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微知著|你瞞我瞞:代名詞的微妙意涵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留意,不論是政治人物的講辭對答還是商品廣告,都會夾雜不少代名詞。這樣說起來好像廢話(畢竟誰說話會不完全帶代名詞?),但其實代名詞蘊含的意味可能比想像中深。
美國總統的講辭總喜歡運用「we」、「you」等人稱代詞,例如奧巴馬就職典禮的第一句就是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就連特朗普也曾在就職典禮上說過:
Because today we are not merely transferring power from one administration to another, or from one party to another -- but we are transferring power from Washington, D.C. and giving it back to you, the American People.
在英文裡,「we」可以包含所有人(I、you、they),也可以排除聽者(I、they),視乎情況而定。這點在中文也同樣適用。前者多用於爭取支持,引起共鳴,所以不少政治人物都喜歡用「we(我們、我哋)」來表現自己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香港前特首梁振英競選時就經常把「我哋社會嘅核心價值」放在嘴邊。後者通常用於迴避責任的情況,比如國家或地區領導人在政策受到質疑時,往往不會說「我再考慮清楚」,而會說「我們再從長計議」,將自己應負的責任轉移到工作團隊身上,減輕自己的問責壓力之餘,又能顯示自己是個懂得領導團隊的好領袖。
至於「you」在英文的語境中,則能夠讓聆聽者或讀者更容易代入處境,加強對話雙方的連繫(係你啦,比卡超!)。所以兩任美國總統都不斷以「you」連結有投票的美國人,感謝他們的信任,告訴他們政府將還權力於民。
不過,或許大家會發現,在中文裡面,其實並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強調「你們」和「我們」。甚至在政府的《公文寫作手冊》中,都提到「在不影響文意的情況下,可少用『你』、『我』、『你們』、『我們』等代名詞」。唯一會不斷提到「你們」、「我們」的情況,似乎是處理社會矛盾和衝突的時候,例如「你們的行為不會得逞」、「無論你們用什麼方式表達你們的意見,我們都會細心聆聽」,將政府立場與反對政策的人士分隔開來,可見「我們」、「你們」雖然在英文文本中能起吸引觀眾之效,在中文語境運用卻可能會有反效果,令說話者和讀者/聆聽者的隔閡更深。事實上,中文作為意合(parataxis)的語言,本來就不需要經常使用代名詞(例如:搞掂啦 vs I am done)。所以在翻譯上,並不需要將英文的人稱代詞直譯成中文,如果必須要用到「你們」之類隱含排他性的代名詞,可以視乎正式程度使用「各位」、「大家」等等替代詞語,避免予人咄咄逼人之感。
==========
人二譯社|InBetween Translators’ Collaborative 🏠👯♀️
Translation | Transcription|Proofreading|Reviewing | Copyediting|Copywriting | Typesetting
.
Enquiries ✉️: [email protected]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inbetween.tran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