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文學了十多年,還是一堆文法錯誤?

西悉尼MIT譯士
·
·
IPFS
·
想提高英文文法的同學們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這篇喲!!趕快點進來看!

我的博士生問我,為什麽中國人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學英語、學文法,奮鬥了10多年後仍然無法渡過文法錯誤的苦海 ?!這個問題當時礙於時間和篇幅(微信閒聊!哈哈哈),沒法回答她,但是這確實是大家心中的痛。曾經口頭回答過幾個問我類似問題的學生,既然現在開始在知乎和馬特市上寫文章,如果現在寫下來,之後就一勞永逸了(而且寫下來還能保證不會說漏東西)。這樣不只是來西雪梨大學上我的翻譯課的學生能得益,還能讓更多跟外語和雅思奮鬥的同學得益!


為什麼還會犯文法錯誤... 這個題目很大,我把它分成我能想到的三個部分吧。

  1. 文法沒讀懂。

  2. 文法規則懂了,但寫作時還是很多語法錯誤。

  3. 文法懂了,寫作還行,但一開口說英語,文法就隨緣了

其實相信大家不用別人說也知道,關鍵就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多下功夫、多練習。不過除了這句至理名言之外,練習的方法要正確,不適得其反才更重要!我來說說這其中涉及的第二語言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相關理論,然後跟大家介紹有理論支持的練習方式,希望這樣能幫大家更有動力多練習,而且做到練習時事半功倍!

我的博士論文的方向是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課題是普通話/國語母語人士習得英語的特定文法句式,所以就這篇文章的標題來說,我應該可以說是科班出身的吧~ 哈哈哈。除了學術理論支持外,以下的內容也結合了我自己在學英語過程中自己摸索出來的學習方式。

1. 文法沒讀懂。

文法沒看懂的話,這個確實有點困難,不過要記住:文法不能硬看,需要大量的例句

看完用文字解釋某條文法規則後,肯定很暈!所以要把精力放在提供的例句之上,必需通過例句才有辦法掌握文法的文字描述。

我舉個中文文法的例子吧!我記得我第一次看中文文法書的時候(當時學中文文法因為要教老外中文),書上說「漂亮」這個形容詞可以當定語使用,也可以當謂語使用(文法書的原文是 “漂亮” can be used attributively or predicatively)... 我看得一頭霧水,雖然中文是我母語,照樣沒看明白,什麼叫 “當定語” 或者 “當謂語” 使用呢?!

然後我看了文法書提供的例句:

這件漂亮的衣服怎樣又怎樣... 。(定語)

這件衣服很漂亮。(謂語)

看了例句之後,就明白了。

所以,小結我個人的經驗的話,我發覺用例句去想文法,把更多精神放在例句上,課本提供的不夠多的話,可以上網多找幾句某個文法點的例句,把順序倒過來,從例句看回文法規則,有時很有啓發

2. 文法規則懂了,但寫作時還是很多文法錯誤。

文法規則懂了,文章能明白它的文法點,這是屬於信息輸入,相對容易,因為東西是別人組裝的,你只要在一旁看就行了。可是如果是自己提筆寫作,就需要産出(production),需要根據已經掌握的文法知識規則自己組裝句子然後産出,根據「你行你上,不行就別啰嗦」的原則,如果不僅僅是旁觀而是需要産出,就會難很多

但是如果文法規則都懂得差不多了,為什麽考雅思英文寫作的時候,文法還是慘不忍睹呢?原因跟人類的記憶有關。

平時我們做事情都跟 “記憶” 有關。一個失憶的人可能忘了隔壁鄰居的名字;又或者他可能原本是操作挖土機的,但是失憶後卻忘了怎麽操縱挖土機。

人的記憶分為「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 和「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如果有心理學專業的專家在看這篇回答,不好意思請容我班門弄斧一下哈,嘻嘻 )。兩種記憶分工合作,缺一不可。陳述性記憶是指我們平時看書吸收的知識、死記硬背的單詞拼寫(可以說記的內容是 “what”),這些知識性的東西都儲存在陳述性記憶裏;隔壁鄰居的名字也是儲存在陳述性記憶中。而程序性記憶存儲的是我們怎樣做某些事情(可以說記的內容是 “how”),例如學游泳,游到快沒氣時需要換氣,怎麽換氣呢?忘了嗎?脖子要什麽時候出水面,手要怎麽動,這些都是會遊泳的人下意識會做的事,他們不會忘記這些動作,但是這些動作是存儲在程序記憶裡;學會操縱挖土機後,如何順暢地、幾乎不假思索地操縱挖土機的挖産前後、高低、挖、倒,履帶前後移動,挖土機車身360度旋轉... 真了不起!而如何做到協調這些細節來完成挖土,都是存儲在人的程序性記憶中的。

簡單來說:

陳述性記憶是 know what(例如有人問你:“Do you know what ‘predicate’ means?”)

從小學過的英文文法規則就是儲存在陳述性記憶中,可以隨時在腦海中 “翻閱” 它)📖

程序性記憶是 know how(上面用的比喻,會游泳的人可以不假思索的配合脖子、雙手、踢水、肺等邊遊邊換氣,“怎樣換氣” 的知識並不是以條文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而是通過習用之後就學會了。所以當有人問你游泳時怎麽換氣,一般人的回答是「我知道怎麼換氣,但是很難解釋」 “I know how to do it, but I can't explain it.”)🏊‍♂️

回到剛才的問題,很多人文法考試甚至可以考到滿分,為啥實際動筆的時候,仍然一堆文法錯誤?因為啃文法書、背文法規則、包括完全理解文法要闡明的意思,這些都是書本上的知識,讀了以後是存儲在我們的「陳述性記憶」中的。 但是如果要不假思索地、不費吹灰之力地做一件複雜的事,例如操作挖土機挖土,或是拿筆快速並無誤地寫雅思作文,就需要依靠我們已經習得了的技能。這個技能不是存儲在陳述性記憶中,而是已經轉換到了「程序性記憶」中。

英語母語人士說英語的時候,語速能達到1分鍾從大腦中提取一百多個英文字(選錯單字的口誤率非常低),以正確的文法序列,以正確的唇齒舌發音位置准確地咬字,並且配合正確的抑揚頓挫表達說話時的興奮、諷刺、怒氣等,這麽複雜的事情能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不起!所以老外說英語是必須依靠「程序性記憶」的。

但是!但是!當例如北美洲某大國與歐洲某大國之間出現外交危機關系緊張時,北美洲某大國的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記者尖銳問題的時候會字字斟酌,語速放緩,確保從大腦詞彙庫中提取出的每個字詞都恰當得體、沒有歧義、不會讓人産生誤會... 這就表示發言人至頗大程度從程序性記憶切換到了陳述性記憶,讓他仔細在腦海中檢視即將脫口而出的字詞;因為有了這樣的切換,速度就一定會變慢,因為陳述性記憶的效率沒有程序性記憶的效率高。

回到雅思寫作,文法考100分的同學,文法規則都儲存在陳述性記憶中。如果給你1個小時的時間讓你簡單寫3句英語,你寫好之後能盯著這3句英語仔細分析每個英文單詞的詞性、每個動詞的時態、每個名詞的單複數和拼寫是否正確,那麽文法考100分的同學可以在寫完3句英語之後完完全全地切換至陳述性記憶模式,拿放大鏡把句子細細推敲一次,1小時綽綽有余。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考試時時間根本不夠!!考生需要花時間想要寫的內容、八股的格式、還需要寫出一定的量達到規定的字數。陳述性記憶的效率相對來說很低,但是因為平時練習得不夠,很多文法規則只停留在陳述性記憶中,只是知識,還未被內化(internalise),還未被內化成程序性記憶中的技能

這就像教練教旱鴨子游泳換氣的步驟,一共有7個步驟。學生在陸地上背這7個步驟,背好了以後下水,練習分解動作,花5分鍾匆實踐了這7個步驟3遍,然後就被迫在沒有教練在旁攙扶的情況下游泳換氣;結果會怎樣呢?旱鴨子7個換氣步驟都背得滾瓜爛熟了,但是還是游20公尺後就喝飽了水開始打飽嗝了,晚餐不用吃了 !🤣 這就是「游泳換氣」在陳述性記憶中和在程序性記憶中的差別。

那麼怎樣才能讓背得滾瓜爛熟的7個步驟從陳述性記憶移駕到程序性記憶呢?在陸地上繼續更大聲地背誦7個步驟是不會有幫助的;別無他法,只有下海 哈哈哈!😋😋 只有實際練習,一開始緩慢、分解步驟、需要人攙扶,但是逐漸熟練後,就不需要嘴裏碎碎念7個步驟,最後可以輕松自如媲美海豚!

所以,文法規則都差不多學會了、清楚了、甚至考100分了,接下來需要的就是更高強度更頻繁地練習!!

練習時要雙管齊下:1. 加快以陳述性記憶檢查句子文法的速度。考試時,寫完後一定要檢查一遍,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檢查的效率、速度、准確度呢?檢查時能否成功地發現自己的錯誤,能否挑錯,挑了之後能否快速改正?

要怎樣練習檢查呢?方法是需要有語料。可以上網找寫作雅思 5.0、5.5、6.0、甚至8.0的範例,別人的文章中的文法錯誤你視而不見嗎?還是能立刻發現,並根據你的陳述性記憶中的文法知識加以訂正錯誤呢?另一個方法是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寫同一個題目,寫完後互改(請態度文明、互相尊重,謝謝大家!😅)

2. 多練習寫正確的語句。既然是練習,就不要著急,不趕時間,寫的時候慢點沒關系,甚至練習的時候找幾篇文法標准的範例來臨摹都可以;或者可以保留人家的句子框架,把單詞換掉就行了:換湯不換藥。

為什麽練習的時候不要著急,務求寫對而不是寫快呢?(換湯不換藥,保留句子架構只換掉特定單詞,這個方法大多能保留正確的文法)因為記得剛才說到,陳述性記憶中的知識通過反覆練習而轉化成程序性記憶中的自動程序(automaticity),練習是知識轉化成自動程序的催化劑。不過,「練習」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練習」能逐漸把知識轉化成自動化的程序,但是如果我們反覆練習錯誤的東西,同樣也會把錯誤的表達轉化成自動程序,最終的結果就是「養成了壞習慣」。惡習難改,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到時要再糾正習慣性的錯誤表達,就需要加倍地下功夫了! 因此我建議,與其一窩蜂地像喊口號一樣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狂做練習寫作,現實是殘酷的,我見過更多 practice makes shocking。

臨摹不是抄課文。就像精讀不是泛讀。臨摹的時候,抄歸抄,不過不是想都不想地機械式抄,只求抄多少字或抄多少篇那種;反而應該是邊抄正確的句子時邊仔細思考這句子的文法點,將所抄的正確文法句子通過手抄、眼看、腦思考、低聲細讀達到發聲和聽覺上的感知,文法正確的句子於是通過多重感觀彙流輸入至大腦,再加上大腦對輸入的積極加工,這樣的練習做多了,就能夠把正確的文法規則(而不是錯誤文法的句子)加以內化,成為程序性記憶中的技能,逐漸做到提筆寫作時就能依靠程序記憶中的自動程序而寫出文法正確的句子。如果練習到這個程度,再搭配著剛才說的「加快檢查句子、挑錯、改錯的速度和效率」,我相信大家都能英文寫作有好成績!!!

3. 文法懂了,寫作還行,但一開口說英語,文法就隨緣了。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的問題。

從語言加工的角度來說,無時間限制的語言産出(或相對來說有充分時間思考的語言産出)叫做 off-line production(線下產出),寫作屬于 off-line。有時間壓力的語言産出叫做 on-line production(線上產出),口語屬于 on-line。

人類的本性是兩人交談時,我們對沈默的耐受度是非常非常低的!一般來說,成功的對話需要「你方唱罷我登場」,兩人輪流接著說,一人一句,節奏非常緊湊!當對話期間甲方說完停下來,乙方在開口前如果出現3秒鐘的沈默,就已經非常長了,閒聊和尷尬地聊兩者之間的一線之隔,可能就是這三秒鐘的沈默!🤪🤪

也就是說,雅思寫作還有時間可以稍微句句推敲,但是口說時,我們對沈默的尴尬感耐受度很低,輪到我們說話時,如果一兩秒不開口,你和對方就陷入了恐怖的沉寂中;又或者一開口之後不久就出現英文單字提取困難,因此 呃.. 啊.. 呃.. 了半天,更慘!臉越紅,腦子越不好使,腦子卡、舌頭卡... 越卡壓力越大,壓力越大就越卡,苦海無涯... 哈哈哈😭

今年年初的時候寫的文章,也跟這個話題有關,歡迎參考,猛戳這裏>>> 學英文怎樣才能練習英文口說、怎樣練習口譯呢?


大腦的 monitoring 監聽系統

除了上面這篇文章說的(也有理論依據喲!嘻嘻),另一個想跟大家介紹的就是有史以來最牛的心理語言學家 Levelt 的語言加工模型中提到大腦內部存在的 monitoring 監聽系統。

我們在說話時,除了産出語句之外,大腦中還有 monitoring 監聽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檢視、確認我們想到的、我們提取出的詞彙、我們打算使用的句式是否符合想表達的思想(像剛才提到外交官的例子,外交官擔心詞不達意或者說出有歧義讓對方會錯意的話,那就糟糕了,因此非常仔細斟酌和選詞!)。

對於英語母語人士來說,大腦內部的英語監聽系統非常高效。但是英語學習者的大腦內部英語監聽系統不大靈光,有時錯的話就這樣溜出口,甚至自己都沒意識到;不過有時一句英語一說出來,這句話的輸出其實自己也聽在耳裏,瞬間成了輸入,而聽到自己說的這句話(耳朵也是 monitoring 系統的一部分),自己馬上就意識到:「糟糕!時態錯了、忘了加 s、不是 which 而是 it...」等等。

大腦的監聽機制也需要練習,也需要慢慢鍛練純熟,變得越來越像英語母語人士的那樣高效。

要怎樣鍛煉大腦內部存在的 monitoring 監聽系統呢?

首先,monitoring 發出警報時,不要不理它。我覺得這個監聽系統有點像人的良心一樣,打算偷東西時,良心發出譴責信號,汗流浃背,緊張。但是如果人不去理會,偷三次、五次、十次後,良心就不再發揮作用了,泯滅...

Monitoring,如果脫口而出一句英語就,立刻意識到說錯了那個文法點,不要不理它,如果可能的話(對方不介意,例如是外教),立刻糾正自己,再說一次,把正確的語句說出來。如果當時環境不容許自我糾正,我自己當年學英文時用的方法就是我慧在心裏默默、不出聲地糾正自己,把那個落掉了的 s 補上去,在腦子裡把正確的版本再默默地說一次。

脫口而出錯誤的句子後,再次大聲或者靜默地自我糾正,這個做法的好處是:第一,不讓 monitoring 變得麻木不仁;如果人習慣性不理會 monitoring 的信號,久了就會不在乎也感覺不到 monitoring 告訴自己可能有問題的話,這樣錯誤就持續存在而甚至讓人不自覺了。第二,跟剛才說的一樣,錯誤的表達其實是負面強化 negative reinforcement,久而久之會讓我們養成壞習慣。如果一句錯的句子脫口而出,除了出自自己的口以外,我們的耳朵也聽進了這句話,所以自己錯誤的輸出同時間也變成錯誤的輸入,在這種雙重強化的作用下,很容易就變成我們習慣的表達,導致開口就說出文法錯誤的句子。如果想要 neutralise 中和一下錯誤輸入和錯誤輸出産生的負面強化 negative reinforcement,就必需用正面強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 加以抗衡。

因此 monitoring 察覺有文法錯誤時,我們應該自我糾正,再次把這句話的正確版本說出來,這樣的自我糾正就成了正面強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如果無法發出聲自我糾正,那就在內心說出訂正過的句子,這樣做也是很有效的,因為這個時候腦內的 monitoring (不是耳朵)仍舊能發揮功效,讓我們獲得正面的強化。

正面強化有效嗎?我個人的經驗覺得很有效,而且不只是中和了錯誤句子産生的負面影響,也許還能夠勝過負面影響而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這麽說的原因是:脫口而出的錯誤句子往往就是脫口而出的,但是 monitoring 發出信號後我們自我糾正的句子確實經過思考、深思熟慮、經過陳述性記憶中的文法規則審查後做出的訂正。我認為以這種深刻的方式自我訂正的句子能在腦海中留下的軌迹會更清晰深刻,對強化正確的自動化程序很有幫助。

寫了這麽多,感覺好像有回到寫博士論文的年代了~~ 哈哈哈!

繼續努力練習,祝大家都雅思金榜題名、面試旗開得勝、英語口語寫作都勢如破竹!!🎉🎉🎉

© 2018-2024 Kenny Wang, PhD 語言學博士、法庭口譯員(Certified Specialist Legal Interpreter)
我是 @西雪梨大學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翻譯專業 的老師☕️(對我們翻譯專業有興趣的同學歡迎猛戳上面的超連結看我寫的介紹喲!)


CC BY-NC-ND 4.0 授权
西悉尼MIT譯士身處翻譯界,一顆法律心❤!為在異國有難的同胞翻譯是一項有意義的事業!助人+糊口+多元生活。 澳洲法庭口譯、法律口譯專項認證持證人(CSLI)、澳洲西雪梨大學翻譯老師。 我會慢慢把我在大陸網站知乎上寫的簡中文章鏡像到馬特市,和大陸以外地區的網友分享。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當年在澳洲的辦公室小故事

英語情態助動詞與口頭契約... 澳洲法官的小故事,法律翻譯的大學問!

「斷氣」翻成 stop breathing 不好,需要找別的詞… 夫妻同時死亡時認定兩人死亡的先後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