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之旅:你看那山海之间如苹果般香甜美妙的一座城

马特
·
·
IPFS
当我结束了青岛和威海的旅途来到烟台时,暑假游客群和潮热的天气已经让我疲惫不堪,经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甲午战争的历史探访之后,我本来对烟台没有太多预期,没想到这座城却成为我此次胶东之旅最为惊喜的部分。

当我结束了青岛和威海的旅途来到烟台时,暑假游客群和潮热的天气已经让我疲惫不堪,经过关于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威海甲午战争的历史探访之后,我本来对烟台没有太多预期,没想到这座城却成为我此次胶东之旅最为惊喜的部分。

今天烟台在旅游领域不如青岛和威海名气大,但烟台开埠比青岛和威海要早很多,而且烟台不同于德占胶州湾、俄占旅顺口和英占威海卫,没有被某一国殖民占领,更强调国际自由化与商业资本合作,最多时有16国领事派驻在这里,同时很多教会团体来到烟台,传教士们热衷于在本地发展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兴办学校、医院和现代农业与手工业。

说来有意思,烟台的名字原本来自明朝防御倭寇的狼烟墩台,但到了近代,这座城却在胶东沿海战火纷争中相对安宁平静,预警狼烟变成人间烟火,烟台也成为了一座繁荣而愉悦的美妙港城。

回忆起来,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就是到烟台,在我很小的时候跟家人到青岛玩,从故乡坐飞机到烟台中转再坐大巴到青岛,在那个旅行并不便利的年代我不知道为什么家人会这样规划行程,但也因此让我记住了烟台这个地名。

那时候如中国很多家庭喜欢的家居布置方式一样,我家里墙上有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在地图上面我找到烟台这个地方,旁边画着一个苹果,烟台的特产是苹果,这是很长时间我对这座城市唯一的印象。后来我知道烟台的苹果是怎么来的,1862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倪维思(John L.Nevius)在登州创办了山东第一所女子小学,1871年他来到烟台,把一些现代水果和园艺技术带入这座城市,在烟台毓璜顶开辟了广兴果园,从此苹果成为烟台的特产。

在青岛我的探访第一站从天后宫开始,到了烟台我也打算先去天后宫看一看。

早在宋朝徽宗皇帝时期,福建船民就把妈祖信仰带到了北方沿海,在庙岛列岛修建了显应宫,元朝时期海运粮食,从江南出发的运粮船进入渤海湾要在庙岛停留,带动了胶东地区的妈祖崇拜,朝廷也把妈祖封为天妃,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时期妈祖被封为天后,也就有了天后宫的称呼。

但烟台的这座天后宫却是晚清时候才有的,1884年开始修建,1906年建成,耗时22年,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来自泉州,在泉州完成设计制造预制件,然后海运送到烟台组装。

这座天后宫的石雕、木雕和彩绘工艺十分精美,所有部件都是在泉州雕刻加工,送到烟台后再由福建工匠安装,保留了最完整的闽南风格,这座建筑同时也是烟台福建会馆,整个修建过程都由福建船民商人每年筹款完成。天后宫建筑原本是三进四合院,正门进去背后是戏台,往里走第二进院是天后宫正殿,其中建筑雕刻最棒的部分就是正殿前面的山门,再往里走原本有后殿是商务聚会宴请的场所,但是已经拆除了,在2011年以前这座天后宫还作为烟台博物馆使用。

在天后宫北面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隐藏地点,烟台市区其实有两座天后宫遗存,这座年代更早一些,明朝末期有南方船帮在烟台修建妈祖庙,到了清朝中期南北船帮合修这座庙将妈祖与龙王等信仰祭于一处,在当地记载被称为大庙,但文革时期被拆毁只剩戏台,我到的时候一群老人家围在这里打牌,一些记录中这里过去周围有非常兴盛的庙会商业街,是烟台老城的中心繁荣地带。

有意思的是,这两座天后宫朝向是相反的,作为福建会馆的那座大的天后宫坐南朝北,而只存戏台的这座天后宫从戏台方位来看应该坐北朝南,一般按照天后宫朝向大海的习惯,烟台的天后宫应该坐南朝北,不知道为什么早期这座会坐北朝南。

离开旧的烟台博物馆,街对面就是新的烟台博物馆,里面有一尊阳主石像引起了我的注意。齐国有不同于周的神明体系,祭祀云海八神,天地阴阳日月兵四时,兵主最出名就是蚩尤,八位神中有四位在胶东,阳主就在烟台芝罘岛,秦始皇曾经三次到岛上祭祀阳主,这座神像就在岛上元朝修建的阳主庙里。有观点认为齐地八神并非自古就有,实际上是姜太公自己编造的,姜太公将自己视为制衡周天子的力量,所以他远迁齐地吸收东夷,齐国也因为独特的祭祀多次遭到周天子的猜疑。

来到烟台博物馆,就不得不提及一位对烟台影响很大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郭显德(Hunter Corbett)。1864年郭显德来到烟台,1867年他在烟台毓璜顶建立长老会礼拜堂,从此在烟台传教半个多世纪。郭显德非常热衷于公共事业,他在烟台创办现代学校文先小学(男校)和会英小学(女校),后来合并成为今天的烟台二中,他的夫人苏紫兰在烟台毓璜顶建了一家小型诊所,也就是毓璜顶医院的前身,她还开设了烟台第一所幼儿园。

1875年,郭显德为了吸引信徒和普及教育,成立了一家博物馆,称为博物院福音堂,主要展出本地的动植物与海产标本和一些科学仪器,这是山东第一家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长老会利用这座博物馆进行社会福利工作,普及文化与卫生知识,还会放映电影。

离开烟台博物馆,我在所城里稍微转了转,这里是清朝时期的一片老街道,不过我对这种高度商业开发的文旅老街区没什么兴趣,一是因为建筑本身实在没什么可看的,而且这种低矮没有遮挡与绿化的平房街区夏天漫步非常难受,二是提供的消费内容也都不吸引我,我直接去了烟台山,那里是烟台最棒的地方。

1858年,大清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将登州开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要求清政府将通商口岸改为烟台,烟台设立东海关正式开埠,烟台山周围城区就成为了各国领事馆、商铺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地方。

曾有16个国家在烟台派驻领事,11国有独立的领事机构,9国修建了领事馆,其中英国、美国、德国、丹麦、日本5国领事馆设在烟台山上,挪威、芬兰、意大利3国领事馆建在烟台山下,俄国领事馆比较远,独自在大马路东边,法国领事在烟台山旁的天主教主教府内办公,奥匈帝国领事在张裕酒厂内办公,荷兰、比利时、瑞典、朝鲜、西班牙为代理领事。

我从烟台博物馆走到海岸街,经过德国邮局旧址和美孚洋行旧址,在朝阳街与海岸街交汇处就是著名的克利顿饭店,现在这里是张裕葡萄酒旗舰餐厅,隔壁是解百纳酒店。这座建筑在1904年建成时是俄国邮局,1910年被英国人收购作为饭店,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邀请进京共商国是,他从上海乘船到天津途经烟台时就住在这里,烟台是中国民族实业重要城市,有张裕葡萄酒厂和宝时造钟厂等民族企业,孙中山会见了烟台商界代表并发表演说鼓励实业报国。

作为烟台最核心的历史景区,烟台山的开发非常完善,基本上随着导览走就可以,可以先去烟台开埠陈列馆,整体了解一下烟台近代走向国际化的历史,这座建筑是1896年的美国领事馆。

烟台山上很多历史建筑都作为博物馆使用,比如烟台京剧艺术馆是曾经的东海关税务司官邸,冰心纪念馆是曾经的东海关总检察长官邸。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北洋水师军官,作为来远舰二副参加过甲午海战,1903年担任烟台海军学堂校长,带着3岁的冰心来到了烟台,冰心在这里度过了8年童年启蒙时光。

烟台方志史料陈列馆是曾经的英国领事馆,烟台开埠后,英国首先在山上设立领事馆,建筑坐西朝东面向大海,是烟台山现存最早的领事馆建筑。英国领事馆在建筑风格上具有早期殖民地外廊式特征,这是英国在印度和东南亚统治时期为适应炎热气候而形成的建筑形式。

现在作为旗袍博物馆的日本领事馆建筑风格不同于其他偏古典的领事馆,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特征,大概因为建筑年代较晚,1938年才建成,领事馆对面还有员工宿舍楼。走过烟台山灯塔,最北面就是丹麦领事馆旧址,现在并不开放,石墙厚重,外观看起来像一座城堡。德国领事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撤走,1935年在朝阳街的盎斯洋行重设领事,现在建筑是一家餐厅。

从烟台山走下来,一般游客会直接走进朝阳街,但不容错过的是西边海关街,美国海军基督教青年会、交通银行、士美洋行、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政记轮船公司、东海关税务司公署都在这条街上。

在烟台山下的位置曾经有一座天主教堂,玛利亚进教之佑圣母堂,是意大利神甫昂智鲁斯奉罗马教廷之命来烟台建立,1886年建成,老照片上看是一座非常漂亮庄重的哥特式尖顶教堂,1959年被拆除。

我沿着海岸街往海边走去,路过挪威领事馆和芬兰领事馆,走到海边转弯处是现在作为饭店使用的意大利领事馆。

今天的朝阳街是一条商业开发完善的历史建筑商业街,一些曾经的民族资本实业都在这条街上开设商铺,值得逛一逛。

从繁华热闹的朝阳街主道往东进入会英街走出去十几米,我发现这条街上有一些正在被拆迁改造的老房子,其中有一座二层老房子,看门檐好像是一家私人诊所“DR.OHANGS’HOSPITAL”。

北洋水师曾经的采买所也在这条巷子里,在北洋水师选址建立军港的时候,烟台因为无险可守而落选,但作为后勤保障营地使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惨败,日军占领威海卫,萨镇冰带领被解除武装的康济舰从威海抵达烟台,舰上载着丁汝昌等6位北洋海军高级军官的灵柩,他们的灵柩被安置在采买所里,2个月后屈辱的《马关条约》在烟台换约。

路过烟台山医院,这里曾经是法国政府资助天主教会在烟台建的慈善医院,始建于1860年,当时名为天主教施医院。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随着海路蔓延到山东,这座天主教医院的医护人员参与了对鼠疫患者的治疗,1914年主教常明德(Césaire Shang)和医院的神父与医生被民国政府授予嘉禾勋章。

医院对面就是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我前面提到奥匈帝国领事在张裕酒厂内办公,这是因为领事巴保男爵(Max von Babo)同时也是张裕公司酿酒师,值得一提的是,他父亲August-Wilhelm Freiherr von Babo更是一位酿酒大师,是葡萄汁糖度计的发明者,克洛斯特新堡葡萄酒学校创始人。

从张裕酒博物馆往海滨广场走,路过烟台第一座图书馆,也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旧址。在海滨广场对面有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教堂曾经是属于浸信会的基督教堂,浸信会是最早在胶东地区传教的组织之一,1861年,美南浸信会牧师牧师花雅各(James Landrum Holmes)在芝罘传道,当时正赶上捻军攻打烟台,花雅各为了保护当地民众被杀死,他的墓在崆峒列岛的陀螺顶上,2019年《烟台晚报》刊登了寻找花雅各之墓的报道。

1906年浸信会在烟台筹建教堂,就以花雅各的名字命名为霍姆斯纪念堂,1912年建成时是当时烟台最大的基督教堂。建国之后宗教活动停止,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时,天主教的玛利亚进教之佑圣母主教座堂已经被拆除,于是这座原本属于基督教的浸信会教堂归天主教使用。

走到滨海广场最东边,我找到了曾经的俄国驻烟台领事馆,现在是一座警务站,旁边是1913年天主教方济各会成立的崇正中学。

我从海滨广场继续往东走来到北海大院,在这里发现了1906年成立的卫灵女校旧址,还残存几座完整的建筑,这是烟台第一所西式女子学校。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会组织先后在烟台建起26座教堂,还有38所学校,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成为烟台地区现代教育的开端,比如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Mateer)1864年创办的烟台文会馆是齐鲁大学的前身,美国传教士梅里士夫妇(Mills)1887年创办的启暗学校是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

夜晚我走到海滨广场散步,这里没有青岛的海滨浴场那么多人,除了洗海澡的人之外,更多的人在散步乘凉扭秧歌,与朝阳街一边热闹喧嚣一边相对清净。

走过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地方,我在想这一趟旅途究竟是否达到了预期?在青岛固然极为丰富的历史建筑让我兴奋不已,但潮热的天气和暑假游客群显然已经逼近了我的忍耐极限,让我非常疲惫,最舒适的记忆反而是朋友然带我开车夜行崂山。在威海刘公岛的甲午战争遗迹是我向往多年的地点,但同样潮热与拥挤,孩子哭大人叫的氛围简直比战争更让人绝望,我完全无法让自己沉浸魂穿到甲午战争中。

到了烟台,反而是这座我之前没有太多期待,事实上也没有很清晰概念的城市给了我最大的惊喜,这里历史建筑很多,但又相对集中不需要走太远的路,商业繁荣热闹但又并非旅游大热门,在把我逼疯的红线以下,这满足了我对城区漫步旅行的平衡需求。

在离开烟台前我来到毓璜顶上,曾经传教士们在这里开辟果园、学校、教堂,虽然建筑大多没有留存,但我却能脑补出当年的场景,那些半个世界之外来的传教士在这个小山丘上教当地人种水果、做手工、读书识字,让聋哑孩子也能上学,让大家参观自己故乡的自然标本,还能学一点卫生常识,也许就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狼烟墩台渐渐变成了人间烟火。

如果你能看到最后,那我要告诉你,不要发这种小温馨的感慨太早了。在我离开烟台退房的时候,酒店前台几个家庭孩子哭大人叫,我在烦躁中叫车去错了火车站,结果误了车,这是我这么多年旅行第一次误车。

又因为暑假游客潮,当天已经没有车回北京了,我只能在烟台多待一天,买的还是第二天昂贵的高铁一等座。第二天发车在午餐之后,就在我外出吃饭的几十分钟里下了一场很大的雷阵雨欢送我,可惜我没带伞。

我坐的从烟台回北京的车中途路过德州,在我到达北京当天深夜,德州地震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