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譯好譯|《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余光中論翻譯與文化
全球文化互相影響之勢不可擋,諸如「歐化中文」、「匪語」等等的詞彙已經成為大眾恆常討論的話題。雖然流行媒體上對此等詞語解讀不一,甚至可說是良莠不齊,但都說明了大家對語言有一定的要求。不過,日常生活中使用劣質語言,頂多引來朋友唾棄;身為文化媒介之一的譯者,則需要認真思考遣詞用字。畢竟現在互聯網如此發達,一時手快寫下來的文字,可能會有人模仿,甚至成為寫作的趨勢。
說到語文的優劣,不得不提已故文壇大師余光中。不少讀過翻譯的同學可能都曾拜讀過余光中老師評論歐化中文的文章。余光中素以精通文學創作、翻譯和文學評論見稱,對於何謂優雅的中文自有一番見解。最近,台灣出版社將余光中自1962年以來的翻譯論作結集,出版《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一書。全書分三輯,分別為翻譯評論、中英語文分析,以及書評和譯序。《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一名取自書中兩篇論作的標題。
「翻譯乃大道」指的是翻譯雖然在歷史上總是屈就在文學之下(余光中常說的例子是:即便在翻譯系,大學教職看的也是研究著作,而非譯作質量),但事實上對一國文化、文學影響深遠。《聖經》的傳播足以為證:基督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聖經》欽定本的翻譯可謂居功不少。近在中國,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和白話文運動的成功,與西方文學的引入和翻譯也息息相關,可見翻譯絕非小眾之道。亦因如此,余光中多次在不同文章中強調譯者必須飽學且擅長運用多種語言,更在1999年發表的〈翻譯之教育與反教育〉一文中,提出學好翻譯「對於強勢外語不良影響的入侵,該是另一種國防」。觀照現時大家對於語言入侵的討論,余光中先生實在頗有先見之明。
既然如此,甚麼才是「優美的中文」呢?余光中多年來用了不少文章說明,不少修讀語文科系的學生應該也略聞一二,例如慎用「被」字句,盡量減省「的」字和代名詞等,無一不建基於對中文西化的仔細觀察。即使過了數十載,這些建議對從事寫作和翻譯之人仍然有用。大道理相信不少人都懂,不過經過長年西化中文的薰陶,真正實踐起來總是困難重重。尤其碰上自以為精通語言的客戶,就只能對牛彈琴。記得以前有老師說過,讀翻譯除了學會翻譯,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解釋自己的翻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話到如此,「譯者獨憔悴」也就不難理解了。用余光中的話說:「譯好了,光榮歸於原作,譯壞了呢,罪在譯者」。在讀者眼中,翻譯就是一種信不信由你的一面之詞,是「背叛」,是「出賣」,卻往往忽略了翻譯有正反兩面,而周旋其中實在需要費煞思量,浪費不少腦細胞。不過余光中也提醒譯者,不要因此而盲目追求「精確」。初學翻譯的人,看著外語原文往往誠惶誠恐,進退失據,恐怕翻譯漏掉了一個原文的元素,就不夠「精確」。例如「A soldier should be loyal to his country」,明明譯成「軍人應該忠於國家」就已經足夠有餘,卻非要把「一個」、「他的」全部譯出,正正犯了思果提出「譯字非譯句」的謬誤。精確與通順之間的尺度,譯者實在要多加練習,才能充分掌握。
余光中老師縱橫文壇數十載,不少書中論作提出的建議,已經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教學內容。不過,在資訊氾濫、人人都能寫文章的時代,或許這本結集仍然有其意義,提醒我們既然肩負起傳播文字文化的責任,就必先對文字秉持基本的尊重,而表達尊重的方式,就是不斷閱讀,不斷思考,將前人筆下優美的中文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
人二譯社|InBetween Translators’ Collaborative 🏠👯♀️
Translation | Transcription|Proofreading|Reviewing | Copyediting|Copywriting | Typesetting
.
Enquiries ✉️: [email protected]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inbetween.tran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