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林安
·
(修改过)
·
IPFS
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自由职业的终点是什么?其实自由职业者脱离组织后,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已经有点“一人公司”的感觉了。很多人幻想自由职业以后就可以天天只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工作都由“喜欢的部分”和“不喜欢的部分”组成。这些不喜欢的部分在我没找到合适的人一起协作前,必须都得亲力亲为。因为自由职业就是把以前一家公司做的事情,全部平摊到一个人身上。

上周有一个厅友在会员群提问:“自由职业是不是一种过渡阶段,最后要么回归组织,要么走入创业?”

大家就这个话题展开了一番讨论,延伸出了非常多有意思的观点:

“自由职业和创业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自由职业者不愿意创业?”

“自由职业发展稳定以后,有哪些新的形态?”

这个话题正好跟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相关,就想借此机会好好梳理一下。

1.自由职业的常见发展阶段

最近我在线下接触了很多不同阶段的自由职业者,一类是裸辞一年内,仍处于职业探索期的自由职业新人。

他们一般还处在做加法的职业探索期,度过了裸辞初期的兴奋阶段后,进入了一段鸡血与迷茫并存的时期。具体表现为:每天找大量人聊天请教,吸收大量来自他人的信息,再反复衡量评估自己“究竟要走哪一条路”,“是不是还可以做点那个”。

说实话,这也是我自由职业第一年的状态,收入不稳定、情绪不稳定、目标不稳定(我称之为“三不稳”阶段),每天醒来都觉得人生有无限可能,晚上睡前又自问“我到底行不行?”

第二类已经度过了自由职业“三不稳”阶段,找到了自己长期可以做的方向,业务和收入均进入稳定期,甚至有时候客户、商单太多忙不过来,必须得拒绝掉部分商单。

这个阶段的自由职业者,一般更关心“要不要外包或者组团队,接更多活”“如何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商业体系”“如何搭建一个持续稳定的商业系统,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商单和项目”

因此自由职业进入稳定期的大部分人,都会面临一个新的抉择:

要不要外包一部分工作出去,好让自己接更多的活?

要不要组建团队,自己只专注在擅长的工作里?

要不要成立工作室或公司,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这其实是从“出售自己的时间换取收入”的阶段,切换到了“购买他人时间让业务可复制化、规模化”的阶段。

但是我认识的大部分自由职业者,包括我自己,在这个阶段都会纠结甚至停滞一段时间,因为“我们当初之所以选择自由职业,是为了不再受资本和老板剥削,从此只为自己打工”。

我们不喜欢职场里的那套规则,也不喜欢浮于表面的人际关系,有时甚至讨厌繁琐的沟通降低了工作效率,恨不得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所有工作,提高对工作的自主权、掌控感和效率。

如果成立公司、组建团队,甚至创业,不就又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了吗?只不过自己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就像“屠龙的少年杀死恶龙后,自己成为了龙。”

当初之所以选择自由职业,是向往自由,不喜欢被束缚。创业开公司?不就意味着从此和“自由”无缘了吗?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我在自由职业转创业的那个阶段纠结了半年多,迟迟不肯迈出创业的那一步。

在群里聊起这个话题时,很多自由职业者也表示有共鸣。这背后还有一层原因是:我们都把“创业”这两个字看得太重了。

二、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称自己在创业?

1.传统创业vs自由职业创业

说起创业,很多人脑子里立马想起融资、招人、租工位、烧钱、竞争,很商业的那一套打法。因而很多人印象中“创业”是一个很宏大的词。这可能是互联网最有钱的那段时期遗留在大众脑中关于创业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现在很多创业人士,过得就是“进阶版自由职业”的生活:团队的核心成员只有1-2个人,甚至只有自己,其余全是兼职员工。不需要融资,也不需要养太多全职员工,只需要有用户愿意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买单,且这个费用足以养活自己和一部人的基本工资,就可以成立一家公司了。

有个词叫“一人公司”,就是类似的模式。我现在也有点这种状态,公司的全职员工只有我一个人,其他小伙伴要么是项目制协作,要么是远程兼职,全员线上办公,既节省了工位租金,也节省了一大笔人员成本。

在今天这种大环境下,有时候反而是这种灵活、轻盈的团队协作模式,更容易存活下来。

这里又延伸到另外一个话题:轻资产vs重资产。

2.轻资产vs重资产

很多人之所以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创业,是因为印象中创业就是一件需要重金投入才能做的事,没个几百万投入,好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创业。

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在创业的原因。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披着公司的壳,继续做着2.0版本的自由职业。所以一直到现在,我还喜欢称自己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而不是一名创业者。

但是如果换一个词“轻创业”,一切就显得合理多了。轻创业作为自由职业和创业之间的一个过渡词,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毕竟“轻”也就意味着没有那么重的资产投入,给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会小一些。

回到那个厅友的问题:“自由职业是否只是一种过渡?”

我认为是的。据我观察能自由职业5年-10年以上的人是很少的,大家做到最后要么重新回去上班了,要么成立公司创业了,要么去做生意了。一直坚持卖时间换金钱却不想改变职业状态,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除了两类人:

一类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艺术家,由于做到了行业的顶尖位置,所以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工作,也能够养活自己(但即使是这一类人,有了一定知名度,也是需要团队的,至少得配个商务或者经纪人)。

第二类是物欲极低的FIRE人群,由于早年积攒够了剩下几十年的不工作资金,可以在一处生活成本很低的地方,过着隐士般的低欲望生活。

但这两类人,注定是人群中的极少数。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不得不流动进另一条更多人走的路中:打工、创业、做生意。

3.向往自由vs建立规则

最后一种原因,是出于心理层面的。

试想一下,一只向往自由的鸟儿逃脱出鸟笼后,会建造另一只更豪华的鸟笼去关住其他鸟儿吗?

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选择自由职业的这一批人更是如此。我自己就是由于天性散漫爱自由,才选择了更自由的工作方式。

但是说实话,创业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跟自己的自由散步做斗争。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自由散漫是你的天赋和灵感来源,有了团队以后,你的自由散漫就是别人的灾难。

所以创业以后我的大部分痛苦来自我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秩序感的人,不能心情好了就工作,心情差了就摆烂。要做规划、要遵守SOP、要设定规则,再按照规则执行。一群人想要一起自由,就需要每个人都高度擅长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

我认识的很多性格比较随性的人,成为一家公司的组织者后,都会面临类似的苦恼,特别是一些独立创意工作者。


三、自由职业的终点是创业吗?

这几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自由职业的终点是什么?其实自由职业者脱离组织后,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已经有点“一人公司”的感觉了。

很多人幻想自由职业以后就可以天天只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工作都由“喜欢的部分”和“不喜欢的部分”组成。

比如我喜欢做内容、做市场营销和玩社交媒体平台,但不喜欢销售、运营、管理、财务和商务。这些不喜欢的部分在我没找到合适的人一起协作前,必须都得亲力亲为。因为自由职业就是把以前一家公司做的事情,全部平摊到一个人身上。

这种时候,你又该如何去平衡这些“喜欢”和“不喜欢”呢?又该如何去界定“自由”呢?

所以我一直觉得自由职业和创业的概念很模糊,是一个中间状态。一个人想要真正实现每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得外包、组建团队或者找技能互补的合伙人,但是搭建团队、找到合适的人协作,又是一件艰难且看运气的事了。很多人可能走不到这一步,就退回职场了。

所以真正能将自由职业发展成一家公司的人,少之又少。但是成为一名自雇自足的自由职业者,却是相对容易实现的。

据我观察,自由职业最终顺利转型创业的人,一般有4种形态:

(1)个体户,做点小生意或者小品牌

(2)一人公司,接商单

(3)工作室,组队接商单

(4)创业,拿钱融资的那种

(5)超级个体(成为行业内头部IP,但依然需要团队在背后服务这个IP)

我猜想未来大多数人的职业状态是流动的,不会一直上班或一直自由职业。而是每隔几年就切换一种职业状态,比如:上班-自由职业-上班-GAP YEAR-创业-读书-自由职业-创业……

其实这样也挺好,我们过去的人生模版一直都是线性发展的,但这几年我们已经进入了越来越流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洪流中,只要自己在心中破除旧的模版,长出新的模版,当下的每一次选择,才更加能够随心而动。

最后还是那句话:人生很漫长,每一次尝试都为将来的“点连成线”埋下了伏笔。就算失败了,大不了再回去上班呗。只要还有手有脚,一个人总不至于饿死街头。

*如果有人想加入「自由会客厅」的厅友俱乐部,和我们一起参与日常讨论,可以添加小厅当微信freehouse2021。我平时有很多关于自由职业的创作灵感,也来自社群内的日常观察和交流。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18,我做自由职业的这一年 | 一个自由职业新人的内心独白

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辞职拍Vlog,他是认真的 |100个不上班的人

首次公开:自由职业一年,我是如何养活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