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創作與出海:專訪澳門小說作家鄧曉炯

澳門學16號
·
·
IPFS
·
作者是如何發現「林則徐禁煙」與澳門的關係,他又是如何解決困擾所有澳門史研究者的難題:資料搜集與解讀?

作者:房間裏的人(社科研究者)

前言:書寫歷史小說的澳門作家不多,本篇訪談對象便是近年出版以清末名臣「林則徐訪澳」為題的《迷城咒》作家鄧曉炯。最近《迷城咒》成功「衝出」澳門,出版了內地版本。我們有幸用書面訪談了作者。

訪談除問了內地版本內容,亦關心作者是如何發現「林則徐禁煙」與澳門的關係,並又是如何解決困擾所有澳門史研究者的難題:資料搜集與解讀。此外,曉炯亦回應了作品如何出海與澳門文學作品的本土發展困境。

關於《迷城咒》,歡迎閱讀我們之前的文章:一座浮城的古今對倒─讀《迷城咒》】

1.      首先恭喜曉炯的《迷城咒》即將推出簡體版,借這個機會我也希望和澳門學16號的讀者,一起和你本人聊聊這本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作品。我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留意到你的Facebook上說《迷城咒》的簡體版「從中篇發展成長篇」,請問是有新增加的內容嗎? 還是是我理解有誤?另外,小說名字由《迷城咒》變成《迷城之咒》背後是有什麼原因嗎?

是的,這次推出的簡體版《迷城之咒》是全新的長篇版本,所以連書名也改了。說起來內地出版社的編輯們也很敏銳──他們看過《迷城咒》之後,就問我是不是應該還有更多地方可以擴展來寫,大概是他們也看出作品裡有不少地方“意猶未盡”。

事實上,當初《迷城咒》因為是參加“澳門文學獎”的“中篇小說組”比賽,按章程規定必須是在8-12萬字的範圍,所以為免超字數,我寫的時候有些地方會儘量控制,後來定稿的時候又刪減了一些內容,最後出書的版本大約是10萬字左右。這次內地出版社讓我放開了寫,完全沒有字數限制,對了,這裡還要提到的一點就是,原來內地對“長篇小說”的定義是13萬字以上,出版社方面也希望我能參照這個標準,最後以長篇小說的規格來出版。

當然,從中篇到長篇,小說從內容到結構都需要重新調整,所以我乾脆就把原書打掉重寫,除增加了幾個全新章節之外,原來的內容也基本上重新修訂了一遍,之前有些很辛苦找到但最後忍痛割愛的史料,這次總算有機會重新嵌合到故事裡去,前前後後寫了近一年,最後成稿大約14、5萬字左右,不過,雖然辛苦,總算把自己心中原本構思的這個故事比較完整地講完了。

2.      我在讀完《迷城咒》後的第一個感受是這是一本精確反映澳門這個城市特點的小說─也就是命運的不由自主。我很好奇你創作《迷城咒》的背景,為什麼會想寫這樣一個故事?

正如我在書中“後記”部分提到的,其實我對“林則徐巡澳”這件事一直很感興趣,一來鴉片戰爭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林則徐也是非常知名的人物,居然和澳門曾有交集,所以我很多年前(99年回歸前後)就開始蒐集和了解關於林則徐以及他巡視澳門的相關史料,當然也想把這段歷史寫成故事,只是一直找不到好的切入角度和敘述方式。

直到有一次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知道了“利馬”這個人物──說起來,對於林則徐以及他巡視澳門這段歷史,大概很多人都知道,或者起碼不至於完全陌生,但對於當時林則徐來澳門會見的這位葡方代表究竟是誰?基本上卻無人知曉,我問過很多葡國人他們也不知道。

但是,當我從這個人物的視角切入,不但發現了非常新鮮的感受,也找到了這場影響中國命運的戰爭爆發前充滿時代張力的“澳門視角”,所以就一路順利地寫出來了。

3.      你的小說多數以真實歷史事件作為創作背景,這在港澳作家中是很少見,為什麼會偏愛歷史題材?

從小到大,我一直很喜歡看歷史書以及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這個方向來創作,而澳門又是一個充滿歷史感和歷史故事的地方,尤其是有太多故事未曾被講述,我想即便窮盡自己一生之力,大概也不過只能講述其中的萬分之一吧!

澳門歷史小說作家鄧曉炯(Image: The Script Road)

4.      接著上一條問題,歷史題材不容易寫,因為要消化大量歷史材料。我記得你來過好幾次澳門學16號的講座,其中2022年講張保仔那次印象尤其深刻,你對感興趣的歷史人物的熟悉程度甚至比講者還要好。澳門學16號此前也做過有關研究澳門歷史的podcast,知道研究澳門歷史很不容易。我很好奇你是如何閱讀和搜集歷史材料?

不會吧?哈哈!不過,這個問題你也確實問到最關鍵之處了──寫了這麼多年澳門歷史小說,我覺得最難的就是蒐集與“澳門”相關的史料,現代關於澳門尤其是某些特定歷史主題的研究資料不算多,而古早的史料又大多是葡文,不要說閱讀,就是要接觸到也不容易。

不過,這次寫“林則徐巡澳”其實還好,因為相關史料還是不少的,像林則徐呈遞的奏章、當時澳門媒體的報導等等,關於鴉片戰爭的史料就更是汗牛充棟,當然,和“澳門”相關的部分還是相對較少,但從寫小說的角度來看也未必是壞事,因為這就給了我大量自由想像和創作的空間。

另外,也要感謝資訊科技的進步和AI的迅猛發展,現在很多葡文資料的轉譯越來越方便,比如有關和林則徐會面的“利馬”這個關鍵人物,和他相關的史料在中文領域裡極為稀少,但所幸有翻譯軟件輔助,我能透過葡文史料了解這個人物,否則這故事恐怕也很難寫得成了。

5.      如果有正在構思或寫作的新作品,能否和讀者分享一下是什麼題材?

我主要的創作方向是歷史和科幻(或結合兩者),目前又寫完了一個科幻中篇,是一個講述AI挑戰人類創作能力的故事,剛得知獲得今屆澳門文學獎的中篇小說獎,稍後應該會忙著籌備相關發表或出版事宜,敬請大家期待,哈哈!

另外,近年我也一直在構思另一個澳門歷史故事,這次更希望跳出“中篇”的框架,起手就想寫成長篇小說。不過,你大概也知道,我創作速度很慢,尤其是寫歷史小說,往往前期蒐集、閱讀和消化史料的階段非常漫長,就比如這本《迷城之咒》“漚”了二十多年才完成,希望這次不用這麼久吧,哈哈!

6.      最後要問問找出版社的問題。據我有限了解多數澳門作家的小說都是在本地出版,沒有經過市場考驗,直白點說帶有自娛自樂性質。那《迷城之咒》是如何找到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這本書能在內地出版,真的要感謝很多前輩們的幫助──最開始是笑姐(澳門作家湯梅笑)將《迷城咒》推介給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的前編審甘以雯女士,甘老師看了後覺得不錯,又再推薦給出版社的領導們,他們讀了也很喜歡這故事,於是出版社就開始聯繫我,接洽後續出版事宜,就是這麼成事的。

所以我也非常感恩,雖然笑姐、甘老師她們早已退休,但都很熱心關注澳門文學並努力推動,記得有次我當面感謝兩位老師的時候,她們笑著說沒什麼,因為做過文學編輯,看到好作品自然就想讓更多人看到、讀到。她們這批文學前輩身上的這種精神、責任和傳統,不但令我感動,也值得我輩學習。

你問起這方面,其實我也很感慨:澳門文學如何“走出去”是講了很多年的老話題。事實上,很多澳門作家一直都在不斷積極努力,有不少人在內地、台灣、香港發表作品或出書,比如去年李懿在台灣出版小說集《扁平人》(遠景,2023),今年楊穎虹在內地出版童書《雀仔園的雀仔》(新世紀出版社,2024),還有寂然和梁淑淇在台灣“鏡文學”網站發表連載小說《劇情需要你們去死》《死啊,又不是第一次》等等……其實成果還是不少的,就是不太容易在澳門被看見、被關注和被討論。

我覺得,身為澳門的寫作人,內心最希望的當然還是能在澳門發表作品、擁有讀者群並取得市場迴響甚至收入。畢竟,澳門作家講述的是澳門故事,而文學作品必須和其生長的土壤緊密依存,也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立足,作品才具備真正的生命力,之後也可以透過版權輸出、外文翻譯等方式,讓澳門的作家和作品走得更遠。

當然這也涉及到一系列問題:作品如何出版?文學產業鏈如何完善?讀者從哪裡來?文學市場又在哪裡?……這些很多都是老問題,講了很多年也沒什麼實質結論,而當下的現實情況也很難令人樂觀,但還是希望以後能有機會找到突破口吧。 

#文章篇數:2️⃣1️⃣9️⃣


👉 訂閱免費電子報,每月整理精華內容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澳門學16號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具民意的野蠻擴張?澳門博彩業與抗議的研究

岑浩輝的參選政綱說了什麼?(上)

FOODAY:WEB3 食評APP 初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