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15):天生德于予 — 孔子的天命观

江上小堂
·
·
IPFS
·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第七)。

桓魋(tuí):宋国大夫,是宋桓公的后代,当时正辅佐宋景公,权势很大。听说孔子投奔宋国而来,担心齐景公重用孔子及其弟子,会削弱他的权势,就派人阻止孔子一行进入宋国。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稍为详细些,“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还在路途中,正与弟子在棵大树下习礼,为进入宋国做点准备工作。桓魋派人来搞破坏,把大树砍了,以此警告孔子不得进入宋国。孔子遭此突然袭击,明白再往前走会有生命危险,就只得放弃投奔宋景公的打算,另谋他路。

逃离的路途中,孔子不慌不忙,弟子担心桓魋的人会来追杀,就劝孔子走快些。于是孔子说,“传道布德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我的生命什么时候终结也是上天决定的,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样呢!”让弟子们放宽心,我自有天命,我知道我的天命。也可能孔子料定桓魋的目的只是阻止他,并不是非要杀他,离开了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正好说个漂亮话,何乐而不为呢!

孔子还有次危急时刻,被匡人围困,也如此自许。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第九)。

《史记•孔子世家》说是孔子要去陈国,打从宋国匡地经过。匡人误认孔子为鲁国权臣阳虎,两人长得像,而阳虎曾经霸凌匡人。今番仇人送上门来,正好报仇雪恨,于是将孔子一行围困。逃离过程中,颜渊和孔子走散,再相聚时,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颜渊回答到:“子在,回何敢死!”(先进第十一)

遭此厄运,弟子们很担心孔子的安危。孔子于是宽慰他们道:“文王既死,其文化遗产难道就没流传于今了吗!如果天意欲丧此文脉,不会使让我这个后死者得知此道。既然天意不欲丧此文脉,要让我来传承,匡人又能把我怎样?”

还有一处对话,孔子也是这种看得开的态度。道由天定,命由天定。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第十四)

(sù),同“诉”,说坏话;,已经;志,专于;肆,陈尸示众。公伯寮和子服景伯,皆人名。他俩与子路一同为季孙氏做事,而子路的背后则是孔子。孔子通过子路来推行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所以,公伯寮越过子路,直接来和孔子商量对策。

公伯寮背着子路在季孙氏面前讲子路的坏话。被子服景伯知道了,就跑来给孔子通风报信,说,“季孙氏已经子路起疑了,而偏听偏信公伯寮。目前情况下,我的实力还能除掉他,陈其尸于集市或朝堂,将来就不好说了,如之何?” 这子服景伯不知是何居心,可能是想挑拨孔子一派与公伯寮的矛盾,来联合孔子除掉公伯寮。争取得到孔子的同意,事成之后不要反对,解除后顾之忧。孔子政治上很老道,不会上套,维持三方平衡更稳妥。于是推托说,“我的仁道若能行,是天命;若不能行,也是天命。那不是公伯寮所能左右的”。这话说得也是,从现实层面,关键取决于季孙氏愿不愿意采用孔子的政策。何况还有天命。若天命欲行孔子之道,那阻挡者都会没有好下场。

孔子多次提到天命。天命就是相信自己担负着上天赋予的使命。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在五十岁时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孔子还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第二十);“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第十六)。君子要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并服从自己的使命。而使命必须用生命来履行,因而天命也包含有命数的意思。

2021年3月13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