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ropology
有關人類學
主理
1 人关注
49 篇文章
有關人類學

神鷹翱翔過的土地:讀Marisol de la Cadena《地物》

根植於鄉民研究傳統,卻又從全新的角度帶來突破,祕魯人類學家Marisol de la Cadena在2015年出版的Earth Beings可說是近年來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討論裡,最受到矚目的作品之一。在海拔超過四千公尺的貧瘠之地,runakuna人如何透過與萬物互動來界定自身?

有關人類學

不易回收消滅困難:讀Matilde Córdoba-Azcárate《卡到旅遊業》

隨著疫情過去,全球旅遊熱潮再度復甦。Matilde Córdoba Azcárate的Stuck with Tourism帶領讀者前往墨西哥熱門的觀光勝地猶加敦半島,反思旅遊業發展如何讓當地居民進退兩難。人類學家說,關鍵正在於旅遊業不只有掠奪,還黏手。

有關人類學

我們曾經在這裡:讀Emily Wanderer 《害蟲的生命》

從梅花鹿、朱鷺到品種貓,前陣子「撲殺」與「外來種」屢次成為新聞話題。Emily Wanderer的The Life of a Pest討論的是墨西哥的生態治理如何把觸角從人類延伸到非人:被撲殺的羊群、HIV變種病毒,以及適應了運河渠道的水生蠑螈。

有關人類學

煮一個家:讀Janet Carsten《爐灶之熱》

疫情時期,被迫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摸索與家人們相處的方式。Janet Carsten的傑作The Heat of the Heart精準地捕捉到了家如何既溫馨、親密,卻又有令人窒息的一面。對蘭卡威島上的馬來人來說,親屬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秘密就藏在由女性所掌握的爐灶裡。

相关标签

  • Islam
    323
    Japan
    2196
    USA
    2443
    读书
    161522
    Infrastructure
    46
  • Amazon
    4564
    China
    3162
    Mexico
    348
    Malaysia
    631
    Ukraine
    1828
返回全部
有關人類學

我還你原形:讀Erik Mueggler《野鬼的年代》

這是倮倮潑驅魔師的唱詞。為什麼要把鬼趕去北京?Erik Mueggler的成名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表面上是關於驅魔趕鬼,其實卻是關於人如何棲身在被國家暴力撕裂的世界。成群結隊肆虐的野鬼是二十世紀中國農村裡數不盡的亡魂 。

有關人類學

怪力亂神之必要:讀Alan Klima《第九號民族誌》

我們要如何理解後金融風暴的泰北鄉村,那種瀰漫在空氣中、看不到卻又無比真實的惶然與空洞?長期關注泰國的Klima認為,鬼魂是最好的說書人。有關人類學來到東南亞,如果《卡塔莉娜》是冷硬派推理,那麼剛獲得Bateson獎的奇書Ethnography#9無疑是一本驚悚靈異小說。

有關人類學

七彩電子夢:讀Tom Boellstroff《第二人生的成年》

出版於2008年、社群網站興起前夕,Tom Boellstroff的Coming of Age in Second Life把虛擬世界「第二人生」視為「真正的」田野,強調線上世界不可化約的文化邏輯。才不到十幾年,第二人生卻早已像是好幾個世代前的流行。

有關人類學

我現在沒有地址了:讀Jeffrey Kahn 《主權島嶼》

一起來認識跟海地有關的作品吧。人類學與法律學者Jeffrey Kahn在兩年前出版、獲得不少跨領域獎項的Islands of Sovereignty,對美國移民政策提出了犀利批判。逃亡者與執法者在海上的相遇,讓我們看見帝國主權的狡猾幽微,以及海地歷史的複雜辛酸。

有關人類學

乘著麵包樹的葉子:讀Marshall Sahlins《莫阿拉》

卡瓦胡椒、樹皮布、鯨魚牙齒──這是1950年代的斐濟, Sahlins漫長人生中唯一的長期田野。在鉅細靡遺的記錄裡(它真的很厚⋯),年輕的人類學家結合不同的知識傳統,奠定了駁雜恢宏的文化理論風格。不過,和他往後的作品不同,Moala是純度極高的民族誌,理論觀點內化於經驗材料的形式之中。

有關人類學

家庭之旅:讀Alex Nading《蚊之徑》

醫療人類學家Alex Nading的民族誌帶讀者走進了尼加拉瓜積水的鍋碗瓢盆裡。為什麼傳染病專家說「埃及斑蚊是單親媽媽」?病媒蚊防治,這個對台灣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的公衛觀念,在尼加拉瓜牽扯出的是登革熱病毒、埃及斑蚊、奴隸貿易、冷戰、貧窮、與性別角色之間糾葛交織的多物種社會史。

有關人類學

草木的威嚴與憂愁:讀Bettina Stoetzer《野草之城》

睽違許久來到歐洲,介紹一本關於草的民族誌。Stoetzer的Ruderal City書寫戰後滿目瘡痍的歐陸,無數外來種植物沿著復甦中的交通建設登陸柏林,在被焚毀的荒地上頑強生長。今天,在柏林這個世界級的「綠色都市」,野草既是現實也是比喻:植物與移民能在城市裡生存的前提是,一切都必須聽從控制與安排。

有關人類學

稻田裡的弦外之音:讀James C. Scott《弱者的武器》

寫了這篇短文向遠行的大師致敬。Scott一直強調自己不是人類學家,但這本「政治理論書」卻是建立在他在馬來西亞吉打州十四個月的田野工作。他說,在這本書之後,Geertz與Anderson等人才開始把他當成東南亞專家。在著名的抵抗理論之外,Weapons of the Weak也是一…

有關人類學

水泥地種花:讀Eleana Kim《自然而生的和平》

近年來,南韓的板門店與非軍事區(DMZ)成為旅遊熱點。在看似自然的荒地景觀上,Eleana Kim的Making Peace with Nature提醒讀者,眼前所見一點也不「自然」。正是因為直至今日的軍事運作才導致DMZ不受人為干擾:南韓政府宣稱的和平並未成真,戰爭的陰影也從未遠去。

有關人類學

從前,有台收音機:讀Brian Larkin《訊號與噪音》

人類學者Brian Larkin在2013年憑著〈基礎建設的政治與詩學〉一文聲名大噪,被引用超過三千次,成為了基礎建設人類學的奠基之作。在更早幾年的民族誌Signal and Noise之中,Larkin從奈及利亞的收音機、行動電影車到盜版影視店,書寫一段有別歐美以外的影音媒體歷史,以及「訊號」與「噪音」的相伴相生。

有關人類學

搞什麼東西:讀Matthew Engelke《神在的問題》

辛巴威的週五曠野使徒是一群不相信聖經的基督徒,也是Matthew Engelke出版於2007年、獲獎連連的A Problem of Presence的主角。每年剛好都有介紹一本基督教民族誌,趁著Engelke的另一本書《人類怎麼學》剛出了中譯版,一起來讀一下早慧的人類學家怎麼把…

有關人類學

What a Wonderful World:讀Lisa Messeri《所在外太空》

還記得四年前、人類第一次看見黑洞照片的那個夜晚嗎?從火星學會、麻省理工學院、NASA到猶他州的沙漠,人類學家Lisa Messeri在2016年出版的Placing Outer Space以天文科學研究團隊為田野,探索他們如何在看似虛無的宇宙中製造出地方感,「觸摸」火星的礦石、「看見」無數光年以外的系外行星。

有關人類學

當前衛成為懷舊:讀Anne Allison《千禧怪獸》

2023年三月,小智的二十六年的旅途來到了尾聲。在這個時間點回頭看,美國人類學家Anne Allison在十七年前出版的、封面有蚊香蛙、鬼斯跟沙瓦郎的Millennial Monsters: Japanese Toys and the Global Imagination,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有關人類學

這就是為什麼:讀Paul Radin《諞仙仔》

為什麼人要工作?Boas的學生之一、美國民俗學家Paul Radin出版於1956年的The Tricksters: A Study in American Indian Mythology裡一則野兔神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在北美原住民Winnebago族的口傳裡,野兔是詭計多端的騙徒,卻也是人類的文化英雄。

有關人類學

天國近了你當悔改:讀Joel Robbins《成為罪人》

在暴風雪中聽聞黃應貴老師離去了,非常感慨。還是先貼出原本寫好的聖誕應景文章。出版於2004年、如今已成人類學基督教研究經典的Becoming Sinners,正是以一個「沈重」的聖誕故事開頭 。Robbins想要認真思考基督教對Urapmin人的意義,而人類學家又該怎麼書寫文化的劇變與斷裂?

有關人類學

當我們談論邊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讀Malini Sur《叢林護照》

說到邊界,你會想到什麼?Malini Sur去年出版的Jungle Passport帶領讀者一窺印度與孟加拉邊境社會的困境與活力。對她而言,邊界與相對應的國家從來不先於人們而存在。在此生存許久的Garo人有自成一格的策略,屢屢挑戰了邊界帶來的壓迫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