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冷知識|譯者退場後,譯文與出版的距離
翻開一本譯著,除了作者和譯者,有時也會見到「某某譯校」的字樣,尤其是學術專著。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你,有無想過「譯校」是什麼?和「翻譯」又有什麼關係?
從字面看來,「譯校」即「翻譯」加「校對」,但事實上,翻譯和校對的工作往往由不同人負責,譯者完成翻譯想出版譯本,會交給出版社完成編輯工作。出版社編輯對照原文校對譯文,檢查並改正譯者的翻譯錯誤(包括錯譯、漏譯等),就稱之為「譯校」。
完~就是這麼簡單。(要是這麼簡單就好了。)
「譯校」不同於一般意義的「校對」。中文「校對」二字,英文裡可以是指「editing」、「proofreading」、「proof-editing」、「copy-editing」⋯⋯每種「校對」都有各自的目的和功能,在出版流程中也有不同的位置,甚至不同出版社的程序要求也不同。一般而言,譯稿完成後,先由文稿編輯(copy-editor)負責copy-editing,除了改正錯字、錯標點、錯文法,也檢查譯文是否符合客觀事實/史實(即要fact-check,尤其學術專著)、參考文獻等資料是否正確、文本是否流暢通順、有否前後不一(如前後文譯名不一致)、敘述不清的內容。如果是學術書,還要檢查引文規範是否統一用某種style(e.g. MLA/Chicago Manual/APA)。(遇上好的譯者,copy editor一定輕鬆很多呢~)
看到這裡,已經覺得很累了,但這只是譯者退場後的第一步。完成copyediting後,編輯就進行譯校,集中處理翻譯問題,這也是編輯和譯者最容易產生矛盾的過程。編輯著重文本流暢度,有時可能會忽視譯者刻意的「不流暢」。例如,台灣譯者何穎怡曾去信批評出版社亂改譯文中的破折號,沒有考慮譯者的翻譯策略正是透過保留大量破折號以呈現原作風格。所以,這時譯者和編輯的溝通非常重要。作為譯者,必須懂得捍衛自己的翻譯原則,為自己的譯文辯解(justify your translation!);而作為編輯,在「理所當然」地修改之前,應先詢問譯者想法,除非是明顯的翻譯錯誤,否則盡量不隨意改動。
最後,就到了proofreading的環節。正常而言,這時已經基本解決文本和翻譯上的問題,proofreader的主要職責是再次清理細節上的錯誤(錯字、錯標點、錯文法、錯格式),同時檢查排版問題(漏頁、漏段、孤行、寡行等)。這個過程重複又重複,在final proof之前還有一二三四五六七校稿都不為奇。
總括而言,譯者完成翻譯至譯本出版,中間還要經歷很漫長的一段旅程,每本譯著都承載著很多人的心血呢~
【傳送門】 💬
==========
人二譯社|InBetween Translators’ Collaborative 🏠👯♀️
Translation | Transcription|Proofreading|Reviewing | Copyediting|Copywriting | Typesetting
.
Enquiries ✉️: [email protected]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inbetween.tr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