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工作五年心得

亂世裡的說書人
·
·
IPFS
逛Matters發現有不少學術或職場相關的文章。想來目前的工作也邁入第六年,想加減分享個人工作五年的一些心得。

不知不覺學術工作邁入第六年,能在這工作是各種巧合促成的機緣

如果不是:

離開會計事務所審計員的工作
離開高中校園出納人員的工作
放下大學四年累積的會計知識
曾在街邊小店感受底層的生活
廣泛閱讀書籍時對哲學感興趣
推甄面試考上「哲學」研究所
同時兼TA、RA、行政等職務

如果不是:

研究所多讀兩年剛好碰上有人留下爛攤跑了
哲學研究的主題與專業剛好符合成為即戰力
雇主面試發現和我所就讀研究所的教授認識

很難想像命運的走向會使自己最後會邁向何方。雖然現在從事哲學相關研究工作每月能有50幾K、職業稱得上體面、平日能靠著閱讀文獻和寫文章吃飯,但是我卻不建議輕易嘗試冷門科系的窄門

因為個人在會計領域的體悟(主觀感受),選擇熱門的專業科系,好處是勞動需求市場有充足的工作機會,壞處則是如果不是當中的佼佼者不對相關專業感興趣,會覺得每天上班度日如年、懷疑自己每天是為什麼上班,以及每個月只剩期待薪水發下來與拿來揮霍的那幾天;相反的,選擇冷門的專業科系,壞處是很難找到相對應的工作,即便有也不見得有缺額,好處則是如果從事的工作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那麼你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有成就感、薪水只是附加的價值

換言之,除非你評估好未來人生的職涯風險家境允許你以興趣為本業,不然要深思讀像哲學這樣的冷門科系,未來想要做什麼?以個人來說,至少還有會計系的應用知識當後盾,並且是在業界實際工作後才決定踏入哲學這塊領域,抱著即便不能全職投入哲學也能視哲學為輔助工具。

前言介紹大概寫到這邊,接下來則是介紹學術工作可能會遇到的不如意。

一、學習滿足雇主的要求

這點和學術以外領域的工作差不多。如果你的行事作風只考慮到自己想怎麼樣,而不是考慮雇主想要什麼,好比:

自己可能有習慣的寫作風格,而不願意屈就於改成雇主想要的風格;或者你希望有更多哲學理論、論證、形上學的內容,但是雇主想要更加具體可以實踐的內容;又或者你或許是基於某個主題A應徵進來的,但是大多數時間雇主卻想要你進行主題B或主題C的研究。

如果一味的只以自己為中心思考,不僅會產生不必要的關係摩擦、被雇主質疑你的研究能力,同時也沒考慮到雇主花錢請你是為了解決他想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你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通常這一關想不通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只是學術生產機器,熱誠被消磨了就會黯然地離開。

二、不要錯過學習的機會

考慮時間效率,大部分的人文獻整理都習慣性的使用google翻譯,現在有生成式AI甚至可能會直接讓生成式AI來幫忙摘要或總結。這麼做短期來講可以迅速達成工作目標,但是長期來講則是讓自己原地踏步,而這樣的差距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大。

懂得善用省下來的時間就很重要,像是去認識透過google翻譯的生字,回頭看其他能被接受的文章架構是如何安排、每個段落是怎麼寫,以及整篇的論點核心是什麼,是否和生成式AI的摘要或總結有落差。此外要設想,當你被別人問起讀過的參考文獻時,如果沒做足上述的功夫,你會發現根本無法和人深入探討相關主題,因為你知道的就只有表面的資訊,而不是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三、懂得適當的拒絕

你可能會發現一種狀況,你越是有成果或越有效率,被分派的工作就會越來越多。因為對雇主來講,只會考量誰最有產出能解決當下問題,而不會去考量其他同事工作分配不均。這個時候,適當地揭露手邊的代辦清單與工作進度,根據自己的能力負擔範圍內委婉地拒絕就很重要。基本上,如果你真的是裡頭最有產出的那一位,雇主通常會認真看待你拒絕的理由。當然,如果不敢或不擅長拒絕,可以考慮降低時間效率提高品質,或者延後回報進度,藉此讓雇主自然的分散工作內容的安排。

四、非必要不做份外的工作

印象深刻是到職第一年任職不到半年的時候,辦公室的行政突然的離職,並且私底下建議雇主「讓我暫代」。後來雇主夜間打給我,表示既然有會計的專業又曾在研究所從事過行政工作,是否可以短期坦一下這裡的行政工作,並且承諾處理行政事物耽誤到研究也沒關係

這段期間心裡極度的不平衡。因為身邊的同事不需要承擔任何行政相關的工作、研究方面也非常散漫,而我雖然因此被額外加薪卻做的很不快樂,因為我來是為了從事研究的工作,而不是處理報帳和辦公室政治的應對。我永遠忘不了,當時那位離職的女行政臨走前的那句「啊~我以為你會拒絕老闆的請求」。所幸暫代約半年左右,雇主終於找到新的行政人員,也終於可以專心從事學術工作。有過這次的經驗後,對於分外工作的委託我都會審慎的評估且視情況斷然拒絕。

順便一提,個人不喜歡行政工作,因為許多雜事和重複的事,其實是可以用科技去取代。至於那種到各處室跑公文,還要打好各種表面關係的流程更是內耗。相比於研究工作是自己可以自主掌握效率,行政的工作往往是由別人決定你的效率。

五、培養興趣、走出象牙塔

專注學術研究有屬於學術研究的圈子,但你會發現自己很難跟別人聊天,因為缺乏共同的話語。培養某個興趣或參與某個遊戲,有助於維持或擴展社交圈,也能避免晚年沒了職業身分後不知道要幹嘛。例如,個人就有在收藏古錢跟卡牌、玩《原神》、《崩壞:星穹鐵道》、《龍族拼圖》、《遊戲王MD》等手遊,也會看日本跟韓國的動畫跟漫畫。

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

至於走出象牙塔方面,則是會時常的關注新聞時事,以及了解年輕人都在流行什麼。不過,看到特定新聞主題偶而也會感到不適,或者也應該感到不適,因為媒體決定了以什麼視角讓你理解這個世界(好比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也很主觀),相關的資訊不該全盤接收。維持與現實的關聯性,偶而會成為研究方向的靈感,也能與身邊的人保持一定的聊天話題。

結語

哲學在台灣被視為冷門科系,過去甚至被身邊的人嘲笑「你幹嘛在沒有龍的時代,學習屠龍的技巧」。但是,其實哲學應用的研究領域很廣泛,好比許多公共政策背後都涉及到義務論或效益論、主張動物權或環境倫理,也是需要有一套合理的理論與判準,即便是立法前針對法律淵源的法理研究也是涉及到抽象的哲學思辨。哲學訓練過程培養的看世界方式與及邏輯思辨能力,也有助於在各大領域作為輔助工具

比較可惜是台灣的教育並不重視哲學,業界大多也不夠了解哲學的價值,以至於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意識形態專業判斷的立場,背後其實是有一套哲學知識建構的背景。如果有更多的「公民」可以認知到這一層的思考,那麼就不會輕易的把任何主張視為理所當然,也會去判斷不同面向的利弊得失。

總結來說,從事學術工作的優點是職場環境相對單純同事之間也不太需要競爭、能夠和一群聽得懂你在說什麼的人相處。至於從事學術工作的缺點的話,除了上述提及的幾個不如意的點,如果個性上不太喜歡長時間獨處,不太喜歡生活沒有太大變化,或者不喜歡花很多時間在讀別人的文獻與寫文章,那麼這樣的純學術研究的環境(不包含教學和演講)就會略顯枯燥乏味。

這點來看的話,我還蠻認同「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出路,但是如何的認識自己到發現自己喜歡從事的行業,再到能夠進入該行業工作,除了努力外真的需要一點選擇的勇氣與運氣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亂世裡的說書人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生相關
29 篇作品
時事相關
11 篇作品

美國70年代末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