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藝出版第一人《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逝世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他的寧靜來自於對自己的身心安適所在,了然於心;他的篤定是因為對文化的超脫於一朝一代一喧囂,早已透徹。」她最後引用黃永松的說話以作悼念:「寂寞出生下來就有,不是現在才寂寞。但我就像拉風箏,那根線既然放好了,就努力往前跑。如果有更多人看到,我就能拉動一整片天空。」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虛詞編輯部

被譽為台灣民藝出版全方位成就的第一人,《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在今日(4日)逝世,享壽80歲。他的作家好友楊渡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指,於今晨收黃永松兒子的簡訊,說父親因肝昏迷住在加護病房多日,並於今日凌晨4點30分辭世。楊渡表示,「黃永松是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廟宇建築、古蹟保存、歷史真相等的傳承人,也是守護神。如今,守護世間的神仙,功德圓滿,要回去天庭了。願天上神仙一起來守護他,伴著他遠行。」

黃永松於1943年出生於桃園龍潭,1966年在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進入中影擔任美術指導和劇照師,曾在陳耀圻拍攝的紀錄片《上山》、《金玉夢》,牟敦芾首部劇情長片《不敢跟你講》中擔任劇照及美術。他熱愛攝影與電影藝術,並於1970年代獲吳美雲邀請,與姚孟嘉、奚淞創辦《漢聲》雜誌,並負責雜誌期刊的美術編輯與「民間文化」總策劃。《漢聲》社名取自「大漢天聲」之意,以「平衡東西文化交流」及「銜接傳統與現代」為宗旨、傳承傳統文化理念為根基,黃永松與吳美雲、姚孟嘉、奚淞合稱「漢聲四君子」。

《漢聲》英文版在1971年創刊發行,總共發行六年,出版了61期。雜誌推動具引領性與影響力的田野調查及文化記錄出版工作,並拓展了傳統民藝的現代視野。1978年改發行中文版,探討有關中國歷史、地理和人文的報導及論述,如《中國童玩》和《中國結》相繼出版,曾造成一股中國風的熱潮,而「中國結」這個名稱也是由黃永松所命名。在1980年代,《漢聲》的出版範圍更多元發展,同時致力於兒童教育,出版包括著名兒童讀物《漢聲小百科》與《漢聲愛的小小百科》等系列。90年代後,黃永松和漢聲團隊在中國大陸的承續工作也深受肯定與讚許。

黃永松掌舵《漢聲》逾半個世紀,多年來他投入民間文化採集與田野調查,堅持用人文角度系統性、最扎實的方式報導傳統藝術文化,為報導攝影帶來了嶄新面貌。同時他以細琢精雕的方式,完成了「福建土樓」、「貴州蠟染布」等傳世的文化報導,更在《漢聲》建立出5種、10類、56項民間文化基因庫,找回許多被遺忘的民間手工藝。《漢聲》雜誌曾在1995年獲《時代》雜誌評選為「最佳行家出版物」。作為雜誌發行人兼總策劃及藝術指導的黃永松,亦屢獲國內外獎項榮譽,例如1997年獲選為亞洲十四位設計家之一、2004年獲頒第八屆臺北文化獎、2010年獲BBC評選為「傳承的英雄」。2017年黃永松獲頒贈第九屆總統文化獎「文化耕耘獎」,以表揚他深入挖掘與梳理民間文化,以及為出版圈培養優秀編輯人才的貢獻。去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出版《黃永松》攝影家專書,肯定他為民間傳統文化攝影累積豐碩可觀的珍貴成果。

台灣文化部長史哲對黃永松辭世深表哀悼與敬意,並表示,黃永松一生全心致力文化傳承及採集民間藝術,對民間工藝、古蹟及攝影藝術等文化保存貢獻卓越,其辭世為台灣藝文界一大憾事。台灣文化部亦形容,黃永松致力於鄉土藝術美學,不僅為台灣留下紀錄,也為不同世代的讀者,帶來深遠影響。前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亦在個人社交媒體貼上與黃永松夫婦的合照,並表示「永松身上有一種寧靜和篤定。今日回想,他的寧靜來自於對自己的身心安適所在,了然於心;他的篤定是因為對文化的超脫於一朝一代一喧囂,早已透徹。」她最後引用黃永松的說話以作悼念:「寂寞出生下來就有,不是現在才寂寞。但我就像拉風箏,那根線既然放好了,就努力往前跑。如果有更多人看到,我就能拉動一整片天空。」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不丹,並不簡單

話題》看完黑白大廚,來一盤黑白切:從台灣飲食書看美食與文化

為潮水所困的一代人。一隻腳在過去,一隻腳在未來。 「我覺得它跟過去我所有電影都不一樣的是,它在講一個文明轉化的歷史時期。」 ——專訪賈樟柯《風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