亞,亦滿懷感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香港的社會,大體是匱乏的,物質不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