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为什么决定离开上海出国旅行?

斯汀的事务所
·
·
IPFS
中国不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奥地利也从来不是茨威格的全部世界。

3月份上海大概经历了疫情以来最严重的挑战,大多数小区经历隔离,很多街道店铺萧条,在我印象里比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情势还要糟糕。

7月初,我即将收拾行囊,离开上海出国旅行。

为什么我会离开上海稳定的生活,选择踏上不稳定的旅行道路呢?

上海对我的意义

我在上海生活了3年多,是我生活过最久的城市之一了。我在福建长大,长沙念大学,在东京和上海分别工作生活3年多。上海是我生活过最久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对我人生里面意义非常重大。

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有让人安心的城市秩序,便利的设施浓浓的烟火人情味,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多元化人群产生的碰撞,丰富的城市生活,。

我不仅在这里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属于自己的家,最重要的是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一个社群,拥有一群重要的朋友,chosen family。

对我影响较大的是认识了一些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们。我第一次近距离亲眼看到这些对自己价值观非常坚定,饱含热情的人们如何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艺术,去影响社群,进而去影响社会。

在这里生活,我无法回避很多社会现实,太多充满矛盾的事情让人引起思考,引起复杂的情感。我需要听到其他人的声音,尤其是有见地,有深度思考的声音。

回国以来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再加上国内社会环境复杂的多,变化又很快,比起之前用外语生活,我得以重新用母语深入思考和观察。

这几年简中互联网深受污染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从中辨别甄选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能。幸运的是大量非常优秀的写作者或者文化学者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播客成为新兴的拥有高质量中文内容的地方,我从中听到了很多我非常尊重的人的声音和言论,包括八分的梁文道,不合时宜的主播们,陈迪,还有很多优秀的看理想上的节目。

我得以借由他们的眼睛和头脑,去理解当下的世界和当下的我所生活的社会的现实,帮我理清让我困惑的难以理解的事实,甚至帮助理解我自己。

对我来说,我是谁,我到底想要怎样生活,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是我永远绕不开的母题。

也是促成我18岁离开家上大学到现在为止11年间生命经历的主要动因。

我无法停止不停追问自己这个问题。一旦停止,或者一旦放弃追问,我会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我离开上海最大的原因。因为我意识到,虽然我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份生命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不在我在上海的生活里。我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我个人的价值,无法实现我想要的充满尊严,充满自由,充满快乐的生活。

社会的洪流

为什么无法在上海得到我想要的生活,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我现在其实只能看清楚其中几个。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上海,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仍然非常有限。

这其实是一个很悲伤的现实。作为一个普通在上海生活的年轻人,人生的选择是不多的。生活在上海仿佛生活在一条汹涌向前的河流里,无论你愿意不愿意,生活的洪流都带着你往前。

那个洪流的方向我们都知道,买房,落户,工作,结婚,生子,周末打卡网红餐厅发朋友圈,每年一次出国旅行,上班刷手机,晚上睡前刷手机,周末睡懒觉的早晨刷手机,重复的日常,今天和昨天几乎没有区别。

这是我当下的日常。

也是许多人的日常。

这样的日常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以是非常幸福的普通人的日常。如果这是你选择的生活。

问题在于,这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身处这股洪流里的人,都被带往的方向,一个默认设定的现代生活。

从某个时间点开始,我厌倦了一些谎言。这些谎言来自于消费主义,来自于默认的现代生活,来自于成功学,来自于这个社会金字塔顶尖的人。

我厌倦了自己不再是一个充满尊严的个人,而是可有可无的社会的棋子。

这条路是个单行道,就像女性主义的意义,一旦意识觉醒,意识到其实性别的影响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就再也无法忽视,你的意识也再也回不去。

对社会现实的认清也一样,你开始问自己,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几年有本书非常火。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于2018年出版的一本书叫做《狗屁工作》(英语:Bullshit Jobs: A Theory)。书里提到社会上存在的无意义的工作并分析他们的社会危害。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人生当中的某一个时期里,都有过毫无意义的工作。

在这样的工作里你会问自己:我到底在这干嘛?我在这家公司的角色是什么?如果明天我不再在这里出现,会有人注意到吗? 这些毫无意义的,无聊到让你的胃部隐隐作痛的工作,你只会想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它 — — 狗屁。

它们并不总是低端的工作,或单纯让人感到无聊的工作,这些工作真正的共同点在于 — 它们本身毫无意义。」

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所以几乎所有“狗屁工作”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关于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的工作。

我的工作是数字营销(Digital Marketing),我的工作就是帮公司在互联网打广告,利用互联网巨头们收集来的用户数据和大数据算法,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提高销量。

听起来似乎有点复杂的样子,实际上原理及其简单。其实就是通过巨头们贩卖的用户信息,精准对用户打广告。

也许有同行会跟我argue这份工作的意义,但是从业6年的我眼里,先不提这份工作偶尔困扰我的社会伦理的问题,就工作体验本身而已,我会毫不犹豫给我的工作打上Bullshit的标签。

就算我不做这份工作了,世界似乎也没有任何影响

就算这份职业消失了,这个行业消失了,世界也不会停止运转

听到buillshit这个词,狗屁工作的时候,我实在是会心一笑。有多少次我们吐槽那些marketing业内口若选择滔滔不绝分析市场和用户,特别会吹牛的人为bullshiter?

在大学里面学习市场营销的时候其实隐隐就看到了那些bullshitter的影子,却忽视内心直觉。结果花了快10年才得出,marketing就是一个bullshitting的世界啊的想法。

其实站在专业的角度,直接给marketing贴上bullshit job的标签,也许是不公平的。

但是站在我个人经历的角度和个人意义角度上,我还是非常乐意称我的工作为bullshit job。

那什么工作才不是bullshit job,是有意义的呢?

这既是很大的社会议题,也是对个人来说非常大的难题。

对我个人而言,我内心隐隐已经有一个方向,这也是未来我即将遵照内心直觉去尝试的方向。

国外疫情很严重?

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父母和亲戚常常问,国外疫情这么危险,你为什么要去国外旅行?

首先,国外疫情很严重很危险,这个表达,我不认同。

国内媒体尤其官媒出于自己的政治需求,刻意渲染国外疫情严重的情况,这样的描述真假混杂,且带有误导性。

真的是:疫情造成全世界经济受影响,疫情严重时候医疗挤兑,人们得不到救治,人们的正常生活被迫中断,疫情无论是对人们的身体还是情绪都造成很大伤害。无论国内外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假的是:国外并不是非常严重非常危险,很多国家并不是所谓的某些国内媒体所说的「国外不管疫情了,国外管不了疫情了」,而是相对于国内清零政策,别的国家则采取与病毒共存。在疫情特别严重的时候进行社交管控,不严重的时候放开,不再去计较每日确诊人数,尤其是今年,重症率下降,疫苗接种率高,大部分人形成免疫的情况下,逐渐放开。其实听起来很像最近上海在尝试的路径?

以上是西方国家的做法。

当然也有很多国家是直接躺平的。比如墨西哥之类的拉美国家,疫情期间也完全没有进行旅行管控,游客仍可随意进入。

但是国内走的是清零政策,普通人是不怎么需要担心感染上疫情,这点让人安心。但是,很多人可能都意识到了,目前的疫情政策下最糟糕的不是感染上疫情后的生病本身,而是疫情造成的次生伤害。这些次生伤害,当落在个人头上,可以是非常沉重的。

国内媒体刻意营造疫情恐惧气氛,让人们谈疫情色变,仿佛社会的一切都要给疫情让路,仿佛国外不断上涨的确诊数字背后意味着一个极其危险的世界,而国内清零政策下让人无比安心。

而这,可能是最大的错觉。

两种疫情政策各有优劣,不该只强调某一方的劣处,和另一方的优势。这样的两极的言论下,最先失去的,就是真相。

思考到这一层之后,下一步则是,国外疫情真的危险吗?

我的想法是,一旦做好准备,是不危险的。疫情到了第三年,我们已经不是对新冠病毒一无所知。我们知道重症率是多少,知道疫苗,我们也知道各国当下的情况。

即使有一点风险,我也愿意去冒险,从而恢复正常生活。更何况,风险是非常可控的。

做一个世界公民

旅行和践行世界公民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对我而言,世界公民意味着一种开放式的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是背道而驰

就像之前说的女性主义是一个单行道,女性意识一旦觉醒就很难回头。

多元化的世界对我亦是一样。一旦了解这个世界有如此多元的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社会形态,人群,哲学思想,看待事物的视角,生活方式;了解到与不同背景,说着不同语言,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思想的人交往是多么有趣,就会激发起无限好奇,想要探索更多,无法再回到单一的价值观和单调的社会生活里。

茨维格的书《昨日的世界》里,他不是以一个奥地利人在生活,而是完全实践作为一个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他说着不同语言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作家艺术家共同享受文化艺术的乐趣,他非常享受这周没有隔阂没有国家边界的交往。

所以后来战争爆发,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欧洲不再是和谐的一体,而是四分五裂,彼此仇恨。身为奥地利人的他与之前的外国朋友忽然变成敌国的敌人。他惊讶的看到身边曾经尊重的奥地利的作家艺术家朋友忽然内心充满了民族主义。这让他极其痛苦。

这是100年前的事,茨维格当时的全部世界是欧洲,他的足迹最远只到印度和美国。但是现代人可以到达的世界其实要比那时候远的多了,包含远远更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

对我而言我当然愿意了解较为发达的西方世界。但更吸引人的,其实是那些正在日新月异的地方,那些遥远的不总是在电视媒体出现的地方,那些拥有更多多元性和特别气质的地方:拉美,印度,东南亚,中国,非洲,中亚。这些地方对我有特别吸引力。

对于欧洲或者美国,现在和20年后可能人们的生活差不多。但是对于像巴西这样的地方,现在和20年后,可能差距就非常大。而这样的地方,往往拥有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影响,让人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今天这样生活?而我们为什么今天会这样生活?

如果再加上历史的维度,比如把拉美的历史跟欧洲或者美国联系起来,又是极其复杂的情况。

当然未来有一天,旅行或旅居了一段时间后,我也想再回中国,再去认真了解这块我还无法彻底理解的复杂而丰富的土地。但是中国不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奥地利也从来不是茨威格的全部世界。

3月份上海大概经历了疫情以来最严重的挑战,大多数小区经历隔离,很多街道店铺萧条,在我印象里比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情势还要糟糕。

7月初,我即将收拾行囊,离开上海出国旅行。

为什么我会离开上海稳定的生活,选择踏上不稳定的旅行道路呢?

上海对我的意义

我在上海生活了3年多,是我生活过最久的城市之一了。我在福建长大,长沙念大学,在东京和上海分别工作生活3年多。上海是我生活过最久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对我人生里面意义非常重大。

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有让人安心的城市秩序,便利的设施浓浓的烟火人情味,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多元化人群产生的碰撞,丰富的城市生活,。

我不仅在这里拥有了稳定的工作,属于自己的家,最重要的是第一次真正拥有了一个社群,拥有一群重要的朋友,chosen family。

对我影响较大的是认识了一些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们。我第一次近距离亲眼看到这些对自己价值观非常坚定,饱含热情的人们如何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艺术,去影响社群,进而去影响社会。

在这里生活,我无法回避很多社会现实,太多充满矛盾的事情让人引起思考,引起复杂的情感。我需要听到其他人的声音,尤其是有见地,有深度思考的声音。

回国以来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再加上国内社会环境复杂的多,变化又很快,比起之前用外语生活,我得以重新用母语深入思考和观察。

这几年简中互联网深受污染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从中辨别甄选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能。幸运的是大量非常优秀的写作者或者文化学者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播客成为新兴的拥有高质量中文内容的地方,我从中听到了很多我非常尊重的人的声音和言论,包括八分的梁文道,不合时宜的主播们,陈迪,还有很多优秀的看理想上的节目。

我得以借由他们的眼睛和头脑,去理解当下的世界和当下的我所生活的社会的现实,帮我理清让我困惑的难以理解的事实,甚至帮助理解我自己。

对我来说,我是谁,我到底想要怎样生活,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是我永远绕不开的母题。

也是促成我18岁离开家上大学到现在为止11年间生命经历的主要动因。

我无法停止不停追问自己这个问题。一旦停止,或者一旦放弃追问,我会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我离开上海最大的原因。因为我意识到,虽然我不知道去哪里寻找这份生命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不在我在上海的生活里。我无法最大限度发挥我个人的价值,无法实现我想要的充满尊严,充满自由,充满快乐的生活。

社会的洪流

为什么无法在上海得到我想要的生活,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我现在其实只能看清楚其中几个。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上海,个人的生活方式选择仍然非常有限。

这其实是一个很悲伤的现实。作为一个普通在上海生活的年轻人,人生的选择是不多的。生活在上海仿佛生活在一条汹涌向前的河流里,无论你愿意不愿意,生活的洪流都带着你往前。

那个洪流的方向我们都知道,买房,落户,工作,结婚,生子,周末打卡网红餐厅发朋友圈,每年一次出国旅行,上班刷手机,晚上睡前刷手机,周末睡懒觉的早晨刷手机,重复的日常,今天和昨天几乎没有区别。

这是我当下的日常。

也是许多人的日常。

这样的日常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可以是非常幸福的普通人的日常。如果这是你选择的生活。

问题在于,这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身处这股洪流里的人,都被带往的方向,一个默认设定的现代生活。

从某个时间点开始,我厌倦了一些谎言。这些谎言来自于消费主义,来自于默认的现代生活,来自于成功学,来自于这个社会金字塔顶尖的人。

我厌倦了自己不再是一个充满尊严的个人,而是可有可无的社会的棋子。

这条路是个单行道,就像女性主义的意义,一旦意识觉醒,意识到其实性别的影响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就再也无法忽视,你的意识也再也回不去。

对社会现实的认清也一样,你开始问自己,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几年有本书非常火。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于2018年出版的一本书叫做《狗屁工作》(英语:Bullshit Jobs: A Theory)。书里提到社会上存在的无意义的工作并分析他们的社会危害。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人生当中的某一个时期里,都有过毫无意义的工作。

在这样的工作里你会问自己:我到底在这干嘛?我在这家公司的角色是什么?如果明天我不再在这里出现,会有人注意到吗? 这些毫无意义的,无聊到让你的胃部隐隐作痛的工作,你只会想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它 — — 狗屁。

它们并不总是低端的工作,或单纯让人感到无聊的工作,这些工作真正的共同点在于 — 它们本身毫无意义。」

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所以几乎所有“狗屁工作”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关于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的工作。

我的工作是数字营销(Digital Marketing),我的工作就是帮公司在互联网打广告,利用互联网巨头们收集来的用户数据和大数据算法,进行精准定位,从而提高销量。

听起来似乎有点复杂的样子,实际上原理及其简单。其实就是通过巨头们贩卖的用户信息,精准对用户打广告。

也许有同行会跟我argue这份工作的意义,但是从业6年的我眼里,先不提这份工作偶尔困扰我的社会伦理的问题,就工作体验本身而已,我会毫不犹豫给我的工作打上Bullshit的标签。

就算我不做这份工作了,世界似乎也没有任何影响

就算这份职业消失了,这个行业消失了,世界也不会停止运转

听到buillshit这个词,狗屁工作的时候,我实在是会心一笑。有多少次我们吐槽那些marketing业内口若选择滔滔不绝分析市场和用户,特别会吹牛的人为bullshiter?

在大学里面学习市场营销的时候其实隐隐就看到了那些bullshiter的影子,却忽视内心直觉。结果花了快10年才得出,marketing就是一个bullshiting的世界啊的想法。

其实站在专业的角度,直接给marketing贴上bullshit job的标签,也许是不公平的。

但是站在我个人经历的角度和个人意义角度上,我还是非常乐意称我的工作为bullshit job。

那什么工作才不是bullshit job,是有意义的呢?

这既是很大的社会议题,也是对个人来说非常大的难题。

对我个人而言,我内心隐隐已经有一个方向,这也是未来我即将遵照内心直觉去尝试的方向。

国外疫情很严重?

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父母和亲戚常常问,国外疫情这么危险,你为什么要去国外旅行?

首先,国外疫情很严重很危险,这个表达,我不认同。

国内媒体尤其官媒出于自己的政治需求,刻意渲染国外疫情严重的情况,这样的描述真假混杂,且带有误导性。

真的是:疫情造成全世界经济受影响,疫情严重时候医疗挤兑,人们得不到救治,人们的正常生活被迫中断,疫情无论是对人们的身体还是情绪都造成很大伤害。无论国内外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假的是:国外并不是非常严重非常危险,很多国家并不是所谓的某些国内媒体所说的「国外不管疫情了,国外管不了疫情了」,而是相对于国内清零政策,别的国家则采取与病毒共存。在疫情特别严重的时候进行社交管控,不严重的时候放开,不再去计较每日确诊人数,尤其是今年,重症率下降,疫苗接种率高,大部分人形成免疫的情况下,逐渐放开。其实听起来很像最近上海在尝试的路径?

以上是西方国家的做法。

当然也有很多国家是直接躺平的。比如墨西哥之类的拉美国家,疫情期间也完全没有进行旅行管控,游客仍可随意进入。

但是国内走的是清零政策,普通人是不怎么需要担心感染上疫情,这点让人安心。但是,很多人可能都意识到了,目前的疫情政策下最糟糕的不是感染上疫情后的生病本身,而是疫情造成的次生伤害。这些次生伤害,当落在个人头上,可以是非常沉重的。

国内媒体刻意营造疫情恐惧气氛,让人们谈疫情色变,仿佛社会的一切都要给疫情让路,仿佛国外不断上涨的确诊数字背后意味着一个极其危险的世界,而国内清零政策下让人无比安心。

而这,可能是最大的错觉。

两种疫情政策各有优劣,不该只强调某一方的劣处,和另一方的优势。这样的两极的言论下,最先失去的,就是真相。

思考到这一层之后,下一步则是,国外疫情真的危险吗?

我的想法是,一旦做好准备,是不危险的。疫情到了第三年,我们已经不是对新冠病毒一无所知。我们知道重症率是多少,知道疫苗,我们也知道各国当下的情况。

即使有一点风险,我也愿意去冒险,从而恢复正常生活。更何况,风险是非常可控的。

做一个世界公民

旅行和践行世界公民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对我而言,世界公民意味着一种开放式的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是背道而驰

就像之前说的女性主义是一个单行道,女性意识一旦觉醒就很难回头。

多元化的世界对我亦是一样。一旦了解这个世界有如此多元的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社会形态,人群,哲学思想,看待事物的视角,生活方式;了解到与不同背景,说着不同语言,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思想的人交往是多么有趣,就会激发起无限好奇,想要探索更多,无法再回到单一的价值观和单调的社会生活里。

茨维格的书《昨日的世界》里,他不是以一个奥地利人在生活,而是完全实践作为一个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他说着不同语言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作家艺术家共同享受文化艺术的乐趣,他非常享受这周没有隔阂没有国家边界的交往。

所以后来战争爆发,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兴起,欧洲不再是和谐的一体,而是四分五裂,彼此仇恨。身为奥地利人的他与之前的外国朋友忽然变成敌国的敌人。他惊讶的看到身边曾经尊重的奥地利的作家艺术家朋友忽然内心充满了民族主义。这让他极其痛苦。

这是100年前的事,茨维格当时的全部世界是欧洲,他的足迹最远只到印度和美国。但是现代人可以到达的世界其实要比那时候远的多了,包含远远更多的国家,民族和文化。

对我而言我当然愿意了解较为发达的西方世界。但更吸引人的,其实是那些正在日新月异的地方,那些遥远的不总是在电视媒体出现的地方,那些拥有更多多元性和特别气质的地方:拉美,印度,东南亚,中国,非洲,中亚。这些地方对我有特别吸引力。

对于欧洲或者美国,现在和20年后可能人们的生活差不多。但是对于像巴西这样的地方,现在和20年后,可能差距就非常大。而这样的地方,往往拥有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影响,让人去思考他们为什么今天这样生活?而我们为什么今天会这样生活?

如果再加上历史的维度,比如把拉美的历史跟欧洲或者美国联系起来,又是极其复杂的情况。

当然未来有一天,旅行或旅居了一段时间后,我也想再回中国,再去认真了解这块我还无法彻底理解的复杂而丰富的土地。但是中国不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奥地利也从来不是茨威格的全部世界。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