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点起床第一周,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林安
·
·
IPFS
促使我早起的动力不是什么远大的目标,而是对衰老的恐惧。

《巨人的工具》里有一句话叫「Win the morning,win the day」。赢得了清晨,就赢得了一天。

作为一个夜猫子,我从未体验过每天早晨6点起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以前上班的时候如此,自由职业以后就更是如此了。

一直以来,每天早晨被工作信息吵醒,在慌慌张张中开始新的一天成为了我的常态。

每当看到社交网络上有人描述“早起如何改变了我的生活”时,我就会充满好奇:真的吗?早起真的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吗?

然后第二天依然睡到很晚才起床,一边责备自己的生活作息如此不健康,一边贪恋床的柔软与舒适。

这样的场景,是否也曾无数次发生在你的身上?

那么是什么?让我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突然决定改掉晚睡晚起的作息,每天6点就爬起床工作看书呢?

很俗套地说:是因为身体和容貌焦虑。

这一年,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由内而外的不年轻了。下午总是昏昏沉沉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绪也很容易急躁,有时即使坐着不动,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快速跳动的心跳声。

不再喜欢照镜子,也不再喜欢拍照,因为每当看见照片里的自己愈发明显的法令纹,愈显呆滞的眼神,就会变得很沮丧。

很俗气地说,促使我早起的动力不是什么远大的目标,而是对衰老的恐惧。

但是我明白自己是一个靠「自律」无法坚持早起的人,所以当我在11月底时,看到朋友丹丹在组织早起自习训练营,果断就报名了。

从12月2日到现在,是我践行早起的第一周。“早起真的有那么神奇的魔力吗?”

我想分享第一周里,我的一些感受。


1.如何迈出早起的第一步?

首先你要很清楚,自己是不是一个可以靠自我意志力坚持早起的人。我很清楚我不是,所以我需要「他律」,即他人的监督。

所以从我产生早起想法的第一天起,就在想要不要加入一些「早起训练营」,靠他律坚持早起。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内心很想改变,却迟迟无法行动,是因为“不变是有好处的”。由于「不用早起」的状态太过舒适,我甚至没有迈出「寻找早起打卡训练营」的第一步。因此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我还是过着晚睡晚起的生活。

11月底之所以会报名早起自习室,其实也不是我主动寻找的结果,而是在朋友圈刚好看到了。

早上6点起床第一天

《自律修炼手册》里说,当我们想养成一个习惯时,不是马上制定计划第二天就开始执行,而是先营造好利于自己养成习惯的一切外在环境和氛围,让身边的一切都便于我们执行习惯,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比如你想养成每晚十点上床睡觉的习惯,就要在十点之前把家里的灯光调成昏暗的模式,拉好窗帘,让室内的温度适宜,同时断掉wifi网络,当周围的一切环境都便于入睡时,你才可能在十点前成功入睡。

这本书还提供了另一种养成早起习惯的方法:培养对闹钟声音的条件反射行为。

比如在白天多个时段分别模拟早晨闹钟响起时的场景,可以拉上窗帘躺在床上小睡5-10分钟,当闹钟响起时,立刻「关上闹钟-起身-下床穿鞋-做些什么」。

不断重复这一套流程,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这样当下一次闹钟响起时,你就会本能地重复这一套流程,也就能够做到早起了——只要你在早上设置了闹钟。

这种方法对我来说不太奏效,因为我只要躺上了床,就不可能只睡5-10分钟......所以不是所有方法对每个人都有用,我们要先熟悉自己的节奏,再寻找解决方案。

最后实践下来,我发现真正对我有用的还是参加这种小组打卡式的早起自习室。因为有明确的打卡制度,还有一群人和你一起早起打卡,如果长时间缺席,就会留下缺勤记录。

而我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如果在众多坚持每日打卡的人中缺勤太多次,会给我带来「同辈压力」。所以这种外界压力造成的「他律」反而很适合我。

所以,参与早起打卡营的第一天,我就准时从床上爬起来了。

因此,想要早起,想清楚早起背后的深层动力是什么很重要。充分利用这种动力,再配合适当的方法,就可以顺利从被窝爬出来。

2.早起真的那么好吗?

写这篇文章时,是我坚持早起打卡的第一周。这一周,我不是每天都6点起床的,有几天晚上因为工作实在太晚,第二天早上没能按时起来。

除此之外,成功早起的那几天,真的给我带来了一整天的高效率和好心情。我还记得第一天6点起床时,我不慌不忙地看完了一本书,吃了早餐,下楼迎着早上8点半的太阳散了步,还发现了好几条小区附近以前没走过的风景独好的小径。

6点起床的第二天, 我把早上计划要做的事全部有条不紊地做完了,多出来的时间还做了运动、洗了澡。由于早上9点半前几乎没有人微信找我,我终于拥有一段完全专注不受打扰的时间,可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

上午完成了当天最重要的工作,下午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出门见朋友。一天结束时,我为这种久违的完全可控的生活节奏感到充实快乐。

很多人说早起可以让一个人的一整天都充满能量,对我来说,刚开始的确是这样。

但如果想一直保持这种高能量的状态,也要在早起的同时,做到早睡。开始践行早起后,我给自己设置了每晚最迟12点半之前必须入睡的死线,其实这个时间已经很晚了,但由于我之前睡得更晚,一时半会儿还做不到很早入睡。

这意味着我每天的睡眠时间对比以前减少了2-3小时,从原来的每天睡7-9小时,变成了现在的5-6小时。所以每天中午吃完饭,我就会补觉。但总的来说,睡眠时间还是大幅减少的。

这导致我有时会报复性地睡一整天。比如昨天,我在连续一周睡得很少又在外面奔波了一天后,彻底在家躺平了一天,明显感觉到身体处于一种宕机状态,除了睡觉什么都不想做。

直到今天,才感觉把上周缺失的睡眠都补回来了。

所以,如果想要坚持早起,一定要搭配着做到早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让自己早起得更持久。

3.

如何提高一整天的工作效率?

在坚持早起的这一周,我还养成了一些高效工作,让头脑更清晰的好习惯。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包括一些利于高效工作的工具和物品。

1.一个适合做规划复盘的本子

我目前用的本子是Today well spent,几个月前朋友送的,这个本子的好处是非常适合养成早晚保持专注和定期复盘的习惯。

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入睡前,都是我脑袋里塞满事情的时刻,我一般会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

早上起床后,把待做的事情一件件写下来,选出1个作为「今日最重要的一件事」,再按照「重要紧急程度」把其他事情排好优先级顺序,然后集中精神一件件完成,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顺便记录下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时间。

这样做的好处是:

1.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完成不同的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2.为了不耽误下一个任务,尽可能保持高度专注

3.直观看到已完成任务,非常有成就感和掌控感

晚上入睡前,我会从这几个方面复盘今天一整天的工作和生活:

1.今日最大的收获

2.今天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和反思

3.今天链接的三个人

4.今天让我不开心的事情,并剖析原因

5.明天要做的事情

书写的过程,仿佛给大脑做了一次马杀鸡,写完也可以安心去睡觉了。

2.香薰与音乐

前几天在我们的第5期「自由简报」里看到一句话:自由职业的危险主要来自于床和桌子离得太近。

对于很多自由职业者来说,在家无法专注工作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默认“家”是一个休闲放松的地方。因此在家中营造出一块「工作区域」就很重要,人为地创造「工作的仪式感」

对我来说,每天进入工作状态的仪式感是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先烧一壶热水,点燃香薰,连接蓝牙音箱播放音乐。

有了让自己放松舒适的环境,更愿意主动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

3.一把舒服的人体工学椅

我的大部分工作需要在书桌前伏案久坐。时间久了肩颈和颈椎非常难受。上个月的感受更是明显,表现在体态上也很不精神,因此这个月换了一把质量更好的人体工学椅。

人体工学椅 from Steelcase

现在使用一周了,明显感觉到一把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智能调整高矮、靠背和坐垫的椅子带来的舒适感有多棒。

我很喜欢这个品牌Steelcase说明书上一句话,和我的工作理念也十分契合:Love how you work.

热爱自己的工作方式,是热爱工作的开始。

4.一个随时记录灵感的本子

一个人平均每天大约会产生6200个想法,对于创意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

每天阅读不同平台的信息,听不同的人说话,和不同的人沟通,思考不同项目的工作,让我的大脑时刻处于活跃状态。很多灵光一现的想法闪现又消失,短暂如流星。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很容易被淹没在想法的海洋中。

我为自己准备了一个专门记录灵感的本子,设置了几个板块记录不同类型的灵感,比如:有趣的人、有趣的APP/网站/组织方、有趣的书籍、实用的工作小技巧等。

这样当我下次又诞生了一个好想法时,就赶紧记下来,以后还可以经常翻阅,在灵感枯竭时来这里寻找灵感。

5.为自己设置几段关闭手机的时间

我有段时间一直深受「信息焦虑」的困扰。手机上不断弹出的未读消息时常打断我的工作节奏,让我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处理别的事情。

但我的大部分创作型工作是需要完整时间的。过去我把这块时间挪到了无人打扰的深夜,早起后,我把时间挪到了清晨。

并且在一天之中给自己设置几段断网时间,将手机设置成飞行模式,集中精力处理需要高度专注完成的工作,完成后再开启网络,一次性回复未读消息。

这样处理后,「信息焦虑」缓解了不少。

我一直坚信「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自我剥削式的过劳工作并不是「只工作,不上班」追求的状态。

过去我做得不够好,所以一直在摸索中调整。很开心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我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节奏。

真正的自由不是混乱无序,在秩序中寻找自由,才可以自由得更长久。希望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也能和我一起在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早安,今天是6点早起的第7天🌞

最后抽3本我最近正在阅读的书,给读者朋友们——《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这本书里有不少切实可用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自信,做好每一次重要决策。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0年,一个自由职业者决定去创业

放弃移民和买房,他用100多万完成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4月复盘 | 我们如何处理闲暇,就如何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