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婚了,孩子会受到伤害吗?”--- 从家庭与教育咨询角度谈离婚

楊鷙
·
·
IPFS
离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和法制的完善使离婚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离婚仍是痛苦的。孩子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不再愿意一起生活,而当事人也可能因为离婚前后的情感伤害而长久地无法走出阴影。心理干预有助于人们接纳分离,让离别成为成长的契机。


背景

近十几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婚自由是社会与法制进步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女性不需要再为了寻求物质生活的保障,而被困在一段令人沮丧,或是充满不平等与暴力的婚姻关系中。在大城市,对离婚的污名化现象也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幸福,不愿意在令人失望的关系中越陷越深。

离婚率的上升并不代表婚姻丧失了它的意义,与此相反,婚姻对人们而言更重要了。如今,人们对婚姻和伴侣有了更高的期望。敢于“离婚”,也意味着人们寄希望于更幸福的生活和更合适的伴侣,从而有勇气结束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婚姻关系。


离婚“战争”

尽管如此,离婚仍旧是令人痛苦的。婚礼上的承诺无法再兑现,共同组建的生活面临破裂,当事人必须面对无数困难的抉择。毋庸置疑,离婚比分手复杂得多,这不再是“清除对方的联系方式”就能解决的问题,夫妻双方必须在感情破裂之后,仍一起处理离婚牵扯到的各种琐事。而倘若准备离婚的夫妻已经育有共同的孩子,那么事情就会变得更复杂。财产分割、争夺抚养权、协商探视权等等都可能成为进一步激化夫妻矛盾的火药。

在这场激烈的“离婚战争”中,父母可能由于自身压力过大,无法再很好地照顾到孩子的需求,而孩子可能因为年龄仍小,还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无法继续和谐相处,从而成为这场战争的受害者。 然而,离婚并不必然地导致孩子受伤,只要父母了解了可能导致伤害的危险因素,并掌握了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离婚对孩子的危害就可能被降到最低。

并不是所有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是问题儿童

德国的一项长期研究(Largo & Cernin, 2014)显示,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会表现出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为问题,比如更具攻击性、抑郁、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一些孩子会将父母的冲突内化,从而对亲密关系与婚姻不再那么信任,而这些隐藏的问题往往在当事人开始一段自己的亲密关系后才会展现出来。然而,不能忽略的是,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并没有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他们无论在行为或心理上,都和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

离婚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哪些因素加剧了风险而哪些因素能够降低风险?心理学家桑德尔(Sander,2002)认为,在应对父母离婚的过程中,分别有两类影响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人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

1. 年龄: 孩子的年龄越小,则离婚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因为小孩的认知、情绪调节能力都仍处于萌芽阶段,更容易感到恐惧、需要更多照顾。

2. 性别:男孩更容易受到离婚影响,并且可能会表现地更具攻击力,做出更多反社会行为。而女孩倾向于将矛盾内化,产生愧疚、自卑等情绪。

3. 性格:孩子早年形成的依附类型对孩子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影响巨大,安全-依恋型的孩子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容易被压力影响的孩子受父母离异的影响也更大。

4.社会认知能力:更具同情心的孩子能更好理解父母的难处,对父母更宽容,能更平和地看待父母的分离。

5. 应对危机能力:倾向于主动面对困难、更乐观、自信的孩子也更有可能快速适应父母的离异。

生活环境因素:

1. 社会经济地位:来自经济状况不佳、父母教育程度偏低家庭的儿童更可能受到离婚的不良影响。

2. 社会关系:有更多社会支持(如朋友、亲戚、祖父母)的儿童能更快从父母离异的危机中解脱。

3. 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对育儿知识越了解,对孩子的需求越关注,孩子越不容易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这相当于为孩子在父母的冲突中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让孩子有自己安全的发展空间。

4. 父母的冲突:离异的夫妻经常将孩子当作惩罚对方的“工具”,无论是通过操控探视权、诋毁对方还是企图“笼络”孩子,其目的可能都在于给另一方造成痛苦。若孩子不幸被卷入这个“三角关系”中,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忠诚冲突”,不知道究竟该对哪一方更近亲密,并且担心因为过于亲近一方而被另外一方抛弃。

5. 和父母的关系:被允许和父母双方保持联系的孩子,更不容易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除了联络的频率以外,联络的质量也很重要。若孩子在父母离异前,和父亲以及父亲家的亲戚很亲近,在父母离异后也应该保证孩子仍有保持这些联系的机会。

6. 父母疏离症候群(Parental Alienation Syndrom):父母中的一方希望孩子和另一方疏离,以惩罚对方从前的过错或者让自己更容易开始新生活。他/她离间孩子和另一方关系的手段往往会很微妙,比如向孩子诉说自己之前受到的委屈,在孩子与对方相处后暗示自己的孤独与担心。“妈妈在你去见爸爸之后,整个下午都很难过”、“妈妈看不上爸爸,她离开了我们”、“爸爸家的人都很自私”等等都是常见的话术。这些话不一定是编造的,感情上受到伤害的一方的确会对对方不满。然而,在另一方仍旧爱着自己的孩子的前提下,这种“离间计”会给孩子造成困惑,使孩子过度埋怨,甚至憎恨另一方的父母,从而导致长期的行为问题和性格缺陷。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父母疏离症候群”(Richard Gardner,1998):他会表达对某一方父母的拒绝甚至埋怨,使用的话语是另一方父母教给他的,这种非黑即白的态度使孩子拒绝“坏”的那一方阵营的所有社会关系,比如祖父母和其他亲戚,在极端的情况下,孩子甚至会对所有属于“坏人”性别群体的人产生憎恶感,影响他对亲密关系和爱情的态度。采取非好即坏的态度是孩子处理“忠诚危机”的策略,“站队”让孩子暂时不用面对情感上的困惑。然而,如果父母能及时调整自己充满敌意的态度,在孩子面前首先以“共同抚养儿童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和平相处,让孩子知道,他/她可以在不感到愧疚的情况下享受和另一方在一起的时光,孩子就不用再独自面对“忠诚危机”,极端的“疏离症候群”也会逐渐消失。

面向父母的心理干预方案

离婚对于每个当事人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当感到不堪重负时,不妨寻求专业的心理学帮助。离婚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应该以帮助个体发现更多应对困难的心理资源(Bewältigungsressourcen)为目的。干预和咨询方法有很多,哪种方法最适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需要首先考虑夫妻之间的冲突是短期的(急性的),还是长期的(慢性的)(Keil de Ballón,2018)。短期冲突指的是夫妻分离后两三年内存在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当事人需要应对生活模式的突变,在认知和情感上处理、接纳离婚。一般来说,这个过程是人们消化伤害与离别的自然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冲突和伤害的痕迹也会越来越淡。而如果时间无法治愈一切,夫妻之间的冲突在两三年后仍旧持续,那么这就属于长期/慢性冲突。干预短期冲突的目的是,防止当事人在消化离别的过程中,受到新的伤害。而长期冲突则涉及关系中持续的伤害,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的相处模式,也可能是创伤经历。这就意味着,这段关系给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伤害是持久的,并且可能持续终生。应对长期冲突的心理干预通常需要持续两年,总共需要40至50次的咨询,这其中不仅包括单人咨询(来访者个人和治疗师),也包括家庭咨询(所有重要家庭成员和治疗师)。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变受影响的人对前伴侣的看法,让他们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再持续地受到前伴侣的影响。

在选择咨询方案时,另一点需要考虑的是,当事人解决冲突的能力。善于解决冲突可以帮助当事人避免矛盾进一步恶化,也有助于自身的情绪调节。这项能力可以被视为个体的一项重要资源,它通常是在原生家庭中、学校等社会化场所获得的。有利的冲突解决策略有,能够原谅他人的错误或放下冲突、与冲突保持距离等。如果来访者不太具备解决冲突的能力,那么在咨询中为她/他介绍一些冲突解决策略,发展其解决冲突的能力也应该成为心理干预的重要目标。

第三点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参与咨询过程。让离异夫妻感到不堪重负的通常是“如何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因此,成功的咨询需要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并且掌握相关的育儿知识,以便当事人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不一定亲自出现在咨询环节中,而是可以象征性地,以空椅子或毛绒玩具的形式出现。这样,在治疗中,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就可以更好地被还原。另外一种可能性是直接观察亲子互动,或者进行以孩子为中心的访谈。这两种方案选择哪一种,视孩子的年龄而定。婴幼儿无法自己陈述,所以只能观察他们与爸爸妈妈的互动行为。而儿童有表达自己基本的感受、需求和情绪的能力,在以儿童为中心的面谈中,心理治疗师可以在游戏中,以形象化的方法,来了解孩子对每个家庭成员的情感偏好,以及他们的互动模式。这些观察或面谈的结果会反馈给家长,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面向儿童的心理干预方案

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婚后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行为和情绪问题,那么就应该考虑儿童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团体治疗。这两种疗法的目的都是激活孩子们的内在心理资源,让他们感到被理解与支持,更有安全感。在团体治疗中,孩子会和与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同伴在一起,分享自己的不安,无助和恐惧,交流应对父母冲突的策略。治疗师也会给孩子们传授解决问题的技巧,鼓励孩子们更勇敢地面对冲突、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以更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孩子的孤独感可以得到缓解,他们也会在彼此的支持中得到力量,共同应对困境,并在困境中成长。

困境中成长

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儿童并不必然产生心理问题,决定性的因素在于,父母能否在感情破裂后,仍以父母的身份继续对孩子负责,关注孩子对关怀、爱和教育的需求。如果父母成功地完成了这项艰难的挑战,孩子也会以父母为榜样,相信即使父母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这也不会影响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当自己需要他们时或是任何困难发生时,他们仍会齐心协力,找到尽可能好的解决方案,顺利度过危机。如此一来,离婚对所有的当事人来说,将不再只是一件痛苦的往事,而更是一个在困境中成长的契机。



参考文献:

Büro für die Gleichstellung von Frau und Mann und für Familienfragen (2020). Was versteht man unter gerichtlicher Trennung? Zugriff am 27.03.2021, auf

https://www.fr.ch/de/institutionen-und-politische-rechte/gesetzgebung/was-versteht-manunter-gerichtlicher-trennung.

Jungbauer, J. (2014). Familienpsychologie kompakt: mit Arbeitsmaterial zum Download (2. Aufl.). Weinheim; Basel: Beltz PVU.

Keil de Ballón, S. (2018). Hocheskalierte Elternkonflikte nach Trennung und Scheidung: Einführung in die Beratung von Eltern bei Hochstrittigkeit. Wiesbaden: Springer.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n.d.). Eheschließungen, Ehescheidungen und Lebenspartnerschaften. Zugriff am 27.03.2021, auf 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Gesellschaft-Umwelt/Bevoelkerung/EheschliessungenEhescheidungen-Lebenspartnerschaften/_inhalt.html.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n.d.). Familien nach Lebensform und Kinderzahl in Deutschland. Zugriff am 27.03.2021, auf 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GesellschaftUmwelt/Bevoelkerung/Haushalte-Familien/Tabellen/2-1-familien.html.

Gedankenwelt (2020). Die Unterschiede zwischen Trennung und Scheidung. Zugriff am 20.01.2021, auf https://gedankenwelt.de/die-unterschiede-zwischen-trennung-undscheidung/.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楊鷙過了憤世嫉俗的年纪,只想瀟灑走一回。 主業:臨床心理與心理治療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爺爺,你還能看見我嗎?(一)離去

紅貓

小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