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閱讀|不工作,為什麼我們該停手|工作的反義詞不是休息,而是「不工作」

陳伯軒
·
·
IPFS
·
最後針對本書,我個人不會全然的推薦,文字雖然簡單好懂,不過結構上並不是很規則,在閱讀上的脈絡不是很清晰,以致時常讀一讀有種「不知道作者想把我們帶往哪裡」的感受,這是本書最大的痛點,

可曾幻想過就這樣一整天躺在床上什麼也不做?就讓自己從慌忙的生活壓力中解放,成為一癱躺在床上的爛泥?

「要是無所事事,該有多好?」類似這樣的感嘆,我想很多人內心中可能多少有過一兩次這樣的感嘆,我們痛恨那些被淹沒在生活節奏中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掙扎求生的自己,也厭惡自己總是得在生活中攀爬著那名為工作的繩索,我們害怕,害怕腳底下的一片名為貧窮的黑暗,所以我們不斷向上爬,祈求有一天那無盡的恐懼與勞動終會結束。

那麼,仔細思考一件事情,如果今天要你一整天「什麼也不做」,你該怎麼做?


本書《不工做:為什麼我們該停手》便是對不斷強迫人們勞動的現代社會提出諸多批判,更為了所謂的「無所事事」重新定義。以多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家、導演、詩人的生活與軼事為本,探討何謂「毫無產出」,而這些看似毫無產出的行為,卻讓世界卻從這些人的無勞動中,找到名為藝術的新視野與高度。

懶散、不工作、不作為真的是種禍害嗎?

在競名逐利的資本主義現在社會中,彷彿「什麼都不做」就是種原罪,我們總對於久未見面的朋友劈頭就問:「你現在在做什麼?」彷彿我們得從對方的工作來定義他們的社會階級,並以此對對方的生活產生一種連結與價值判斷,看似日常的問候,其實也帶有既定的價值觀,那就是:「你必需得做些什麼!」,彷彿這些工作與頭銜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就是我們身為人的全部。


不工作究竟代表什麼,代表在橋下的因飢餓而死的屍體嗎?還是必須拾荒維持生活基本所需?而相對的「有份好工作」又代表了什麼?是坐擁名車豪宅?亦或是傳統中國人所謂的「五子登科」?

本書作者喬許.柯亨(Josh Cohen)對此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不活動」除了大眾印象中的懶散外,更是帶來自由與創意的根源,他主張我們應該從無止盡的積極勞動中解放,才可以擁有更幸福的人生,而不活動也帶來了自由與創意。

作者身為一位諮商師,也在書中提出一些他在職業中遭遇過的個案故事為佐證。就喬許.柯亨所說,他的諮商工作就是試圖在營造一個「不用工作、全然自由的世界」,人不用在諮商中被期待說些什麼,即便一週只有短短數小時,但是這短暫的自由,已經是許多人在生活中的一塊浮木,走出諮商室大門後,又得面對予取予求的世界。


最後針對本書,我個人不會全然的推薦,文字雖然簡單好懂,不過結構上並不是很規則,在閱讀上的脈絡不是很清晰,以致時常讀一讀有種「不知道作者想把我們帶往哪裡」的感受,這是本書最大的痛點,過於發散的敘事軸線跟作者自述自己兒時總是那個被老師認為「過於放縱」的孩子一樣,我從這些文字中感受到作者那非常「做自己」的基調。

但總歸來說,他對於近代藝術史的研究與論述還是十分有邏輯的,也讓我收穫許多本來不知道的藝術家故事,與許多特別藝術品的賞析,此外作者的生命自述也是本書有趣的地方,很多敘寫都讓人會心一笑,但不得不說的是,在閱讀上總讓人非常費力,以致於在最後十頁的地方我的精神狀態近乎昏聵,彷彿是爬著走到本書的最終盡頭。


「終於結束了!」是我經歷數月看完本書後最終的感想。雖然過程非常漫長也有點痛苦,不過卻讓我有種「非得幫這本書寫篇文章」的衝動,我想也是一種成功吧?


贊助我一杯咖啡,讓我知道在創作路上有你陪伴。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https://liker.land/zxx0531/civic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陳伯軒喜歡文字,熱愛閱讀。怪癖是買了新書之後會一邊嗅書本的味道一邊吃吃竊笑。 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隨筆
71 篇作品

隨筆|自由書寫:提刀向空氣砍去

七日書(6)島嶼精神,另類人生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