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香佳譯|睇名知喜惡:譯個名都咁有學問?
除了街道名之外,從港英時期的英國人譯名也可以窺探到很多玄機。在剛剛接管香港的時候,英國官員並無官方中文譯名。那個年代的英國人名大多數都翻譯得非常奇怪。例如負責中英談判的首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Lord Napier中文名就譯成「勞律卑」,又要勞動又那麼卑微,可想而知當時華人對於英人的鄙視。
而香港第一任總督Henry Pottinger 以「砵甸乍」這個名字傳世,不過大家又知不知道最一開始的時候,他的中文名是甚麼呢?原來,在1842年的《政府公告》裡,Pottinger 有個非常富有廣東話特色的名字「煲顛茶」,聽說是暗諷他「癲佬煲茶」的意思(註:網上是如此流傳,但似乎沒有人解釋過何謂「癲佬煲茶」。如果用「煲茶」相關的歇後語來推斷,應該是說他口水多過茶?)。至於後來大家熟悉的名字砵甸乍,讀起來又「癲」又「詐」,其實也並不是好了多少。不過也有人說,這個名字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有諷刺意味。因為根據《康熙字典》,「甸」有「治也」之意,而「乍」字則解開初、開始。作為香港開埠的「初」「治」者,有這個名字乃是正常不過。不過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其實早在有這兩個名字之前,中國人已經替這位在英國對阿富汗之役中立功的男爵改了個文雅的名字「璞鼎查」,象徵其人質樸如未琢之玉,同時名聲鼎鼎,受人尊敬。至於為何香港人會幫這位男爵翻譯了如此難聽又有侮辱性的中文名,恐怕是源於本地人的反骨性格(誤),並不是很願意成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人民。所以說,再普通的譯名,其實也隱含了許多價值觀和譯者的喜惡。
不過,一直到香港有第16位港督Sir Reginald Stubbs(aka 1919年),英國政府才替官員起正式的中文名。原因是這位港督早期的譯名「史塔士」用廣東話讀可謂非常諧趣(屎塔是也),應該連小學生也會私下取笑,於是當然要正名為現在大家熟悉的「司徒拔」,雖然名字依然沒有特別意思,但起碼聽起來比較莊重。值得留意的是,比起以前的「騎呢」譯名,由英國政府機關翻譯的中文名都有「漢化」的傾向(aka naturalised)。例如「司徒」是中文姓,再近代一些的例如Theresa May 文翠珊乍聽之下也不覺得是外國人。背後原因其實非常明顯,就是懷柔政策。有了中文姓氏,起碼街頭的阿伯阿姨都能說上你的名字。如果要他們記住「砵甸乍」、「卑路乍」等等以生僻字組成的譯名,應該也不會讓他們對官員產生好感。
順帶一提,以前英國官員的中文名由香港政府中文公事管理局(即現法定語文事務署)和英國駐港商務專員公署翻譯。主權移交之後,職責就由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接替。
再順帶一提,有沒有發現現任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並無漢化的中文名,而是沿用最普通的音譯「約翰遜」呢?Well,怪就怪他的姓氏太普遍,前英國內政大臣 Alan Johnson已經先拔頭籌用了「莊漢生」這個名字,所以呢,領事館就懶得幫他想漢化中文名了。
(最後啦最後啦)衛奕信的譯名也很有故事,大家可以自己探索一下!
【傳送門】 💬
2018年6月7日,香港人母語學英文- 在舊書堆裡: 鄭明仁- am730
2018年1月24日,Jeromy-Yu von 寰雨膠事錄《到底中文維基百科的「香港中文」譯名怎樣來的?》
==========
人二譯社|InBetween Translators’ Collaborative 🏠👯♀️
Translation | Transcription|Proofreading|Reviewing | Copyediting|Copywriting | Typesetting
.
Enquiries ✉️: [email protected]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inbetween.tran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