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生物多樣性公約 「IPBES轉型變革報告」
議題背景: 臺灣時間2024年12月18日晚間21:00,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發布《實現2050生物多樣性願景所需的轉型變革評估報告》(Transformative Change Assessment Report)。
生物多樣性公約「IPBES鏈結評估報告」
議題背景: 臺灣時間2024年12月17日晚間21:00,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發布《氣候變遷下生物多樣性、水、糧食和健康鏈結評估報告》(Nexus Assessment Report,後簡稱鏈結報告)。
IPBES「鏈結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
要解決目前範圍和規模下的永續性挑戰,轉型變革很緊急,這些挑戰包括預期可能崩潰和退化的關鍵生態系統功能,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流失。轉型變革是必要的,因為過去和現在的方法都無法在全球範圍內停止或扭轉自然退化的趨勢,這對全球經濟和人類福祉產生嚴重影響。
IPBES 報告資訊簡介
今年2024的兩份報告,除了分析氣候變遷之下,人人享有健康、安全的糧食和水,與保護陸地生物多樣性和健康之間的關係之外,也將作為政策制定與決策者、利害關係人、原住民、在地社區、企業與民間團體等不同角色,具體實現2050年生物多樣性願景時,可參考的科學證據。
「COP 29」氣候變化大會專家意見
世界各國呼籲調高金援目標,也就是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以滿足開發中國家轉型所需。然而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承擔每年上兆美金的金援除了要考量國內的經濟條件之外,是否具備政治可行性,能否說服國人每年給予高額的境外金援,也是必須跨越的挑戰。
全球溫度上升會影響颱風?
上週世界氣象組織(WMO)也在COP29會議期間發布報告,指出今年氣溫很可能超越去年,再創新高,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
農牧產業的氣候調適與社會安全
今(2024)年九月,日本面臨了三十年來,最嚴重的稻米短缺,甚至限制民眾買米的數量。這與日本的糧食生產政策有關,但同時天災帶來的災損,也增加政府調控產量的困難。台灣也同樣必須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那我們的農業可以怎麼辦?
「Science研究預測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今日公開一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研究,預測全球塑膠污染情況,研究指出若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一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
「2024刺胳針倒數計時」研究
「刺胳針倒數計時」這個系列研究於《巴黎協定》生效的同一年啟動,目的是監測世界響應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所帶來的健康影響和機會。這個研究專案匯集了300多位跨學科的研究人員和衛生專業人員,每年評估全球、區域和國家層面健康與氣候變遷之間不斷變化的連結。
《2024調適差距報告》公開,專家怎麼說?
同時,應當要更慎重的參考採納該報告所提,長期穩定資源投入項目的重要性。例如投入教育宣導資源提升社會大眾對氣候行動認知、評估與追蹤脆弱族群衝擊、建置氣候變遷監測資訊系統,以及檢討國家與地方調適計畫與資金投入的適配性,輔以定期務實的檢討機制,確保弱勢者不會成為氣候調適行動中的被犧牲者等。
《2024全球碳預算》公開,專家怎麼說?
碳排放的冠軍是中國,佔32%,遠超過第二名美國(13%)及第三名印度(8%)。印度的年增幅是4.6%,中國為0.2%。而美國及歐洲均為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年降幅達4.3%,而南韓也降了4.1%。
「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6」專家意見
議題背景: 今年10月21日至11月1日,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6屆會議(CBD COP16),將檢視各締約國實行《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行動,並分享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畫(NBSAP)。
「淨零轉型政策衝擊勞動市場」專家意見
環境部說明,此份報告是理論推估,與現實情況的工作機會不同,且淨零及綠領工作的人力需求比勞動部研究報告中失業人口還多。未來勞動部、經濟部,與環境部將成立跨部會工作小組,以碳費收入協助受影響勞工就業。
「引領AI創新」獲諾貝爾獎:深度學習技術加速產業變革
目前,AI技術已廣泛應用至各個產業,主要有電腦視覺、訊號處理與自然語言處理三個領域。首先在電腦視覺的應用,包含切割與辨識醫學影像、檢測工業瑕疵,辨識農業病蟲害的影像、追蹤物件、自動駕駛技術。也有許多在運動科學的應用,例如人體姿態、追蹤球體的軌跡與戰術分析。
「預測蛋白質結構」獲諾貝爾獎:巨大突破重塑醫療與科技未來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預測蛋白質結構」研究,這項突破不僅大幅縮短解密蛋白質結構的時間,還開創了設計蛋白質的新時代,未來不僅有助於醫藥產業,也將帶來環境保護和其他科學領域的創新可能。
「微型核醣核酸」獲諾貝爾獎: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新契機
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麻州大學教授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哈佛醫學院教授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表揚他們發現微型核醣核酸(microRNA)及其調控基因表達的機制,改變了我們過往對基因調控和致病機轉的認識,同時開啟了突破性的醫療應用。
2024諾貝爾化學獎記者會 | 會後新聞稿
預測蛋白質結構獲諾貝爾化學獎 專家:大幅減少研發成本增加準確性
聯合國宣言呼籲解決抗生素的抗藥性問題
WHO與聯合國於9月26日召開抗生素抗藥性高階會議(High-Level Meeting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並發布新聞稿,指出全球領導人承諾將對抗生素抗藥性採取行動,同時發布會議後批准的一項宣言,呼籲各國須採取跨部門合作方式,應對全球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
著名神經科學家艾利澤.馬斯利亞的研究被質疑造假,會造成什麼影響?
目前科學家對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的理解是什麼?不論是造假、誤植、需要更正,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機制與藥物的專家釋疑。
小米粽驗出農藥托福松
臺東發生食用小米粽後多人送醫,甚至死亡的事件。根據衛生福利部9月19日檢測小米粽中的「血桐」、「蝸牛」及「食餘」,結果發現食餘中含有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Terbuf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