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確》導讀

閱讀筆耕
·
(修改过)
·
IPFS
·

作者: 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奧拉.羅斯林(Ola Rosling),安娜.羅朗德(Anna Rosling Rönnlund)
譯者: 林力敏
出版社:先覺

Photo by Jessica Lewis on Unsplash

真確13問:給讀者的見面禮

有一天我和友人約在星巴克談事,他是一名不動產經紀人;談得差不多了,靈機一動,拿出本書開頭給讀者的13題「見面禮」,讓他牛刀小試一下。

結果他只答對最後1題,而且這題還是送分題(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幾乎是吃了顆零鴨蛋。

13個真確問題如下,一起來答答看:

  • 現今全世界的低所得國家裡,多少女孩會讀完小學?
    ☐(A)20%
    ☐(B)40%
    ☐(C)60%


  • 世界上的多數人是生活在哪裡?
    ☐(A)低所得國家
    ☐(B)中所得國家
    ☐(C)高所得國家


  • 在過去20年,全球赤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
    ☐(A)幾乎翻倍
    ☐(B)大致不變
    ☐(C)幾乎減半


  • 現今全球的平均壽命是多少?
    ☐(A)50歲
    ☐(B)60歲
    ☐(C)70歲


  • 現今全球有20億個兒童,年齡介於0到15歲之間。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會有多少個兒童?
    ☐(A)40億
    ☐(B)30億
    ☐(C)20億


  • 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會再增加40億人,而主要原因是什麼?
    ☐(A)兒童人口增加(不到15歲)
    ☐(B)成年人口增加(15歲到74歲)
    ☐(C)老年人口增加(75歲以上)


  • 過去100年間,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是如何變化?
    ☐(A)幾乎翻倍
    ☐(B)大致不變
    ☐(C)幾乎減半


  • 現今全球約有70億人,下列哪張圖正確呈現人口分布的狀況?(每個人像代表10億人)
  • 現今全球多少2歲兒童有接種疫苗?
    ☐(A)20%
    ☐(B)50%
    ☐(C)80%


  • 全球30歲的男性平均接受過10年的學校教育,而同齡的女性平均接受過幾年的學校教育?
    ☐(A)9年
    ☐(B)6年
    ☐(C)3年


  • 1996年,老虎、熊貓和黑犀牛都列為瀕危動物。現在這3種動物裡,哪幾種面臨更迫切的危機?
    ☐(A)2種
    ☐(B)1種
    ☐(C)0種


  • 全球多少人口享有電力?
    ☐(A)20%
    ☐(B)50%
    ☐(C)80%


  • 全球氣象專家認為接下來一百年裡平均氣溫會⋯⋯
    ☐(A)更暖
    ☐(B)一樣
    ☐(C)更冷


正確答案為:CBCCC — BCACA— CCA,不知道你答的怎樣?

如果你答的不好,你並不孤單。

2017年,取樣14個國家將近12,000人作答,他們在前12題平均只答對2題,沒人通通答對,僅1個人只錯1題,15%的人得到0分。

這名友人剛好是「15%仔」的一員。


比黑猩猩還糟

控制變因,作者發現測驗結果無關教育程度,人人似乎對世界抱持著奇糟無比的認知,比黑猩猩射飛鏢隨機亂猜還糟。究竟是為什麼?

Photo by Rob Schreckhise on Unsplash
由於過度誇大的世界觀,對這些提問給出種種誇大的負面答案

一般人在思考、猜測或學習有關世界的事時,時常直覺去參照自己的世界觀,所以如果世界觀不對就會大幅猜錯。

剛開始認為問題在於「翻新認知」:眾多受測者其實都具備知識,卻是過時的知識,往往過時數十年的知識;但後來發現連能取得最新資訊的人都錯看世界,問題不只如此。

而「媒體氾濫」會是罪魁禍首嗎?作者這麼想過,但認為答案並非媒體誤導、刻意宣傳、錯誤消息或假新聞。媒體充其量只是幫兇,不是主因。

說到底,真實呈現世界終究不是記者的任務,也不是社運人士和政治人物的目標。他們永遠必須靠誇張說詞與吸睛故事搶我們的注意力,永遠會鎖定異常而非平常,也永遠是關注最新的改變,關注立即的改變,而不是關注緩慢的進展。
誇大直覺與偏誤認知

汲取數十年經驗,作者最終明白錯誤的世界觀為什麼這麼根深柢固,原因在於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

這不是記者的錯,我們也不該期望他們改變。與其說這現象是源於新聞記者的「媒體邏輯」,不如說是源於消費者腦中的「注意力邏輯」。

人腦天生喜好節能,傾向迅速下結論,沒有思考太多,這在過去有助我們避開猝然來襲的危險;我們喜歡八卦閒扯,渴求誇大的故事,這些在過去是有用資訊與新知的唯一來源。其實我在讀《原子習慣》、《人類大歷史》等書中,也見到同樣的觀察;結果出現種種直覺偏誤,形成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這本書在談什麼?

本書透過「數據、圖表」(尤其是那精美的「泡泡圖」)穿針引線,陸續剖析13個真確問題,談世界真正的樣子。

我是數據的超級粉絲,但不愛數據。數據有其局限。唯有當數據能超越數字本身,協助我了解現實(例如人的生活),這才值得愛。
有意思的不是數字,而是數字背後人們的生活。

本書也是在談你,談你為什麼沒看見世界真正的樣子,怎麼辨認「十個直覺偏誤」。

想像我們有一個防護罩,或是注意力的過濾器,在世界與大腦之間。注意力過濾器能保護我們:少了它,我們會不斷受極多資訊疲勞轟炸,陷入過載與麻痺。再來,想像這個注意力過濾器有十個直覺小洞:鴻溝型、負面型和直線型等等。多數資訊無法通過,但迎合誇大直覺的資訊能通過,所以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這類資訊,忽略其他資訊。

本書也談如何了解世界,你可以怎麼做,克制誇大直覺,擺脫錯誤認知;養成「求真習慣」,可以建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

附上讀完本書後,所勾勒的心智圖架構:

時時對照警惕,有沒有陷入各種直覺偏誤而不自覺?

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刻意隱藏本書的副標題,直到現在才呈現,避免讀者在作答「真確13問」前,受到副標題文字的影響。

我自己是對「概括型」和「怪罪型」直覺偏誤深深有感。

前者簡單說就是一種「刻板印象」, 例如媒體時常取材「工程師被詐騙」「事後愈想愈不對勁」「三寶交通事故」做為報導,而且標題總是很吸睛。久而久之,就會對特定族群有了成見;有了求真習慣,我會再三警惕自己:當心別把特例當通則

我們的媒體也許自由,也許專業,也許追求真相,但獨立報導不代表能呈現真相:即使每則報導本身完全真實,我們仍可能因記者對報導的選擇而產生錯誤認知。媒體不是中立,無法中立,我們也不該期望媒體中立。

後者則是「找戰犯」。字面上很好理解,例如逮到了一個機會,可能是一個社會事件,就要針對不喜的政治人物(政黨)罵上幾句,有時在所難免,這是一種情緒抒發的管道,而事後冷靜想想,多半能自我省察:問題往往出在體制與系統,而非個人

找戰犯的另一面是「找英雄」,俗稱「造神」,這個現象我覺得是比較嚴重的,因為還融入了崇拜及信仰等要素,當局者迷;總之,謹守求真習慣,不要誇大特定個人或群體的重要性


補充

  • 為了取代「開發中/已開發」國家的二分法過時標籤,書中提出了一個更切合現實的四級所得分類方式。有閒暇享受閱讀之樂的我們,都身處在第四級。
在建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之際,你所遇到最大的難關在於要知道一點:你的多數親身經驗來自第四級,間接資訊則經過大眾媒體的篩選,而媒體喜歡誇張聳動的大事,不愛平凡日常的小事。
  • 因此,又設立「美元街」網站,讓我們得以窺見世界各地不同級別的生活樣貌:www.dollarstreet.org
  • 2015年的9月,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和他的兒、媳三人決定合寫此書,但2016年2月,漢斯被診斷出胰臟癌,最好的情況是還能活一年⋯⋯。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而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
  • 漢斯於2017年2月7日辭世,這本書是他留給世人最好的禮物。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閱讀筆耕從 2020 年 8 月開始寫字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教育平台【鏈習生】團隊成員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IMO 人物誌|比特幣是什麼?加密貨幣如何購買與配置?

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72|高手的 PPT 標題一定有觀點

卡片盒筆記 ze3|如何處理「引述」,讓永久筆記真正幫助知識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