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04):博施于民 — 非有权有德者不能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子贡有钱,故有此问。《吕氏春秋》记载,子贡曾把在国外沦落为奴的鲁人花钱赎了回来,但却拒绝了鲁国的补偿,但这事受到了孔子的批评。这里他实际上是将自己代入,等于是问,我如果散财于民,将他们从贫穷救济出来,如何?这可以算得上是仁?“博施于民”与“济众”是一个意思,前者指行为,后者加个“能”字指结果。
孔子的回答很微妙,回答说,“这事岂止是仁,必须是圣呀!连尧舜这样圣明的君王都忧虑自己力所不足做不到”。言下之意,你小子口气太大了,好高骛远。尧舜都做不倒,关键是我都做不到,你怎么可以做到呢?孔子没钱,自然无法“博施于民”。
孔子有些小器,故意拔高子贡之意。子贡之意,并不是说他要济鲁国或天下的民,只是说用自己的钱财力所能及地周济目之所及的贫民。汉语表达的不确定性,孔子可以这么理解。但他其实是明白子贡的意思的。在孔子看来,博施于民,只能有权有德的人才能做到。有钱有德的人,是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资格做这种事的,做了就是僭越。就是与权力争民心,会损害权力的威信,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然后开导子贡,把目标放低些。仁者就是自己想自立,也使他人自立;自己想通达,也使他人通达。理解为经济上或思想上都可以。能从自己所欲而晓喻周围人所欲,这就是实现仁的方法。
《论语》中还有一处,孔子用“尧舜其犹病诸?”来堵学生的嘴。这次是子路。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第十四)。
子路问孔子什么算是君子。孔子一看,机会来了,你小子时常目无尊长,正好趁机教育教育你。就回答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人做事要虚心虔诚、恭恭敬敬”。子路不以为然,觉得这也太小儿科了吧!就追问到,“做到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心里想,你能做到这就不错了,我也不指望你有多大造化。好吧!我就对你再提高点要求吧!“加强修养,与周边的人,特别是同学们搞好关系!要善于处理问题,化解矛盾,让他们信服于你。”这就是孔子“安人”的意思,人指日常生活中有关系打交道的人。子路还不甘心,“难道这就可以了吗?”孔子没好气地说,“修己以安百姓”。这个你就算了吧!“修己以安百姓,连尧舜都担心自己做不到!”
孔子这里的递进关系,就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源头。“安人”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
回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似乎又是一个“金科玉律”,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相通。一个是从正面说,一个是从反面说。从同理心的角度,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将之作为适用于一切的一般性法则,就违背了自由意志。人的偏好是不同,不能将自己的偏好强加于别人。不能以我喜欢吃臭豆腐,就以为其它人都喜欢吃臭豆腐;也不能以我不喜欢吃臭豆腐,就以为其它人都不喜欢吃臭豆腐。
2021年2月25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