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教學 10 件事】06:碎片化學習是被炒作還是真的有用?(上)3 個適合碎片化學習的情境

喊涵
·
(修改过)
·
IPFS
·
本文開頭就先跟各位讀者土下座道歉,上週深陷各種死線,所以動用了 Ten Articles Challenge 中唯一的請假機會;本週正式復出,同時嘗試比較不一樣的文章風格,一樣是分兩篇,上篇會整理一些生活經驗並歸納出一個假設,而下篇則會查找相關研究,嘗試驗證上篇提出的假設。若有任何閱讀體驗上的建議或感想,都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今天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一聊「碎片化學習」,近年無論是 2C 市場的科技教育公司、內容公司,或是 2B 市場的專業培訓單位,都紛紛鼓吹使用者進行碎片化學習,甚至也因此將產品打造成適合碎片化學習的格式,最著名的先驅就是中國市場上的知識付費王者──得到

不過碎片化學習真的對每個人都有用嗎?還是單純為了銷售知識產品炒作出的假議題?我相信這兩個疑問一定困擾著許多人。我個人的觀點是,碎片化學習絕對有用,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也不是每一種知識內容都適合採用這樣的格式去生產。

至於是否為炒作,我不會把市場想得如此黑暗,因為現代人的時間與注意力被分割得非常破碎,的確會需要更好消化、短時間就能吸收的內容;所以應該只是生產者秉持著想幫助人的初衷去推廣這些產品,但大部分的學習者卻連自己適不適合碎片化學習都沒搞清楚,才會導致市場上產品眾多,但有些銷售狀況或使用率不甚理想。

至於為什麼突然想探討「碎片化學習」議題,源自上週與朋友們聚會,恰巧聊到各自習慣的學習模式,發現彼此之間的差異極大,而且對於系統性學習與碎片化學習有明顯偏好,覺得非常值得深入探討,所以透過這篇文章做個紀錄,並在下篇以認知發展的理論切角去驗證本文提出的觀點。

小註釋:
本文所指的「碎片化學習」為將知識內容或教學內容切分成較小單位,讓使用者在短時間內即可吸收;常見的操作手法有「一集內容只談一個特定場景案例」,讓使用者聽完之後馬上可以在該情境中使用。本文所指的「碎片化學習」並非透過零碎時間進行學習,碎片化的學習產品的確很適合在零碎時間使用,但使用者也可以利用完整而非零碎的時間使用碎片化的方式吸收知識。

看了註釋後更混淆了:)

碎片化學習、系統性學習各有擁護者

友人 A:興趣使然的半認真半佛系學習者

友人 A 形容自己為佛系學習者,但雖然一開始很隨興,卻經常不小心就全力以赴。他說自己從小就不喜歡系統性學習,不喜歡依照別人建立好的順序學東西,反而希望自己心中的「十萬個為什麼」先被解答。例如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時候,老師教大家 X 就是一個未知數,但他心裡在意的不是接下來怎麼算,而是為什麼要用 X 來當未知數,而不是其他的字母。

他自覺這樣的學習習慣在義務教育中是吃虧的,因為台灣的教育體制比較填鴨,大部分的老師不在乎這些天真疑問,而是在意學生是否很會解題與考試。然而這個情況並沒有抹煞友人 A 對世界的好奇,出社會後依舊興趣使然地學習,最喜歡佛系又隨性地閱讀圖鑑或是歷史文物解析;學習管理相關知識時也一樣,不喜歡直接上課,而是自在地探索一個專業領域。

友人 A 說自己喜歡碎片化學習的理由,可能是不喜歡在接觸知識時抱有太強烈的目的,也可能是喜歡碎片化學習帶來的驚喜,例如未來的某一天,突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曾經學過的碎片化知識,成為與他人交流的「談資」。

友人 S:執著於建構內在知識體系的學習者

友人 S 則相反,他說自己比較偏好系統性學習。每當要學習一項全新領域的知識或技能時,他喜歡先盡可能地了解這個領域的全貌,並在自己內心建構出一個知識體系,再選擇該從這個體系中的哪個環節著手。

或許是因為凡事都喜歡釐清目的後再行動,友人 S 認為先建構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後,比較能夠判斷從哪個環節開始學習,才能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可能是單純喜歡「把知識體制建構完整」的滿足感,有點像是喜歡把 RPG 遊戲中的把世界地圖全部開啟的玩家。

不過友人 S 也提到,自己還是可以接受碎片化學習。當他面對一個「覺得自己應該了解,但尚未有明確概念,也還沒有心力去建構知識體系」的專業領域時,就會願意退而求其次,使用碎片化學習的方式多少充實一些知識。而且他也再次強調,目的還是一切的前提,如果這個領域知識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關聯性高,且有很強的實用性時,他才會採取行動。

我本人:快速抓到重點後鑽研技術的學習者

至於我個人,跟友人 A 與 S 也都不同,我喜歡抱著清晰的目的進行學習,但不會在事前建構出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傾向直接向專業人士請益或觀察他們的行為,甚至將它類比成我比較熟悉的某一門知識或技術,進而快速找到這個專業領域的規律或重點。找到規律或重點後,就開始針對其中的關鍵技術做非常深入的鑽研,直到可以做出雛形或是達到目的為止。

這樣看來我個人的學習習慣可能偏向系統性學習,在過往經驗中也真的比較少使用碎片化學習資源,但我同意友人 A 的想法——碎片化學習可以為自己累積「談資」,所以通勤或洗澡的時間我會聽一些拆解時事的音頻,有點像是看新聞的概念,讓自己隨時跟上最新資訊。

除此之外,如果是已經找到規律或重點的專業領域,我也會使用碎片化的方式來做延伸學習。記得當時我舉的例子是 Switch 遊戲「薩爾達傳說」,當我發現要順利破關的關鍵在於戰鬥操作技術後,我就去 YouTube 上找了教學頻道,把高手教的技巧反覆練過。雖然學會之後就不會再刻意去看教學影片,但每當 YouTube 推播給我新影片時,我還是會在通勤或吃飯時花 3~5 分鐘點開,看看最近有哪個玩家又研究出新的技巧。

哪些情況可能適合碎片化學習?

根據上述三人的學習模式與經驗稍作歸納,或許在以下情況下比較適合碎片化學習:

  1. 學習某個知識或技術時,不抱有強烈的目的
    就像友人 A 一貫的興趣使然作風,或是像我面對時事型知識的態度,不是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學習,而是把它當作新聞或是未來的談資來接收。

  2. 已經對某個專業領域建立起知識體系,透過碎片化學習來做內容擴充
    碎片化學習也不是只能應用在佛系的知識吸收,如果前提是學習者已經對於某個專業領域透過系統性學習方式打下基礎,內心已有比較清楚的知識體系,那麼透過碎片化學習的方式來做內容擴充是可行的。

    就好像在心裡做好一個收納架與收納法則,之後透過碎片化學習得到的資訊,就可以清楚地依照規則儲存在架子上。例如已經對於管理建立起基礎的概念或輪廓,知道管理可以被切分成產銷人發財,或是被切分成 N 個重點職能;有了這些收納架之後,要透過碎片化學習來補充每個架子上的細節內容就不是一件沒有方向感或是令人焦慮的事了。


  3. 希望了解一個領域的知識,但迫於時間不足而選擇碎片化學習
    這個情境就像友人 S 所說的,雖然自己有比較習慣的學習方式,但迫於時間不足或是其他條件限制而無法用最喜歡的方式學習,但同時又真的渴望這個知識或是有急迫性,所以退而求其次選擇碎片化學習。


以上三個假設是從我與朋友們交流過程中歸納出來的,不知道跟各位讀者的經驗是否相同?下篇我將會透過心理學認知發展的角度切入,試圖用被驗證過的學理來探討以上這兩個假設是否合理。若有其他想法,都歡迎在文章下方做交流!

Again 又是文末業配時間,如果需要專業的知識萃取、課程設計、課程製作服務,歡迎與敝司聯繫([email protected]),讓透鏡數位內容有限公司為您聚焦觀點,實踐專業!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喊涵脫離社畜身分即將滿一年,信奉一人公司原則努力創業中。開了一家課程內容製作公司,希望不要太快倒閉。歡迎各種課程製作案件合作,也歡迎「知識萃取」授課邀約,詳細請參考官網:https://lens-content.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分享教學 10 件事】08:為什麼用了知識萃取訪談,還是無法從專家身上問出重點?

【分享教學 10 件事】每個人的專業都值得被世界看見,打造知識萃取工具包的初衷

我將「知識萃取」做成內訓課程了——從幕後走到幕前,全靠福哥「教學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