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冥誕:「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來自生命的戰爭學校教導我:殺不死我的東西,將使我更堅強。」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虛詞編輯部

「沒有任何人像尼采一樣那麼執意要活出自己的哲學,讓生命成為他哲學的範例。」(Peter Zudeick著、黃添盛譯,《瞧一眼尼采》)

10月15日為尼采誕辰。尼采曾說,「哲學家生產的首先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他的作品);生命是他的藝術品。」籍此機會,一同回顧尼采的一生,並從中觀察期思想轉變的三個時期。

1889年1月3日,義大利都靈的街頭,一名車夫此刻正憤怒地揮舞著皮鞭,鞭笞著一匹停止的老馬。尼采突然闖入,雙臂緊抱老馬,淚如雨下。一番歇斯底里之後,他倒了下去。隨後尼采被送往醫院,被醫生診斷為癱瘓性麻痺、精神分裂,由此,這位宣稱:「上帝死了!」的哲學家陷入瘋狂,並如此度過生命最後的十年光景。

一、求學時期:思想上的延襲繼承

讓我們回到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那天。

尼采生於接近萊比錫的洛肯小鎮,其父是為虔誠的路德派牧師, 才能出眾卻身體貧弱——包括有極度的神經質、視力衰弱,又常為家族遺傳的頭痛所苦。這些病症以後都全部遺傳給尼采,困擾尼采一生,亦間接導致他後來的癲狂。

在1848年8月,尼采父親從自己家門的石梯摔落,不久後便逝世。尼采的祖母於是帶著全家人遷移到自己婚前的居住地瑙姆(Naumburg)。尼采的成長便生活在一個由女性支配的環境中:祖母、兩個姑媽、母親和妹妹。面對女性,他敏感又自卑,此點亦可見於他後來作品中對女性的蔑視。如他曾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及,「是去找女人嗎? 別忘了帶上你的鞭子。」

1858年到1864年,尼采讀於以古典主義教育而聞名的普夫達(Pforta)寄宿學校。此六年間尼采奠定了深厚的古典學養,但亦因在求學期間研讀了莎士比亞和拜倫的作品,深被文中反抗意識所觸動,對普夫達嚴格的集體生活與古典的形式教育產生不滿,開始漠視既有權威,掙脫體制化的牢籠。

1864年10月,尼采進入波昂大學,主修哲學與神學,求學期間隨一流語言學學者李其爾(Ritschl)學習古典語文,尤其受到賞識。其後更隨李其爾前往萊比錫大學(Leipzig University)就讀,在就讀期間(1865-1869),尼采在發現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此書。

叔本華在書中將世界分成表象世界與意志世界。表象世界是變動的、可感知的,而意志則是隱藏於表象世界背後的推動力,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他的世界沒有神的操縱,沒有上帝,只有各種不變的法則藉時間和 空間控制著他。世界本身具有永恆不滅的本質,與理性相抗衡,這 種力量就是意志。」(Maudemarie Clark, 1990)尼采深受震撼,早期的思想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最為明顯。

他接受了叔本華關於意志是世界的本源、亦是人的本質之基本思想的論述,遂寫出《悲劇的誕生》、《大衛、史特勞斯——一位神學家與作家》、《歷史的利與弊》、《教育家叔本華》、《華格納在拜洛特》等著作。論述中處處可見尼采對當時德國文化貧乏的攻擊,以及現代科學活動中機械主義與非人性化所導致的人的異化,並試圖從中重建理想的文化概念。叔本華的思想形塑了尼采忠實於生命內在要求的基本態度。

二、思想反思:自由批判

1876年,尼采開始批判自己以前所敬仰的一切之中。「他們滿足於一種確信無疑、膜拜且接受事物為真的狀態中,彷彿 沒有其他可能性存在一般。」(Jaspers Karl著,徐興譯,《尼采傳》)同時,父親遺傳給尼采的疾病開始惡化。在與好友交惡與身體病痛的雙重煎熬下,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生活完全以寫作為重心。

1876年至1879年間尼采完成了《人性、太人性的》一書,內容主要描述當時為止他的思想歷程,希望能恢復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並與以往的思考束縛劃清界限。尼采在此書中指出,叔本華所相信的自由意志不過是另一種傳統形上學內涵的翻版。他認為根本就沒有形上學的世界,亦沒有表象世界後面那個實在的東西。儘管他沒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此書明顯地揭示出,他與自己早期思想以及傳統形上學的決裂。

1880年2月,尼采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好轉,他寫到,「恢復健康的曙光意外地升起!」並決定去威尼斯旅行。次年一月,他把此段時間的沉思集成一冊,以《曙光》為題出版。在此書中,尼采的批判更加聚焦在基督教教義下的道德觀上,他寄望將從理性的沼澤中拖出,「尋找他自己的白天、他自己的拯救,他自己的曙光」。

在十月底回到了熱內亞(Genoa),接著撰寫被視為《曙光》緒篇的《歡愉的知識》。在本書的序言中,尼采曾指出:「本書標題含蘊著許多他的『新幻想』所帶來的激昂之情,他深信 在他的『科學的』與『經驗』的探討方式和他的『新幻想』之間有著極密 切的關係。」

尼采不論在思考內涵或行動上,都徹底地進行破壞。他掃蕩一切基督教的道德觀,認為那不僅是頹廢的道德,也是阻礙一切新價值得以建立的障礙,所以不顧一切地加以撻伐。

三、永恆回歸:肯定與創造

經過八年的自由批判期之後,1882年,其思想已漸趨成熟,進入了創造肯定的階段。在此期間,由於身體的孱弱,尼采修養了相當長的時間,亦在其時反省了當時文化與哲學的盲點,孕育了永恆回歸(eternal recurrence) 的思想。

1883年至1885年,尼采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全書分成四部分。在此書中,尼采提出了與查拉圖斯特拉的形象相對應的超人 (overmen)——一種能改變萬物的真正力量的象徵。當查拉圖斯特拉下山、穿越森林並首次向群眾發表演說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來教你們超人。 人是應當被超越的,你們曾努力過要超越人類自身嗎?」尼采以超人的形象代表了一種改變萬物的真正力量,其認為其一生中積極肯定(yes-saying) 的部分。

之後尼采又一連串地寫出了《超越善與惡》《道德系譜學》《偶像的黃昏》,及《反基督徒》,這些書均是在文化與行動上從事消極否定的工作——重估一切舊有的價值。

在1886完成的《超越善與惡》中,尼采批評了現代性 (Modernity)、包括批評現代科學的膚淺、現代藝術的媚俗與現代政治的庸俗。於1887年所出版的《道德系譜學》,尼采認為認為基督教源於憎恨心理,並反抗了一切高貴的價值。他說基督教中的禁欲理想是一種滅絕與頹廢的意志,其讓人們對自己的慾 望、本能感到羞恥,基督教中之所以盛行是因為他們在現世無法發現更好的代替物。1888年的《偶像的黃昏》更是大加撻伐以往的真理觀,以及評傳統哲學的二元世界觀(dualism)。書中尼采花了許多篇幅在批判傳統哲學家如蘇格拉底的理性、辯證…等謊言性的概念。

當中,尼采最大爭議的書籍莫過於其一九三一年以殘篇形式出版的《權力意志》,這是尼采未完成的著作,由尼采的妹妹與其他研究者共同編輯而成。「權力意志」可視為貫穿尼采著作之總概念、世界存在性質之印記,然而,此書從寫作計畫、目錄大綱至內容可能不符合尼采的原意。

四、最後十年:瘋狂的日子

一八八八年之後,尼采開始出現精神錯亂的症狀,並在隔年一月三日突然暈倒,醒來後開始大聲自言自語,從此尼采便走向瘋狂,一直到一九 00 年八月二十五日過世為止,他最後十年的歲月就在母親與妹妹的細心照顧下走完。

尼采一生多舛,儘管他不斷試圖用各種概念來推進其對生命本質的肯定(上帝已死、超人、永恆回歸、權力意志、酒神戴奧尼索斯、觀點主義等等),但亦難逃疾病與孤獨為他帶來的雙重折磨。當後世談論尼采時很容易將其誤歸為「悲觀哲學」,然而,他一直試圖肯定的,是命運中苦難與痛苦的價值。「你們曾對一種快樂說『是』嗎?喔,我的朋友們,那你們也應對一切痛苦說『是』。」、「從生命中獲得極致的圓滿和喜悅之祕密就是——生活在險境之中!將你的城市建立在維蘇威火山的山坡上!」

在尼采看來,生命並不會因苦難而成為悲劇,反而因人意志的缺失才成其虛無。「熱愛命運」的真理就在於,面對苦難、肯定苦難、超越苦難,繼而成為超人。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不丹,並不簡單

話題》看完黑白大廚,來一盤黑白切:從台灣飲食書看美食與文化

為潮水所困的一代人。一隻腳在過去,一隻腳在未來。 「我覺得它跟過去我所有電影都不一樣的是,它在講一個文明轉化的歷史時期。」 ——專訪賈樟柯《風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