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来了|从初来乍到到蓦然回首——给北美新生的生存指南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
·
IPFS
她乡论坛推出的“学姐来了!”活动得到了海外热心学姐们的热烈响应,现在已经有不少乡友在主题贴下分享了自己当年初到海外的曲折、收获与成长(https://womenoverseas.com/t/topic/34674)。这一期的论坛精选将分享两篇来自北美地区的学姐的帖子。如果大家初到海外,正在经历一些困惑与困难,希望学姐们在她乡的故事,可以陪伴你一起度过这段时光!

#她乡论坛精选

她山之石:初到海外学到的事

她乡论坛推出的“学姐来了!”活动得到了海外热心学姐们的热烈响应,现在已经有不少乡友在主题贴下分享了自己当年初到海外的曲折、收获与成长(https://womenoverseas.com/t/topic/34674)。这一期的论坛精选将分享两篇来自北美地区的学姐的帖子。如果大家初到海外,正在经历一些困惑与困难,希望学姐们在她乡的故事,可以陪伴你一起度过这段时光!


1. by 她乡小伙伴, 坐标:美国北卡/加拿大安省 

感谢管理员们精心设计的话题清单,我也打算按照推荐话题来分享一下我的两次初到海外经历。之所以有两次,是因为我搬了两次国家。第二次搬国家比第一次心态轻松了很多,尤其还是从美国搬到加拿大,语言和文化方面都几乎是无缝衔接。但是来到一个新国家、学校总还是要有适应的过程,所以下面分享的大部分内容对于两次搬国家都适用。

基本背景

在美国北卡读研2年+工作1年;在加拿大安省读博ing,到现在刚刚1年。

Q:支持你度过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甚至第一年的动力是什么?& 如何和外国同学交朋友、融入海外的学习环境?

可参考“请大家告诉我出国的第一天 ”https://womenoverseas.com/t/topic/33433这个帖子。

把这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回答,因为对我来说问题2是问题1的答案。支持我孤身度过在海外日夜的最大动力就是我交到的朋友们和我的同学们。

对我融入本地生活最最有帮助的就是和本国人合租。在美国的室友是项目里的同学,是拿到新生清单后她主动给大家发邮件找室友,我回复了她,然后一起找的房子。在加拿大的室友是学校Off Campus Housing Facebook小组联系到的,也是同校的研究生同学。

我的两位室友都是Asian American/Canadian,所以一方面来说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可以彼此理解;另一方面她们又有本国人的经验,在语言和生活方面帮了我很多。更实际的方面是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没有当地国家的推荐人或银行账号,自己租房是比较不容易的。和本国人合租在流程上就要容易很多。

再展开讲讲,语言方面等于是要逼迫自己日夜说英文,所以提升很快。语言水平达到了,和其他人交朋友也觉得自信很多,在课堂上也更容易参与讨论。在和本地人的大量交流中,对当地的文化习惯也有了很多了解,一些细小的生活必须事项(比如办银行卡、电话卡、购物等等)也少了很多磕磕绊绊。

日常生活方面,尤其是做饭,亚洲人的饮食中会涉及很多调料和重油烟,如果对方不是有类似的饮食习惯,就可能会因为气味和烟产生矛盾。两个人都吃得类似就避免了很多矛盾。总的来说能够和她们做室友我觉得很幸运。

当然,我也加入了当地的一些微信群,平时买卖二手、约车同行都很方便(这样的交友方式基本是找到一个当地的中国前辈就能认识好几个新朋友)。还有认识当地的中国人(尤其护照和签证情况一致的人),在办理一些手续时可以大家互相参考。

我觉得作为国际生,不需要只和中国人混在一起,也不需要刻意只和本国人混在一起。既然我们有双重背景、会说两种语言,何不借此扩大社交圈,从两种途径建立联系呢!

Q:刚出国的时候有买车吗?为什么?

在美国的三年和目前在加拿大的一年期间都没有买车。现在想想还是很遗憾的。美国北卡非三角区没有车的活动范围基本只有家和学校两点一线,非常不方便。加拿大这边公共交通更发达,但仅限日常生活,要是想去周边划船爬山,那没有车就是不可能的。

还有后悔的一点是没有在美国把驾照考了,这样来加拿大就可以只参加笔试换驾照。在加拿大考驾照据说难度比美国高很多,而且时长真的会拖很久。

(如果短时间内没有买车的能力或计划,那么一定要抱一个有车的朋友大腿!!)

Q:那些夜半流泪的瞬间——没有在午夜梦回默默流泪过不足以谈人生!

刚出国的时候觉得自己憋着一口气,特别想证明自己,但是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真的很难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所以绝大部分的夜半流泪都贡献给了这样的不平衡。

可是后来日子就越过越顺畅了。语言能力上升,也对当地环境更熟悉,所以那些很难的事情也变得不再那么困难。刚出来的时候去餐馆点个餐都觉得难到不行,又怕自己说不清楚耽误别人时间,所以其实在很长时间内都不敢点自己真的想吃的东西,都是点最方便说的东西吃。上课的时候因为班里只有两个中国学生(后来另一个学生还退学了…),发言更是小心翼翼,要组织很久语言,在纸上打草稿,然后才敢发言。出国一年左右,我已经可以和Uber司机聊天了,去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敢在会场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提问了(当然就那么一句话也是写在纸上排练了十几次)。再后来,在走廊也能和教授打招呼说几句笑话了。再再后来,还会主动帮系里接待新生。感觉自己在国外就是一个不断解锁新功能的过程,每一天都在成长。

人的脸皮真的会越来越厚,每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过去的自己,真的为自己的变化而骄傲,也为人的适应能力而惊讶。想要告诉大家,那些出国前担心的事情(比如因为语言和文化闹笑话、遇到生活的困难)的确可能会发生,但是发生了也没有那么可怕。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Q:你有用过学校提供的支持学生的资源吗?你是如何找到这些资源的?

非常有!对我帮助最大的是student wellbeing center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我参加过小组咨询(group therapy)、个人咨询,还有专门针对grad student的个人咨询。

我还参加过LGBTQ+Center举办的若干活动。找工作的时候使用了career center的改简历服务。

我的HPV疫苗和短效避孕药都是从student health center打的/开的,避孕环是在校医refer的保险覆盖的校外医院上的。

日常的话学校的健身房蛮好用的,通常都是包含在学生费里面,设备齐全也比较新。

积极参加学校/系里举办的活动可以获得免费食物。

这些都是大部分学校应该会提供的资源,用关键词Google"学校名+therapy/mental health/LGBTQ/housing/career/…"一般都能找到相关信息。

其他补充

还想帮大家列个出国后的必办清单:

  • Tax number/Social Security Number/Social Insurance Number:要早办,没有就不能打工

  • ID card/driver’s licence:办了就不需要拿护照到处走了

  • 手机卡:虽然有人会选择一直用国内手机号的漫游功能,但北美需要电话联系的场合真的比想象中还多。有的网站只能输入10位当地号码,所以当地手机卡真的必备。我一直使用prepaid手机卡,月费很便宜,记得每月按时提前缴费就好

  • 银行卡:同上,虽然有人会选择用国内银行卡的海外功能,刷倒是也能刷,但是办当地银行卡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有些网站付款要求必须使用当地银行办理的卡。能办信用卡就早办,就算是学生版本只有500刀1000刀额度的也可以,提早积累信用。

  • 学生卡和保险卡:学生的保险一般是从学校走,确定了住处后就要记得在学校系统更新地址,这样不会耽误学校寄卡片的时间。学生卡和保险卡都很重要,要随身带着。拿着学生卡还会时不时遇到各种打折优惠。

其他的想到再补充啦,这些是我想到最重要也是比较紧急的手续,落地后要尽快办好。希望大家海外生活一切顺利哦!


2. by 典典,坐标:亚特兰大

拖延了这么久终于(为了拖延写论文)来回帖了!座标是美帝南部的红州蓝市(保守州的自由派州首府)亚特兰大。我是来读人文学科博士的,所以具体的专业体验可能会很不一样。


Q:支持你度过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甚至第一年的动力是什么?

第一天:我确实在“请大家告诉我出国的第一天”的帖子中“炫耀”过自己如何飞机一落地就得到了亚特兰大当地拉拉社群的迎接~~https://womenoverseas.com/t/topic/33433/11如果你希望有这种待遇,也可以试试事先就在网上找到一些学校或者兴趣社团的当地朋友哈哈。

第一个月:招新面试时非常热情的教授们现在都显得忙碌严肃近于冷漠。。上课只能听懂10%?都不到??感到绝望。但学校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导师给了我春天般的温暖,和诸如“其实美国学生也只是假装读完了大部分reading”的一些安慰。

第一年:学习很差,差点挂科,想退学重来。但是个别教授的鼓励认可+假期和老朋友聚会得到的鼓励认可让我还是复活了,甚至新学年主动去接触了之前觉得冷漠觉得肯定讨厌我的几位教授,反馈比想象的好太多。模糊地认识到(对我来説)爱比恐惧更有力量,比起害怕跟不上进度、害怕挂科、害怕教授讨厌我…更有效的是多多联系那些爱着我、相信著我的人,也给自己多一些爱(温柔和耐心),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

Q:刚出国的时候有买车吗?为什么?

到现在都没买,因为个人很不喜欢开车。但这真的是美国(可能除了纽约等个别大城市之外)的必需品,如果开车人生一定会更精彩,因为城市规划完全是为了开车的人,走路骑车都蛮痛苦的,公交约等于没有。。有意思的活动和场所,值得去旅游的自然风光,还有朋友们的家,也基本都需要开车才能去到。而且美国车并不贵(二手车有能比好的自行车还便宜的),考驾照也比国内容易很多(我虽然不喜欢开车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在国内和美国都考了驾照)。

我来跑题分享一点在美国并不自行车友好的城市如何坚持骑自行车吧:

  • 选一个舒服好骑的车(千万不要为省钱买沃尔玛的破车,去谷歌当地口碑好的单车店亲自试试),否则无法战胜恶劣满地沟壑的路况!有预算的话在大坡多的城市还可以买电单车。

  • 为了安全,一定要装备足够的车灯、戴头盔、穿有辨识度的衣服,因为单车道基本不存在而汽车又都开很快。

  • 可以像我一样加入当地的自行车协会,让你有一点点不那么孤军奋战的感觉,学校有车协就更好了。

  • 如果学校有校巴系统善加利用,通常比公交车靠谱得多。

  • 不住校的话要住在离学校&普通超市等等生活设施骑车20分钟内可及的地区,最好是15分钟可及考虑到天气不好的情况。。

  • 多交朋友,这样万一需要借汽车,也不用老麻烦同样几个人(笑)。

Q:如何和外国同学交朋友、融入海外的学习环境?

这点我真的做得不太好。。因为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别人,又跟不上别人的谈话什么的,直到我成为比较senior的学姐(等别人请教我哈哈),才和比较年轻的新同学交上朋友。没车也是一个因素,他们聚会或者party的地方多半都不是我骑车能到的,只有多参加在校内举办的活动了。参加校园活动我觉得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体验,从学校体育馆提供的Gym classes到学生活动中心的各种活动,能蹭免费食物、能看电影欣赏音乐,或者学习一些新鲜好玩的事情(学过剪纸啊,做徽章啊,攀岩啊之类数不清的内容),这不就是学生生活的乐趣吗~~当然我是比较幼稚一点。。大部分博士生已经是职业规划而不是享受学生生活阶段了。。这些校园活动大部分是本科生去,我一个博士生有点厚脸皮。。不过我觉得这些真的让我开心很多,就算是做Therapy吧!

Q:那些夜半流泪的瞬间——没有在午夜梦回默默流泪过不足以谈人生!

可太多了,我简直可以写一个PhD劝退贴,常常怀疑自己不该来读这个书,怀疑自己又傻又懒,不适合做学术,甚至怀疑学术本身没意义,等等。但我觉得每个人的烦恼可能都会不一样吧,在怀疑自己的时候,记得自己不是一个人!我在这学到一个新词“冒充者综合症”,很多学界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行,只是滥竽充数混进来的,天天有种要被识破了的压力。不过我可能就属于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加上有上一题那些不务正业的小快乐,以及有其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朋友存在,我觉得整体上还是享受了这个读博经历的。也希望学妹们在难过的时候,会站远一点想,这也只是人生的一小段,不代表人生全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多年后回想起来,可能也是能微笑去看的经历而已~~

Q:异国恋的故事:是终成正果了,还是遗憾分开了?

在异国之前结束了对我非常重要的一段关系,经历在这个帖子中提到过https://womenoverseas.com/t/topic/23569/8),但原因不仅是异国。基本上我不是很看好异地/异国恋,觉得经营得当的话,也许还能维系一段已经存在的长期关系,但双方要有共同的期待,日常沟通也要有很合适的安排才行。。而完全从异地开始的恋爱,我就不太懂了,我个人是觉得要见面才有真实感的,没有试过网恋。线上的交流可以和人交换观点,增进友谊的了解,但我不太擅长通过线上的交流,和一个人增加亲密感,后者我觉得在不仅是友谊的亲密关系里也许还挺重要的。。?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想都是像学校生活本身一样,享受过程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Q:你有用过学校提供的支持学生的资源吗?你是如何找到这些资源的?

主贴已经提到了像是写作中心、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中心这类非常严肃的资源。。我先补充一下然后就聊吃喝玩乐的资源吧哈哈。想补充一个是,有的协助不是直接搜得到的,但是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不妨试试写邮件去问,可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我们学校写作中心本来只有40分钟当面带材料去的由graduate fellow甚至本科生来辅导的session,但是我发邮件以后,曾获得过提前发东西去然后和英文教授面谈1-2小时的机会;我上过学校ESL的课以后,也认识比较好心的老师愿意之后继续帮我看写的东西。还有心理咨询,我的经验是,找和自己有类似文化经验的咨询师(比如也是国际生、也读过PhD、也是queer等等),可能会有效多得多。

好现在来说吃喝玩乐,虽然很多资源有些鸡肋但是不用白不用,甚至如果你看看学费详单,我们都是为这些付过钱了的!所以大家想用的时候一定要多多地用!我们每年还交了300修电脑的钱,所以我电脑有啥问题会优先去学校IT服务修,一般只有老师去,其实研究生也可以去。健身房、球场泳池这些硬件设备就不多说了,也推荐大家看看是不是有便宜的健身类的课程,我们学校的比健身房可便宜太多了。作为国际学生,可以看看有没有国际生办公室,有的也会组织和当地人的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通常也可能有一些当地城市的各种展览和活动的优惠票,甚至周边游乐场的优惠票。在学校网站搜关键词,关注学校邮件组,有什么校园活动多去去,都会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信息。如果有其它方面的兴趣也可以看看学校有没有相关的机构,比如各种兴趣社团,可能还会有Women’s Center, Asian Student Center, LGBT Student Office,中国学生社团等等,都可以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没有的话——也不妨自己办一个呀!我知道有学妹就在校园办了女权社团,我自己也有在亚特兰大举办小小的学术沙龙“培思社”,并参与创办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工会。

祝愿大家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 关于WomenOverseas她乡:

WomenOverseas她乡是一个属于华人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全球性社区,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共同组织了近三十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分享会、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和播客等平台分享了大量优质内容。从北美博士成功求职的经验,到把兴趣爱好转化为生活重心的人生故事,再到在异国他乡做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奇妙经历,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生活故事,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WomenOverseas她乡不仅是一个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女性交友社区,帮助很多女性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心好友,构建了情感支持体系。最近,我们还创立了女性艺术家俱乐部,鼓励和帮助有艺术爱好的女性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我们甚至把一部分她乡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旧金山本地最大的艺术集市展示出售

🙌 如何加入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访问 www.womenoverseas.co...,按照提示认真回答问题,申请加入她乡论坛。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