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烤肉与鲁镇酒店

枯北
·
·
IPFS
或许鲁镇酒店的格局,形成的原因并非全然是社会因素,也有生理上的惯性吧。那些穿长衫的,未必会习惯靠着柜台,站着去喝没有下酒菜的酒。除了孔乙己。

旺角烤肉其实不在香港旺角,也不是香港人经营的,而是位于我现在工作的大学附近的一条小巷,是几个东北人开的。

改革不彻底的地方管理部门很多,每一个都要靠审批来显示一下存在感,入职的过程很漫长,但该来的社交终究是躲不过去,作为新人一上来就推掉所有的饭局,总是不太友好的表现。不忙的话就尽量不推脱邀约,多吃饭,少说话,多观察,少评论,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软准则。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化需要一定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相对弱势的“小孩”,转变成为了有一定社会身份、地位和资源的“大人”。其中吃饭场所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得有一定档次,不能随随便便街边找一家小馆子。

这几天我们被邀请去的餐厅,名字就十分露骨地附庸风雅,什么“山庄”呀,“阁”呀,“佳宴”呀。总之都是十分美好的词汇,菜品嘛,说不上是山珍海味,但烹饪认真,至少有些滋味。

今天没人请我吃饭,突然想起了如果我是来这边的学生,会去哪里吃呢?除了学校食堂,大概率会找附近的那种美食街,改善一下周末的伙食。

于是我搜到了美食街,一眼看中了这家:旺角烤肉。

走在路上,我想起来确实好多年没有去过这种学校周边的美食集中区域了,狭窄的城中村街道,电脑字体的广告牌,空气中糅杂着很多小吃的气味,唤起了我记忆中的十年前的本科时光。那时候学生聚餐,一般都会在这样的地方找一家实惠的餐厅。

身份有差别,饮食上也有了区隔。鲁迅的《孔乙己》开篇的一段“鲁镇酒店的格局”,是为了引出主人公孔乙己,也是一幅中国社会阶级差异的浓缩风情画。做工的短衣帮,多花些钱也许能配上好点的下酒菜,但“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正如我以现在的身份,可以经常出入那些“山庄”、“阁”、还有“佳宴”。

东北人经营的旺角烤肉,这个组合有一种很魔幻的反差感,老板娘用一口东北口音普通话问我:“你是学生不?”

我说我不是。看来和我想的没错,大概来这里的都是学生,我周边来来往往四五桌,也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模样。为了不引来不必要的侧目,我没亮出自己的身份。

吃得不怎么开心,肉不太新鲜,都是冷藏过的,还烤不熟,金针菇也不行,萎靡不振的样子。

或许是远离了这样的食物太久,也有可能自己不再是学生们那样年轻了,吃完我的肠胃有些不舒服。也就没有问他们为什么叫做“旺角烤肉”,不知道是不是老板年轻时候喜欢看香港电影。想不了那么多了,希望明天身体不要出问题。

或许鲁镇酒店的格局,形成的原因并非全然是社会因素,也有生理上的惯性吧。那些穿长衫的,未必会习惯靠着柜台,站着去喝没有下酒菜的酒。除了孔乙己。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枯北不合格的造论文手艺人。 跑步爱好者。 涉猎人文与社会科学各种文字的翻书匠,也算是研究者。 写作计划:生活杂感,读书笔记,影评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书
28 篇作品
杂感
7 篇作品

自我治疗:要允许在一段人际关系中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