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貞
武漢肺炎疫情大批洋人離港,西貢三十年肉扒店結業
香港是真正華洋雜處的地方,香港的文化、民生、面貌,外籍人士有份兒塑造。大批歐美人士離去,影響不限於經濟,香港的感覺也會改變。
用科技說巴黎聖母院逾八百年的故事
科技近年介入藝術、文化,在不同地方見過的作品,許多只是用科技來強化視覺效果,感覺是追趕所謂的潮流,為新而新。「聖母院擴增實境沉浸式體驗展」令我有些改觀,是知識和好玩兼備的展覽,負責的法國公司Histovery表示,不是為用科技而用科技,而是希望用科技說故事。
她們避過戰火 她們仍回國——在倫敦遇見的烏克蘭人
普京妄想復興俄羅斯帝國,入侵烏克蘭,若他得逞,其他前蘇聯成員國和東歐,將成下一個目標。世人要盡力支持烏克蘭。
在蘇格蘭遇見的烏克蘭人
她說愛丁堡有很多侍應和家庭打掃空缺,只要肯做,找工作不難。她在烏克蘭是醫院會計,她丈夫是耳鼻喉專科醫生——她的眼神忽地黯淡下來。
喜劇,拯救了哈馬斯恐襲後的以色列人
香港人都很需要喜劇。
台灣藝博會為國際化來港,創始人:未來五年香港仍是亞洲藝術樞紐 「你悲觀,因為你是香港人。」
我說,香港藝術市場長期倚重的中國內地買家,不再豪爽;香港資金、人才繼續流走,當中不乏屬中、上階層的藏家,灰暗未見盡頭;香港人口結構正在大改變,國際化不住褪減……邱冠燿,你還蠻樂觀的。
愛大自然的香港年輕人,應去北海道
很多香港人尋出路,既然多人視去日本為「返鄉下」,年輕人尤甚,愛大自然、愛戶外運動的香港人何不考慮去北海道?三十歲以下的更可申請工作假期。喜歡滑雪者,在北海道居住有地利之便,旅遊業工作機會又多,有志農業者也可試試看。夏天,北海道的最高氣溫不超過三十度,清早和晚上十多度,加上濕度不高…
北海道避暑——尋找1653
旁觀義肢單車手1653和其他人交談,相當熟稔的樣子,看來他非首次參加公路單車比賽。不管他參加哪組,不管成績,我都欽佩他。
北海道避暑——吃土產
北海道食品在外國有名氣,在亞洲有聲譽,惟北海道GDP仍位於日本榜末,但看見北海道酒店、餐廳採用本地食材,辛勞的農夫獲支持,自己人撐自己人,的確最重要。
北海道避暑——造訪淡季的二世古
香港直航去北海道數小時,卻已能享歐洲的天氣
飲得過的Prosecco
最討厭又熱又濕的天氣,躲在家飲著氣泡酒看書或看電影最好,意大利prosecco價錢約一百港元一瓶,質素已很不錯,可為自己製造日常小快樂。相對較貴的香檳,留待特別日子吧。
香港逸東酒店總經理:今年挑戰較大,平均房租低於去年,政府收酒店房租稅是否有助行業?
獨立記者專訪香港逸東酒店總經理Harvey Thompson
香港逸東酒店實踐tripple bottom line六年,證良心企業能賺錢
數年前坐巴士經過佐敦,被酒店外牆的相片吸引,不僅概念破格,打破酒店的典型,傳遞的信息多層次,㪣腦袋,若有人因此被喚醒,開始思考,Katherine Lo的建樹已值得肯定。
看「瞧潮香港」展覽,先是驕傲,後是感慨
香港是混雜的,在文化、語言、食物、生活、個性、思考等方面體現出來:中西、東西、貴廉、高低。香港很納雜,正是獨特所在。一旦只有一種聲音,香港就不能容納各式混雜。阿諛奉承的無能者,更會率先示範甚麼是壞品味,推香港下流。
再說K11
富豪第三代鄭志剛雄心勃勃,K11系商場有率先對顧客友善的設施,惟能否轉化為商業收益,仍是疑問,尤其香港經濟差。
只相隔一分鐘
走尖沙咀一段隧道,已體會貧富天與地。
從琉球看見香港
偶爾發現台灣歷史學者涂豐恩著作《大人的日本史》,跟著找到他的訪問來看,知道他創辦網上平台《故事》,邀多位歷史學者以生動方法說歷史,利用科技令知識普及,並摸索平台持續經營之道,是走出俗套的知識人。
隨羅卡《聲影路》 回溯香港七十年歷史
羅卡成為大人的歲月,恰巧是香港最複雜的五、六十年代,時局對他思想有巨大衝擊,電影是迷惘中的出口,在混沌中有錨;今時,藝術有同樣價值。
街頭藝術見香港個性
有性格的人通常吃較多苦,今天政權刻意用力碾平香港人個性,民間藝術卻隱隱然透出頑強。
五店兩日共收逾二十張傳票 友利冰室x勿當奴 老闆:搵食啫!
香港有種男人類型叫做「佬」,他們和「大叔」不同,佬較大叔有格,所以我們有「型佬」。訪問友利冰室老闆爆炸頭後,「義氣港佬」四個字縈繞心頭。後細想,有義氣是香港人特質之一,而且是做多過講,不是得把口(空談;中共国用語「打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