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 疫中歸京記:從封控到放開,一個北京人的日常觀察

世界走走 seh seh
·
·
IPFS
·
國外的歡樂熱鬧,和國內封控的緊張,形成了一種黑色幽默的對比。
人煙稀少的北京街道。(作者提供)
作者:穆斯塔法(北京出生長大,現居台灣,業餘研究穆斯林世界的物質文化和收藏。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原文發布時間:2023/1/18

生活在台灣的北京人最近常常會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們那裡疫情很嚴重吧?」

恰好我不久前才從北京回來,那一趟旅程是自三年前疫情從武漢爆發以來,我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鄉,經歷了一段前所未有、令人銘記的旅程。趁著腦中的許多記憶仍然鮮活,寫一篇短文,以為紀念。

那是在去(2022)年9月底,從桃園機場回北京的飛機上,我第一次的「疫情文化衝擊」就是從此開始的。

在桃園機場辦登機手續的櫃檯,我先是見識到了「健康申報碼」等種種之前從未親自經歷過、中國特有的手續要求。登機後,每人還得到了一個中國製的N95口罩。在世界已經逐步恢復正常秩序的當下,拿著一個N95口罩,置身於一種人為的「如臨大敵」的緊張氣氛中,我怎麼也緊張不起來,倒是一直想笑。落座後,發現空勤人員都是穿著防護服。疫情第三年,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了傳說中的「大白」。

入境:漫長的等待

飛機降落北京後,真正令人緊張的一段才開始。

當時的入境隔離規定仍是7+3,也就是在隔離酒店住七天,再回家隔離三天。經過漫長的等待,我們的大巴車終於駛出機場區域時,我看到以往繁忙的首都機場周圍佈滿了鐵絲網、路障,彷彿置身於「生化危機」或是「侏羅紀公園」的電影場景裡,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在鳴笛的警車的護送(或押解)下,我們的大巴車一路飛馳,此時的天已經黑了,大巴車還是不見有進城的樣子,一直待在四環路的快車道上飛奔,我打開手機地圖,跟著手機衛星定位,思考著隔離地點的可能方位。最後大巴車停在了離市區很遠的一個隔離酒店門前。

停車後,大家依然只能等著。

北京機場周圍佈滿了鐵絲網、路障,彷彿置身於「生化危機」或是「侏羅紀公園」的電影場景。(作者提供)

「大白」把所有人的行李都仔細消毒了一番,此時已是晚上9點多了,又過了一會兒,幾個工作人員上來,給所有人發了一張通知單,上面有一個付款二維碼,先付錢的人可以先下車──經過了六小時的等待和焦慮折磨,「先下車」這三個字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同車的一些台灣人沒有微信支付、支付寶,要求用現金或信用卡支付,結果被告知要繼續等著,最後再辦理他們的要求。

交過了錢,拿到自己的行李箱,一個「大白」帶著我進入到了溫泉酒店裡面。很顯然,溫泉酒店已經變成了專門的隔離酒店,樓道四周、四壁都被包上了塑膠布,地板上鋪著薄薄的一層木板,上面有一層酒精噴灑過的厚厚痕跡,彷彿走在白色的鹽鹼地上一樣。

大白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著。他們的話都很少,好像外面入境的人都是確診病患一樣,唯恐避之不及,只要我們一開口說話,就會有一個背著酒精噴頭的人對這說話的區域一直噴酒精。

但不管怎麼樣,經過快八小時的消磨和等待,我總算看到隔離的房間,懸著的一顆心也踏實下來。房間條件不錯,空間挺大,接下來的七天就在這裡盤算著日子,想想之後出去了要做什麼、吃什麼等等。

北京日常:防疫成為儀式,封控引發對立

七天隔離後,我如願回到了和家人、朋友一樣的生活環境,也終於和故鄉這裡的日常生活有了疫情後的首次接觸。我這才恍然大悟,和隔離酒店相比,這是另一個世界。每隔幾天要做一次的核酸檢測原來是那麼的「溫柔」,和隔離酒店裡的緊張氣氛明顯不同,說是上喉嚨的採樣,其實只是在舌頭上象徵性地蹭一下。

見識到疫情中的北京,自然就發現北京的狀況其實和台灣相反。

在北京,政府層面的要求極其嚴格,但是一般的市民並沒什麼「防疫意識」;在台灣的公共場所,可以見到市民自覺戴上口罩,甚至在捷運上、電梯裡給不好好戴口罩的人施加「隱形道德壓力」。

這在北京的普通居民區裡是根本看不到的。居民區裡,大家排隊做核酸的時候,周圍的大叔大媽常常不帶口罩,前後鄰居熱絡地聊天,還有人大聲地打電話聊天或是抽菸,一個激動處,就「噗」的一聲對著旁邊的草叢吐出一口痰。我感覺這裡每日的消毒、戴口罩(故意戴比較鬆,邊緣卡在鼻孔而不是鼻梁上,只為應付檢查)、進入一切公共場所的掃碼測溫,都只不過是心不在焉、習慣成自然的配合演出而已。

...

本文未完,全文見《疫中歸京記:從封控到放開,一個北京人的日常觀察


253.蔡娪嫣專欄:少子化卻遺棄大量孩子,南韓揮之不去的「嬰兒出口國」烙印

254.我的跨文化伊斯蘭婚禮:融合緬甸、雲南和穆斯林美食的Nikkah展覽

255.沈意卿:抵抗、報復與真實──安妮.艾諾的女性書寫

256.賈選凝:《黑暗榮耀》不只是復仇爽劇,也演出校園暴力受害者的不可能逆襲

257.《記香港:陳慧》時代的說書人:說香港是福地,未免太輕佻

258. 有社會支持,媽媽才能找到人生的「ikigai」:三位職場女性的母職經驗談

259. 疫中歸京記:從封控到放開,一個北京人的日常觀察


《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媒體,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即日起,我們會在「世界走走 Sehseh.world」繼續與大家見面。未來深度文章僅於新站刊登,晚報、週報則會繼續在Matters發送,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電子報,不錯過走走精彩文章💕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