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
書評•評書
書評•評書
書評•評書
萬聖節捉鬼|阿爾瑪•菲爾丁的「搜神記」【上】
萬聖節【多圖】講一個「捉鬼」的故事
書評•評書|閻連科的三嬸兒
筷子怎麼豎起來的?——我的通靈之力傳女不傳男!
書評•評書|「搜神記」裡的搜神者【下】
二男爭寵?生育創傷?還有弗洛伊德背書?
不必讀|不讀《奧斯維辛的圖書管理員》的x個原因
作者對於奧斯維辛的氣氛好像有點什麼誤解,書中很多對話的成分,其中,囚犯們的對話竟然包括「What's up, girls?」⋯⋯
書評•評書|《以上都不是》跨性別聖經
不知道究竟是什麼該「go up in flames」。
書評•評書|Quit or Stuck?激流勇退與義無反顧你選哪個🤔
這棵卡滿東西的樹,不就是成年後的我們嗎?
書評•評書|若TA是個Monster,還會是你的idol嗎
Interestingly,這本書中有一個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作家被稱為「Anti- Monster」,大家猜猜是誰呢?【Hint:有寫有關上述提及情節的作家😂答案評論區(或者🤔最新短狀態👈🏻)置頂揭曉☺️】
書評•評書|若鏡子真能連接生死🪞
鏡子的故事很多,這只是其中一個。
「請帶上你們自己的眼淚來」哀Ana Mendieta
作為一個有色人種的女性藝術家,且來自古巴,還跟卡斯特羅照過照片,一切的一切都讓法庭能夠在Mendieta已經死去無法給自己辯護的情況下一次次地抹黑她,讓人們覺得她是一個神戳戳的瘋女人,從而,Carl可以一走了之,而死亡的疑雲,就永遠也無法解開。
虎讀不食子|被稱為「它」的孩子
這一小段話在全書的虐待細節中算是最微不足道的了,然而,Dave卻將其作為書的題目,因為,原因不言而喻。
書評•評書|管窺社會傳染
「黃黑書封」閱讀系列之三☺️你嘗試過按照書籍封面的設計來安排自己的閱讀嗎?
「閒雲野鶴」的日子
我總覺得這個世界正在醞釀著一場可怕的災難,至於什麼時候發生,以怎樣的形式發生,不得而知。
書評•評書|末世的那條地平線
79年零四天前的廣島核爆,我們現在看到的還是同樣的那條地平線嗎?
未來圖書館|2024年選中作家Tommy Orange
所以,這些人物也都很像我們,一些人在重複創傷,一些人在嘗試走出創傷;一些人選擇離開人生,一些人選擇重回家庭⋯⋯
書評•評書|匡靈秀《黃色臉孔》裡的那麼多聲音,你聽得見哪個?
各種聲音交錯、碰撞,編織成了匡靈秀的故事。
書評•評書|奧斯維辛逃生藝術家Rudi Vrba【一】
Rudi Vrba和他的逃生夥伴Alfred Wetzler是首兩個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成功逃生的猶太犯人。他們逃生後為了驚醒世人才有了奧斯維辛報告。這一系列文章將為您揭開Rudi Vrba的逃亡人生。
書評•評書|奧斯維辛「生存學」【二】
他聰明的頭腦能夠在安靜地觀察中確定以後也將利用這個詞為自己的終極逃亡「安排」出一個萬全之策。
書評•評書|奧斯維辛逃生失敗案例&逃生死律【三】
蘇聯囚犯大哥列出的幾條逃生必須遵守的死律幾乎全部都在逃生失敗的案例中應驗了,這讓Rosenberg這些小輩們對導師的話十分推崇。
書評•評書|奧斯維辛「逃生成功學」及「找到組織啦」【四】
其實這也是蘇聯逃生大師傳授給他們的「逃生鐵律」之一——不要跟身邊的任何人透露自己的逃跑路線,哪怕是逃生夥伴;因為一旦被抓,知道得越多,越危險。
書評•評書|Vrba&Wetzler奧斯維辛報告與猶太委員會的惡名【五】
又是猶太委員會高層造的孽:而這一交易的結果就是,1944年5月15日開始,持續了56天時間,437,402名匈牙利猶太人被運上147列火車,大部分人在到達奧斯維辛後就立即被毒氣室殺死。
書評•評書|奧斯維辛成功逃生後的人生【六】
終結篇(一口氣寫了六篇,有點抱歉,最後一篇多上一些圖)
書評•評書|Lady Gaga演繹Gucci家族的謀殺案
難得的看完電影再看書,發現選角人慧眼識珠,Lady Gaga跟Patrizia真的太像了😂
書評•評書|講述烏克蘭式荒誕的無意義之書
究竟多有意義才是真正的意義?究竟多平淡才是沒有意義?誰定義了你的意義?誰又定義了你的沒意義?
書評•評書|看馬克•吐溫如何手撕莎士比亞
不過,莎士比亞對自己妻子不好的事情倒是做實了的,不知道老婆守寡後睡在「第二好睡的床」上作何感想⋯⋯
詩歌的形式|坐在樹上寫詩的華裔酷兒詩人Chen Chen
詩人坐在樹上看著下面亂成一團的情境就這樣一直停留在我腦海中,每次想起,都會悲哀。
書評•評書|《Body Language》中的NÜDE
身體語言也是語言☺️
書評•評書|日本「食知味」之:《鴨川食堂》的食物偵探
我真的不吃米飯。
不必讀|「尼日利亞有書店嗎?」Americanah
如果在台上被問到「你的國家有書店嗎?」你會怎樣回答?
書評•評書|做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再讀Gabrielle Zevin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往,或不堪,或輝煌。
不必讀|韓江的《希臘語課》
可是,我依舊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封面⋯⋯算是封面控的課稅啦😂
虎讀不食子|揭開愛麗絲·米勒的假面具
長文預警:有太多起承轉合的歷史故事😂
書評•評書|你有意識到這些「BUYology」嗎?
其實我們花出去的是錢,購買的卻是內心深處放不下的那點滴情愫。
書評•評書|拯救布蘭妮——讀《The Woman in Me》
然而,當布蘭妮回到路易斯安那州的家中時,她發現——自己的家人將她保留在母親家裡的兒時物品全部扔掉了,包括孩童時收集的Madame Alexander娃娃、三年時間跨度的筆記、一本寫滿的詩集。「All gone.」
書評•評書|千明官的《鯨》:魔幻現實史詩中的龐然大物們
千明官筆下的女人就魔幻又真實,龐大到要爆炸,碎片飛了滿天,掉到每一個抬頭看的人身上。
書評•評書|村上春樹的石枕頭
記憶像捉不住的落日,一跳一跳地作弄著生者,湮滅,又再現,湮滅,又再現。
虎讀不食子|在「黑人、白人、猶太人」間穿梭的「自我」
或許,我們誰都不是悲劇性的,同時,誰也都可以是悲劇性的。何為悲劇,如何面對自己的悲劇,才是人生的藝術。
書評•評書|在大屠殺紀念日讀《我的名字叫Selma》
說出他們的名字,記錄他們的名字,雖然可以以族群的形式,卻不要忘記每一個個體他們曾經或者現今的光亮。
書評•評書|我的痛該由你說出?誰來書寫失語者的痛?
失語的故事應該留給失語者講述。
書評·評書|Keegan在《南極》中洞悉凜冽
凜冽如何將你我相連?
書評•評書|《那些小事如斯》:愛爾蘭的女性、宗教與「殺嬰」
當一個個女性選擇對其他女性的苦難視而不見時,苦難也就會逐漸蔓延開來。
書評•評書|金英夏的殺手情節
金英夏的「殺手故事」沒有月黑風高,有的只是平凡、普通的韓國現代生活,而隱藏在生活的瑣碎裡的殺手卻恰好因此離我們更近。
書評•評書|在夢境中找尋你的百寶袋👜
夜深人靜入夢時,就是我們在自己的百寶袋中翻找的時候。
書評•評書|《依然愛麗絲》作者教你怎樣預防老年癡呆症
元宵節將近,希望所有的讀者都能夠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未來。♥️
書評•評書|趙南柱和她筆下的女人們
我甚至想,封面上沒有臉龐的女性就是為了引導讀者將自己的臉龐放進去,深呼吸,再讀一遍。
書評•評書|如果要用書名定義你人生的章節,你選哪幾本?
We read to know we’re not alone. We read because we are alone. We read and we are not alone. We are not alone.
不必讀|髒話連篇的「純口語」式史上百位女性「圖鑑」
一本書口語到什麼程度就會超過您的閱讀體驗OK範疇?
書評•評書|究竟是誰出賣了Anne Frank?【中】
作為奧托秘書,Miep跟他關係最近,奧托死後,Miep成了代言人。一次,被問到「究竟是誰出賣了Anne Frank一家?」的時候,Miep反問提問者,「你可以保守秘密嗎?」提問者被這麽一問來了精神,回答道:「我當然可以保守秘密啊!」不料Miep立馬接了一句,「Me too!
書評•評書|究竟是誰出賣了Anne Frank?【上】
於是,荷蘭「誰背叛了安妮」冷案團隊就這樣成立了,其中甚至還包括了曾經在FBI工作過的專業人士,每一個隊員都身懷絕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目的就是要在近百年後揪出幕後告密之人,更要明確為什麼安妮的父親和其他涉案人員一直在為這個人保密。
書評•評書|《十一月之魂》中的自殺之謎
講兩個自殺小案,寫在11月最後一天,不過別誤會,我愛十一月☺️【Trigger Warning:警告,內文包含自殺細節等,情謹慎閱讀,如果有自殺的念頭,請及時求助在地生命熱線♥️】
書評•評書|柳美里筆下的流浪
流浪,是沒有目的的行走與滯留。
書評•評書|中島京子的香菇和Aimee的檸檬蛋糕
中島京子筆下的TaiHei找到了答案,然而Aimee的Rose卻還沒有,她的故事以一個疑問句結尾。突然覺得如果我要寫一本書,是不是也會找一個疑問句來結尾?大有可能。因為我有太多的問題了,而誰、哪裡能給我提供答案呢?或許是記憶——記憶中飯食的味道,記憶中水泥的路,記憶中積著雨水的小坑,記憶中哪些離我太遠的痛。
我愛過|Louise Glück的詩句•我的人生碎片
其實家鄉一直都有河,只是我不懂睜開雙眼,相信自己。
書評•評書|蘇珊·桑塔格談「服美役」、「白瘦幼」與「雙標」
because this culture retards women.
書評•評書|2029年的遼寧:《Trash》影集中的故事
「utopia of yore」成了從未來看回現在的萬花筒,五彩絢爛,裏面卻是玻璃渣。這像極了「Trash」的隱喻,不是嗎?
書評•評書|The Joy of Small Things之:小心眼兒與無所謂
I know that, whatever age, we never escape ourselves.
書評•評書|John Boyne,請停下你的筆!
John,不要再capitalize on Holocaust了,這樣傷害經歷過或懂得這段歷史的讀者的感情,自己臉上也不好看,更會誤導不了解歷史的讀者,停筆吧!
桑塔格與《應許之地》
在桑塔格的鏡頭下,那片土地並不是唯一屬於誰的,沒有「the」,它是Promised Lands。桑塔格讓Promised Lands像個傷員一樣展開,給觀者一一細看它的傷口,每一個傷口,牽連著的是幾個家庭、幾輩子的大離散(diaspora)和活下去的渴望。
我為什麼對《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及續篇如此憤怒
配圖源自一個類比
書評•評書|吳爾芙說:病中只能讀詩
一個「病」字,倒是攪亂了一眾宋代冗余的文人們。
桑塔格評Siri Hustvedt評《了不起的蓋茨比》
桑塔格說:「You wrote the best essay on The Great Gatsby ever written.」
書評•評書|如何站著對抗獨裁者——Maria Ressa回憶錄
跪著,只能仰視而已。
書評•評書|走進川口俊和《咖啡冷卻之前》中的咖啡店
如果能夠回到過去,現今卻無法改變,你還願意回去嗎?
書評•評書|翟理斯談清末女性地位
說了寫小案,又跑偏了。在我眼中,翟理斯有點像中國的馬克·吐溫,他的文字詼諧幽默,漫遊中國,對中國瞭解深入,我喜歡讀他的小案,看他筆下的晚清風土人情,那些故事總讓我想起馬克·吐溫的歐洲遊記。當然,翟理斯並沒有像馬克·吐溫嘲笑德語一樣地嘲笑中文,相反,他學習了中文,對漢語語言有著深入…
書評•評書|Human Acts(《少年來了》)
八零年出生的人,今年四十歲了。如果四十年過去了,他還會是當初那個少年嗎?不會,除非他死了,停留在那年、那天——四十年前的今天。韓江的《少年來了》由Deborah Smith譯成英文,題目作「Human Acts」。題序裡,Deborah寫道,那麼多作者寫光州事件,各式各樣的切入點...
書評•評書|《看不見的瘀傷》之「控制」何其相似
Hurt people hurt people.家庭暴力是存在於家庭這個極小的社會單位裡的暴力。它往往被理解為夫婦親密關係間的暴力,實際上,多數情形下也是這樣,但是看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家庭暴力涵蓋了所有身、心尚在家庭裡的人,施暴者不一定一直是/從來都是施暴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倖存...
書評•評書|Bukowski的希望與絕望
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此前,從未想過要將柳永與Bukowski聯繫起來,但讀完不知第幾卷的Bukowski詩集,腦中竟屢屢蹦出這句。隔著百年、千山萬水,似乎異曲同工。今天讀完Bukowski的The Last Night of the E...
書評•評書|《長春餓殍戰》
看到@映昕 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在讀《長春餓殍戰:中國國共內戰最慘烈的圍困1947.11.4-1948.10.19》,開始想著推薦書的事情,後來讀著讀著就沉了下去。封面這本書是紀實、紀時與紀事的。紀錄的是長春在1947年11月到1948年10月圍困期間城內外發生的慘劇。
書評•評書|「灰色」的巴黎
今天是「9•11」,也是黑色星期五。十九年前的今天被蒙上了一層陰影。那天的煙塵恐怕遮住了半邊天,讓城市灰暗下來。很多時候,過於可怖的經歷會因大腦想要保護我們而濾掉諸多細節,但是當時的「顏色」或者「氣味」很難在記憶深處徹底消除;很多時候,我們也習慣於用顏色來形容日子、描述心情,而「...
書評•評書|村上春樹《且聽風吟》之「顛倒🙃️版」
《且聽風吟》(或譯《聽風唱歌》、Hear the Wind Sing)是村上的第一部小說創作,一般會與Pinball 1973(或譯《1973年的彈珠玩具》)一起出版,不是什麼新鮮的,然而,有這樣一個版本,是在德國一家小鎮上與郵局相連的書店裡看到的——平裝本,卻是顛倒🙃️的兩面排版。
書評•評書|2020新書—The Liar's Dictionary
字典裡的詞條釋義本來是追根溯源、嚴密審慎的,然而,在「知識產權」概念初期的十九世紀,字典、辭源、百科全書的編寫者們則運用加入虛假詞條的方式來防止剽竊問題的產生。例如,paper street(一條完全不存在的街名)之類的詞條。這樣,如果有「知識產權剽竊者」直接照搬,那也會將這些詞條照搬,從而拙劣地「露怯」。
書評•評書之「通勤快讀」|當舊愛與新的自己相遇——昆德拉早年短篇
【「通勤快讀」是我創建的新標籤——通勤路上的快讀短篇。】 從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開始,米蘭•昆德拉這位流亡作家就成了一代人自由與「性啟蒙」的文學大師。二八年華的少男少女們也有些不去讀都市言情的,卻在昆德拉的文字與政治裡尋得了些許的自由和放縱。
書評•評書|李立揚:對著靈魂「剝洋蔥」
每個人都應該是有故事的吧——能講出來的故事、將被自己帶到墳墓中的故事、人與人之間傳說的故事⋯⋯每樣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敘述、著重,在打開詩人李立揚的詩集《The Undressing》之前,如若有先Google作家生平背景的習慣,或許已經會被一種「已形成的」、關於李立揚「身世」的敘述掉轉了注意力。
書評•評書之「通勤快讀」|重現喬伊斯的筆記
【「通勤快讀」是我創建的新標籤——通勤路上的快讀短篇。】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在英語文學中的盛名不僅僅來自於《尤利西斯》、《都柏林人》等小說給人的創新感與迷惑,也同時來自於喬伊斯對英語語文的運用,輕巧自如地令語言成為迸發情感的承載,令每一個膽敢讀他的人變成那個...
書評•評書|狄更斯的3D聖誕歡歌
【僅此紀念狄更斯《聖誕歡歌》出版177年整(1843年12月19日-2020年12月19日)。】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3D詩歌的文章——詩歌的形式|3D變形與參與,因為那篇詩歌需要結合讀者的參與,將印在書上的詩歌剪下來,做成一個小盒子;今天的書籍亦是如此,似乎一個放飛的想像,也似成真...
書評•評書|再訪魯迅之《朝花夕拾》【多圖】
魯迅的《朝花夕拾》算是中國小朋友很早就接觸的一本書了,不僅上課的時候學習,課後讀物裡也常常有這本書。這本回憶錄式的雜文在我看來是非常有價值的,不過,小時候讀即便全本,也沒有辦法理解。這次因為做手工,拿起來了這本書,重讀一篇篇文章,被魯迅先生的幽默、質樸無華、聰慧再次吸引。
書評•評書|納博科夫詩裡的「流亡」
【題外話:標籤🏷️「書評•評書」新作品達到120篇,感謝支持。達10位支持,每週將有更多書評和獎勵。】 很多流亡作者取道香港,逐漸將香港與「流亡」二字聯繫起來,未料到的是香港有一天會成為很多流亡者回望時那片被蠶食的故土。昨天讀完了納博科夫的詩集,餘香四溢,但「流亡」二字總是從一篇篇的詩歌中跳出來,揪著我的心。
書評•評書|高行健與「自由」、言語的自由
開門見山,我讀中文很快,但是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斷斷續續讀了近兩個月,終於掩卷,沒有遐思,沒有感嘆,倒是有點不忿。這篇書評就拖了更長的時間,從去年1 1月讀完起筆至今⋯⋯ 讀高行健源於不少人的影響,有法國籍的學生向我推薦,高行健也非常感謝法國這個國度對他的接納,那時候聽說法文...
書評•評書之「候診快讀」|日記體裡看人生
【「通勤快讀」是我創建的新標籤——通勤路上的快讀短篇。不過,疫情讓通勤都成了奢侈,「通勤快讀」也轉而成了我等在候診室的快讀。於是又創建了「候診快讀」——Sontag《疾病的隱喻》裡,第一句就說每個人都有兩個王國的身分,其中之一就是疾病王國。
書評•評書|缺失了的「代孕」二字:川上未映子在《乳和卵》中的顛覆
川上未映子的Breasts and Eggs細看川上未映子這本厚厚的小說封面,第一眼的時候感覺喘不過氣來——分明是在水下的女孩,鼻孔中冒出氣泡,像是要淹死了,可巧,旁邊又是村上春樹的評價「breathtaking」。這樣的設計真是匠心,從感覺上抓住了讀者,但或許稍感強烈。
書評•評書|翻譯是那道北緯38°線
翻譯從來是不被重視的、敏感的、多少更善於溝通理解的⋯⋯翻譯被比作橋樑,架在河畔上,讓被河流隔開的兩方往來無阻,若兩方交戰,首先是炸橋。不知道郁達夫臨死前是不是這樣想的。漢語裡有作家、詩人、學者,可是翻譯,卻又是動詞、又是名詞,雖然筆譯可以稱為「譯者」,但更普遍的情況是直到成了一個...
書評•評書|「虎毒不食子」系列之奧普拉天問What happened to you?
虎年將近,下一個虎年又是十二年之後了,想著在【書評•評書】中開啟一個專題,就叫做【虎毒不食子】,專門分享一些育兒經、關於育兒的書籍、播客、知識和經驗。願虎年的開啟讓我們在育兒的路上少走彎路,避免讓孩子受到我兒時從母親那裡經歷的痛楚,讓家成為真正的避風港,讓每一次過年都真的是歡歡喜喜地過年🧨。
書評•評書|蕭紅未走出的「生死場」
寫在三八節後一天,卻符合我所有人生的比喻。在寫滿洲國文學書評的途中必然碰到蕭紅,而蕭紅的作品一直是我想讀未讀的,拖了這麼久,在此碰到,恰好。蕭紅是作為抵抗滿洲國的流亡作家身分出現的,她一路地流亡,一路地書寫,好像一位行走在生死場上的紀錄者,也同時傷痕累累。
書評•評書|把孤獨的碎片扔進爐火,涅槃重生—李誕《冷場》
本文為我的圍爐而寫。一個人,孤獨地站在天地間,講著自己的、他人的故事,由故事們陪著,思考究竟這還算不算孤獨。詩歌也是很多很多的時刻。長的、短的、痛的、長成疤的、開成花的。今天我開啟圍爐,收錄出版的中英文詩歌及文章。每一首詩,都是一個拉長或縮短的碎片,它們是與我擦肩而過、來來去去的…
書評•評書|聽加藤諦三分析「親子角色互換」
近期發生的張一得在美國大學自殺事件,拉出了他與父親這樣一種「親子角色互換」的混亂關係。父親無論是給孩子拍20萬張照片也好還是十年做飯不重樣也罷,這樣的行為公開化後是站上了道德至高點的,容不得張一得反駁,甚至容不得張一得有自己的感受。十年做飯不重樣,可若張一得是個像我一樣每頓飯喜歡吃麵條🍜的人呢?
書評•評書|加藤諦三的情感暴力「應對指南」
在讀完加藤諦三《長不大的父母》之後幾乎一口氣讀完《情感暴力》。這本書中主要描述了父母與孩子存在的情感暴力,加以其他的親情、愛情甚至委託律師間的情感暴力情況。很多讀心理學分析書籍的讀者也是更加關注解決辦法部分。因為,畢竟作為受害者去通讀分析其實還是對自己又一次的傷害,即便看透了情感…
書評•評書|翟理斯筆下「民主中國」的兩個「喊冤」小案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四月下起了鵝毛大雪,雪裡卷著冰雹,一下子想起了竇娥冤,還差兩個月呢。隨之,想起了從前看過而念念不忘的兩個小案子,翟理斯寫的十九世紀末的中國縮影。
書評•評書|翟理斯對於殺嬰傳統及「孩兒塔」評價的公允之處
上一篇介紹了翟理斯筆下「民主的中國」裡的兩個小案子,也是他自己經歷過的兩個觸及公義、公正、法律和調和的民事及刑事案件。今天,更想講的是他在書中對中國殺嬰傳統及「孩兒塔」的較公允的紀錄和評價。有時候會回顧他寫的這些段文字,考慮其中的客觀性,總還是比較肯定的,雖是百年前的文字了,放在今天也依舊可以。
書評•評書|Ali Wong寫給女兒們的Dear Girls
之前有說沈重的書,今天來說說輕鬆的書。輕鬆的書裡也有思考,沈重的書裡可以找到笑料。喜歡喜劇,喜歡Ali Wong。
書評•評書|Zadie Smith的「牡丹」-談寫作的價值
Writing is control. Writing is all resistance. --Zadie Smith
書評•評書之「候診快讀」|Easterly島上被驅逐的「低端人口」
人,在這個小故事裡是那麼的重要,又同時那麼的不重要,人們四散而逃,是為了另一個人的到來,同為人,女王及她代表的那些人在這四十來頁的小故事中佔了不到一句,剩下全部是另一些人,他們為「人」的價值似乎那麼脆弱,而這脆弱或者說削弱,正是來自另一些人,除去那麼些形容詞,不都只剩「人」字了麼。
書評•評書|巴以「衝突」中的《細枝末節》
最近,巴以「衝突」愈演愈烈,勾起了我很多過去的回憶。昨天,口氣看完Adania Shibli的《細枝末節》(Minor Details),心很痛,決定寫下來。Adania Shibli的《細枝末節》獲得2021年國際布克獎入圍提名,講的是一個非常令人不適的故事。
書評•評書|在應許之地「與無人機一起進餐」之加沙日記
《加沙日記》(英文書名:The Drone Eats With Me: A Gaza Diary)作者Atef Abu Saif,是從2014年7月6日開始記錄這場為期五十多天的戰爭的。這本書讀起來非常魔幻,雖然它不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但卻是我第一次看一本記錄戰爭的日記體書籍,…
書評•評書|加藤諦三《與內心的衝突和解》👉選擇成長
這本書是講怎樣才能與自己內心的衝突和解的。加藤諦三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選擇成長。這是我在matters的第99篇文章,雖然又是熟悉的書評•評書,但是借書評寫寫自己。沒有人十全十美,我自然不是百分百,但我選擇成長,就像#書評•評書這個🏷️,也成長到了355篇文章的數量了。
書評•評書|滿洲國的布爾喬亞與無產階級、柳龍光與太平輪
連看了三部電影,都和書籍有關。前兩部是《太平輪》,想要追尋柳龍光的足跡,第100篇,獻給塵封已久的滿洲國文學。——不知是不是反抗總有一種自然的美感,也好像是深深植於血液中的一種動能呢,讀著那些反抗的文字會好激動,讀著反抗的失敗也會心痛。
書評•評書|致停在十幾歲的她們—《女中學生之死》
無論是古墓裡躺著的十九世紀女孩還是Lady Gaga的姑媽Joanne,還是陳丹燕筆下的寧歌,她們的生命都停在了十幾歲,但在詩、歌裡,她們都似墜落的天使,重新又回歸了天上,就好像寧歌的疑問——那個世界一定很完美吧,不然,為什麼去了那個世界的人一個都不回來呢?
書評•評書|李箱的詩、故事、百變的形式
很多時候,人們覺得超現實主義詩歌不知所云,但在李箱這裡不是這樣的。李箱的詩歌中有糾纏不休的過往;有不須畫筆即可勾勒出的一幅幅圖畫;有數學、建築設計、日文、漢字;李箱也在詩歌中表達「孝道」的束縛及自己的掙扎——「在感天動地的孝道形式中——我準確地依照傳統運作,但是依舊終日處於懼怕之中」。
書評•評書|「戰後」她們被迫成為異鄉人:Hardly War & After Every War
流亡從未停止,流亡人對自己離開的那個地方的情感也從來不只是不捨和憤懣,流亡是帶著痛重生;流亡,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伴著勇者的抉擇。這些女性在流亡中依舊筆耕不輟,創作屬於她們的詩歌,用母語來包圍、浸潤曾經的回憶和無法改變的那份熟悉。她們被迫成為了異鄉人,卻不曾放棄,用詩句將戰爭、人禍化作又是人類獨有的語言呈現出來。
書評•評書|午夜圖書館——人生無盡的可能or死前的Halloween
「午夜圖書館」是每一個人的,書架上的書是每一個人無盡的人生可能性,進入「午夜圖書館」就好像是進入了一場盛大的萬聖節狂歡,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變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完全進入「那個人」的人生,體驗其中的悲歡離合。
書評•評書|天災人禍時被抹殺的名字本應成為詩歌,七七四十九
「除了世越號沈船事件,在我們的國家還有很多事件中人們在政府的暴力打壓下失去了生命。在抗拒不公的同時,很多人大批死亡;而很多人甚至死於不公正的指控。只要有這些事件發生,我就寫下這些詩歌。」——Kim Hyesoon
書評•評書|寫給Untamed女性:做不被馴服的小鳥(之一)
如果妳按部就班地生活,信仰著基督教,有外人看似成功的婚姻,三個可愛的孩子,那妳可能是大部分人口中的人生贏家了;然而,妳從未真正快樂過,也感覺真正的自己似乎已經變得可望而不可及,丈夫婚內一再出軌,為了維持表面的婚姻,妳會選擇隱忍嗎?還是會「為了孩子考慮而不離婚」?
書評•評書|愛or AI?談《克拉拉與太陽》中的父母之「愛」
題目雖然是「談《克拉拉與太陽》中的父母之愛」,可通篇下來我並未找到愛,直到讀完這本書,想像克拉拉的樣子,想像它在草地上吸收陽光的樣子,才覺得有點點放鬆,覺得屬於AI克拉拉的愛也許在大地、自然與克拉拉自己之間⋯⋯
書評•評書|寫給Untamed你我:孔子學院、包容與後悔的思考(之二)
依舊是Untamed這本書,依舊是孔子、儒家這個話題,今天卻想談談自己在孔子學院對包容的思考和一件令我後悔至今的事情。
書評•評書|寫給Untamed的母親們:勇氣(之三)
因為做上帝不需要勇氣,而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人生,凡人的、最大的勇氣才是妳擁有的真正的超能力。
書評•評書|The Comfort Book用書籍安慰焦慮、疲憊與不安
最後,用Matt Haig在《The Comfort Book》中的話來祝願每一個讀到這裡的讀者——「在我們的不完整中變得完整。從記憶與野心的鐐銬中解放自己,不去與他人比較,也不與那些假設的自我比較,活在當下,像時間一樣自由地存在。」
書評•評書|Land of Big Numbers大陸剪影故事
故事裡有不必說明的隱喻,每一個曾經有過逃出牢籠經歷的人都明白那種溫水煮青蛙的漸進吞噬感,而即便是還能一躍而起的青蛙,也會在出逃後時不時想起曾經那舒服的溫水,可能,要等很久很久才會忘記,也可能永遠都不會忘記⋯⋯
書評•評書|水墨繪本的力量【二】模糊中人生的輪廓
「家」是一種感覺,一種溫暖、港灣的感覺;「家」是身邊的那些愛你的人,在你受傷時給你溫暖與支持的朋友、親人,甚至陌生人;「家」可以有時成為水墨中的藍色,憂鬱卻容納一切波瀾。「家」從來沒有一個簡單的定義。
書評•評書|最危險的「經典」孕期讀本⚠️
在以「出版嚴謹」著稱的德國,一本翻譯過來的孕期「經典」讀本充斥著孕期吸菸、喝酒、去夜店跳舞等信息,沒有一字警告或腳註,是出版業和孕期書籍的雙重失敗。
書評•評書|與德國《時代週報》比拼改變人生的十本書
在十月十日比拼——我最愛的十本書 vs 德國《時代週報》改變人生的十本書
書評•評書|『無法翻譯』之:奇怪的狐狸🦊的語言
這樣一種方式真的好像拽著讀書的我們——人類——慢下來,用一種我們不熟悉的、狐狸的「語言」和視角來審視我們對這個世界做的事情。這樣的方式將語言改變後呈現在我們眼前比任何一種修辭的方式都要有震撼效果,因為是直接對幾乎每一個詞彙的改變,然而,這種文字遊戲般的改變卻神奇地不影響我們對文本的理解。
書評•評書|村田沙耶香的《地球星人》😱與受傷的身心
所以,我太愛《地球星人》這本書了,雖然,性侵、亂倫、食人的情節也確實難以忍受,但是,似乎Natsuki的經歷就是一個比我悲慘很多很多倍的縮影。但是,沒有人能夠或者應該將另一個人經受的痛苦縮小、變得不值一提。
書評•評書|《五十個聲音》些許故事
坐在湖邊的時候,我想著,千百年前的人類就這樣坐在天地間,聽著候鳥的來去、湖水的漲落;看著落霞、雲湧⋯⋯有時候,自然中聲音的純粹是無需語言摻雜的。好想在漢語中也列出這麼些有趣的聲音,卻總是被字形與視覺表意吸引,只有閉上眼睛,聽,「大音希聲」⋯⋯
書評•評書|殺女嬰、買賣器官與《美國憂鬱》
遺憾的是,《美國憂鬱》這本詩集並未能進入Goodreads的最終一輪投票評選,反而一些現今流行的Insta詩歌集在粉絲的瘋狂投票中勝出⋯可惜,文學總要輸給Insta quote嗎?可嘆,我願這一分享能讓更多的人讀到她的聲音,為美國、中國憂鬱, Weltschmerz不是嗎?
書評•評書|獲得本年度「前瞻詩歌獎」的POOR
一定會有呼喊。
書評•評書|裕德齡筆下帶著葫蘆泛舟的慈禧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說是注定了的,但也是由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點滴累積。剖開看每一年,也有是為人的糾結與無奈,然而,可能有哪個躲在角落裡的決定就是改變世局、動盪一生的那個。
書評•評書|《了不起的蓋茨比》& 我的第一個NFT
我很喜歡我的Gatsby,TA於我這個愛書狂有著無比的價值。或許我得到Gatsby只是一個巧合吧,但我也愛上天撥弄的這一巧之又巧,因為冥冥之中,我彷彿被讀懂了—我喜歡「白璧追歡,黃金買笑」的感覺,這世間恁許多情物,歡與笑最短暫,若追得到,白璧、黃金算得了甚?
書評•評書|《論暴力及女性所受之暴力》中的#AmINEXT
「全世界的、所有的女性都連結著,受著換湯不換藥的調教與折磨,並且被期盼著,永遠沈默。」女性們,如果妳不看這篇文章,也請讀文末的詩篇。Happy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to all the ladies!
書評•評書|川上未映子的《天堂》與東野圭吾的《惡意》
惡意書評
書評•評書|#AMITheNEXT & 《飢餓》
在現實中,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故事。
書評•評書|敘述朝鮮半島的感性小說:虎背上的史詩
想想讀書不就是這樣嗎?一個人走進書中世界,孤獨地環顧四周,身邊來來往往,熙熙攘攘。每一個人都掙扎在自己的故事裏。從書中出來,你或許依舊孤獨,但也可以找到一群愛書之人,一起一群人走進書的世界。
書評•評書|UBI基本收入、大汰換、人性與楊安澤
這不是右,這不是左。這是前進。
書評•評書|批評《次要情節》(上)
Subplot(《次要情節》)以2014年習近平在藝工作者大會上說的一句話開啟全書,跟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大會放在一起進行對比,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
書評•評書|《次要情節》裡來自新疆的維族聲音(下)
到那時候,誰來寫詩?詩究竟會在遠方還是在牢裡?(至少請你讀完Tarim這首詩)
書評•評書|Speak Not & Fricatives 裡的語言之爭
於是,這篇文章也獻給香港吧,那個在我心中永遠保有原來色彩的地方。只不過,我所喜歡的《Fricatives》是它所涵蓋的主題之廣,描述之細;而我所喜歡的《Speak Not》是它的廣和深,也是它濃墨重彩地描摹香港、粵語,還有意第緒語、希伯萊語等。
書評•評書|#AMITheNext「壞女權」與「The Right to Sex」
同時,法治、公義、鼓勵見義勇為都是能將「惡」進行壓制的機制和希望,然而,缺失了這三項的社會究竟下一步是什麼,誰能說清楚?現時,似乎最清楚的就是,每個人都在竊竊不安,Am I The Next?
書評•評書|日本赤軍領袖重信房子的「黎巴嫩香」
這個香氛叫做「重信暮光」。
書評•評書|賈平凹的《極花》與性感腳鏈
而來自家裡人的責怪更像是一把把尖刀,扎在胡蝶心上。是啊,唯有來自你深愛的家人的傷害才能從根本上將你連根拔起,那一刻,以至於那以後的每一刻,你便是一顆浮萍,一隻蒲公英,隨著風落在哪裡算哪裡⋯⋯你不再有家了。
書評•評書|Heatwave!法國文學中的冷漠與熱浪
見死不救的故事發生在八月最後的一個星期五,讀這個故事,你還有三天!
書評•評書|托妮•莫里森《吟誦調》裡的種族與社會階層
托妮•莫里森和Zadie Smith用虛構和非虛構的方式詮釋社會中十個壓迫族群的方式。這裡,我也看到了新疆、西藏、戴著鐵鍊的女性、粵語⋯⋯同樣的模式在很多地方依舊以同樣的效率環環相扣地運作著。
書評•評書|波光粼粼的未知【三】:重生、永生
是所有的海都其實是一片海吧,那是不是跟再多的人一起看海,都不過是你一個人在看海呢?
書評•評書|The Innocents Abroad👉跟馬克•吐溫遊歐亞
在海上看美景,也不忘笑話別人的英語口音👉「It's gorgis, ain't it?」一起來領略一世紀前馬克•吐溫的不倒幽默!
書評•評書|便利店十八年 看盡社會鄙視鏈
我喜歡沙耶香的作品。兩部小說都用特別極端的方式在平淡無奇的普通人身上體現社會強加的撕裂,那一個個普通人戴著這些傷疤繼續生活,用她們自己的方式、社會不容的方式、反抗的方式⋯⋯
書評•評書|「金州殺手」懸案終得解
快到萬聖節🎃了,一些真實罪案的書評👉受害人眾多,犯案時間長、抓捕難、小JJ是特徵,Trigger Warning: Raping
書評•評書|一本冬季Recipe之:《Wintering》九月十月準備,十一月Transit
作者寫道,每當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我就喜歡一路北上。畢竟,在傷筋動骨後我們往往為傷口冰敷,那麼,情緒上的「傷筋動骨」為什麼不可以一路向北,用冰天雪地療傷呢?
書評•評書|萬聖節🎃讀鬼故事:《Winter People》的冬季Recipe
鬼魂是萬聖節恐怖的一部分,但我們對鬼故事的鍾愛其實道出了我們更脆弱的慾望:那就是我們的生命不會如此容易地從此生中就此消逝。-- Katherine May 「介紹」一本我看完就賣掉的書😂
書評•評書|被移植的器官和它們的「第二記憶」
在二手書裡常常發現「二手記憶」,比如書籤、批語、標註、贈言等,我很珍惜這些細節,那麼,器官移植後會不會有「二手記憶」呢?
書評•評書|細讀《Chinese Shadows》之一:「境外勢力」
Simon Leys在《Chinese Shadows》第一章介紹文革期間在中國的各種「境外勢力」眾生相及其他。長文。
書評•評書|解開《該隱的頜骨》的文學謎題還來得及嗎?
12月31日前你還能解開這個世界上最難解的文學謎題嗎?至今,全世界只有三個人解開了這個謎題。
書評•評書|細讀《Chinese Shadows》之二:「生存」
一份來自1979年的聖誕禮物🎁
書評•評書|一本冬季Recipe之:《Wintering》一月的「狼月」
也就是說,我昨晚在枝椏間看到的那輪清朗的圓月常被叫做「狼月」,因為一月是狼群走出森林捕食的時節。
書評•評書|「看著台灣從我身體裏流走」Victoria Chang的《Dear Memory》
那一張張舊照片被詩與文字填滿,好像在告訴我們,如果你仔細傾聽,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可以成為一首詩,傳唱下去。
書評•評書|《空心手帳》:我們究竟願意為社會走多遠?
這是八木詠美的《空心手帳》中最觸動我的畫面之一。她看著上面👆細數的玩具公仔們心裏對他們說:「Next time you choose a family, maybe you should give some more thought to the kid's wishes?
書評•評書|春節之「痛」將不痛:選擇在乎值得的人&事
與其花時間懷念僅存在在我幻想中的春節、團圓,不如專注於我自己身邊愛我的人和自己的小家庭,用愛溫暖值得的人。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身邊人的愛,只是盲目地為著自己成長時灌輸在腦中的價值觀掙扎,甚至為了滿足永遠都無法滿足的父母將自己身邊真正關切自己的人都拖入泥潭。
書評•評書|愛ta,你會助ta自殺嗎?問天下有情人
Brian死前告訴Amy,將這一切寫下來吧。於是,Amy就寫了這本沒有引號的書。
書評•評書|致被消失的所有人——《後街:一本來自新疆的小說》
「They just wanted to live and think.」
書評•評書|一本冬季Recipe之:在三月中告別Wintering
冬季Recipe之三:三月是wintering的結尾,
書評•評書|《Black Milk》:妳有幾個拇指姑娘?
Elif Shafak的《Black Milk》是每一個女人心中拇指姑娘們的華爾茲,傾聽了就會發現,女人的命運可以何其相似,無論你是Zelda還是自由的波伏娃,都承受著父權社會的重壓。女性的光彩要在這樣的重壓下透過氣來,甚至散發熠熠光芒,就必須記錄,任何形式的記錄。
書評•評書|失去是什麼
失去了姊姊,我就要成為姊姊,那我自己又去哪兒了呢?
書評•評書|我討厭將奧威爾僅與政治綑綁
👉喬治·奧威爾是一位被政治耽誤的園丁👈奧威爾的政治信仰是跟他的生活方式和對自然的熱愛深深地相關聯的,而他之所以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就是因為他看到了打著「共產主義」旗號的人所意在追求的社會是怎樣的等級森嚴、階層分化和偽善。
書評•評書|那些為丈夫「代筆」的妻子們【一】
Zelda在採訪中雲淡風輕地談到自己丈夫菲茨傑拉德抄襲、偷竊自己的日記片段。
書評•評書|清明再讀《人間失格》
在《人間失格》中,太宰治對社會和個體的討論雖然不能夠一以貫之,但也能啟發我們思考那從小禁錮我們的究竟是社會、文化這麼些個抽象概念還是隱匿在這些抽象概念下的一個個具象的、無力卻不斷尋找弱者欺壓從而能短暫地獲得力量錯覺的個體。
書評•評書|那些為丈夫「代筆」的妻子們【二】
「In other words, I'm a ghost writer!」蘇珊·桑塔格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
書評•評書|當眾籌要成往事⋯⋯
書籍眾籌是探索,也是雛形,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完善它的方式絕不是像域外執法權一般的控制,其實,話說回來,書籍眾籌並不是眾籌法針對的對象,是眾籌這一力量而已。
書評•評書|走出《幸福陷阱》🪤
最近事情多到焦頭爛額,有想到這本書,好像是紛繁複雜的生活中幫我捋清頭緒的一盞明燈。慢慢發現,我們如果不去感受,確實會有很多不知不覺的反應,遇到事情就會自動地按照原來父母設定好的生存模式進行應對,同時也造就了接下來的一連串痛苦和掙扎。用這本書來慢慢反思這些預設的反應,調整,寫下自己願意遵從的價值,ACT吧!
書評•評書|太宰治的「百顧富士山」
若我有幸能夠親身遠眺富士山,我會記得他的眼神來過。
書評•評書|安妮·艾諾的法式「懺悔錄」🔞18禁🔞
「我愛的是你年輕的身體和蘇聯的國籍。」
書評•評書|《Dead Girls》記錄阿根廷被殺的女性們
Almada記錄的是針對女性的持續犯罪,用或長或短的案情為冷案數量加諸一個讀者可以想像的臉龐或者名字,這一點是很值得珍惜的。
書評•評書|《When Women Kill》第四案之虛假「美狄亞」
☝️小測試:👇哪位女性是兇手?
書評•評書|關於艾諾的情慾書寫❤️🔥🔞
艾諾詮釋了最真切的情慾書寫,就是忘我,沒有人設、沒有自我,有的就是將情慾翻譯過來的文字而已。
書評•評書|彭定康談亞洲的崛起
Nevertheless, the Chinese dream is always oversold and comes smothered in snake oil.
書評•評書|Siri Hustvedt論「替罪羊」與「烏合之眾」
從Likens案看原生家庭中的「替罪羊」、最小的社會單位家庭中形成的「烏合之眾」等
書評•評書|納粹意識形態下的兩個女人
她說要不是希特勒太缺乏性吸引力,自己早就成為他的情人;她愛打麻將,長子出生於上海,卻逃不出父權制下的悲劇。她們是誰?她們的一生究竟能否逃出法西斯意識形態的陰影?
書評•評書|Paris Hilton Unchained
本週日馬特市Discord夜話「漢字Unchained · Mary Unchained」詳見文章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