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
10 篇文章
Openbook閱讀誌

現場》俄烏戰爭兩年後,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波蘭記者皮涅日克與臺灣《報導者》對談側記

俄烏戰爭爆發滿兩年,戰事的膠著與國際局勢的詭譎變化,讓人擔憂眼前的苦難將沒有盡頭。皮涅日克與李雪莉長期追蹤烏克蘭議題,都意識到西方社會與臺灣對戰爭的關注漸趨沉寂。李雪莉提到近期一份民調指出,歐洲有將近兩成到四成人民完全不在意戰爭結果。而在美國,受到保守黨勢力佔據的國會,更出現「如…

标签活跃作者
  • NGOCN
    NGOCN

    独立媒体,非营利性质,我们关注环境、教育、性/别、精神健康等公共议题,提供负责的纪实性内容。欢迎在这些平台关注我们:https://linktr.ee/ngocn Email: [email protected]

    卡在時空縫隙的虫
    卡在時空縫隙的虫

    台灣人不在台灣,喜愛旅行、編織、藝文、烹飪、園藝、健行、攀岩,對一些舊東西情有獨鍾,用文字寫出生活與過去連結的樣子。 Medium: 線人工作間

    WencheWu
    WencheWu

    前國際新聞編譯,韓劇、書籍成癮人士。 每週分享讀書心得,偶爾介紹韓國文化。

  • 何宇軒
    何宇軒

    曾任職主流媒體、獨立媒體、 NGO 與國會助理。

    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Openbook閱讀誌

話題》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都有他們在關注:訪報導者團隊談《島國毒癮紀事》

回溯這個題目的起點,《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表示,之前採訪高風險家庭時,接觸到含藏其間的酒癮、藥癮問題,「我發現我們對青少年一點都不了解,台灣各處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此外,檢察官林達曾親自訪談過100多位藥癮者,從他口中得知這些人的多元樣貌,也讓李雪莉決心揭開外界對「毒癮」的迷思。

Openbook閱讀誌

書評》盜木的兩難:《盜木賊》VS《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

在台灣,禁伐檜木林的林業政策,伴隨著護樹運動的覺醒,成為主流論述,區域性的森林開發問題,近年仍一再發生。只要人類利用樹木與土地開發的需求存在,盜伐森林只是反映出真實世界的貪婪與供需失衡。《盜木賊》、《報導者事件簿:神木下的罪行》這兩本奠基於現場採訪的報導,恰恰填補我們對於理解森林保護現況的缺口。

Allen Vtuber

Allen講看看隨筆紀錄 #03 來自再興國小同學介紹的虛擬網紅

Vtuber、虛擬網紅的討論在近年越發盛行,現在連國小的同學也開始以 Vtuber 為題進行介紹,可見其對臺灣文化的影響層面越來越廣

何宇軒

文字媒體如何推podcast?《報導者》劉致昕:建立生產流程、品牌形象要一致

【圖、文/何宇軒】在你我已經離不開社群媒體的今日,不論是媒體、網紅、以及每一位「小編」,都在為了觸及率、流量煩惱,希望自己的內容能被最多人看到;而除了臉書之外,其他平台如推特、IG,或其他形式如podcast、Youtube影片、也都是在試圖跳脫臉書演算法的主導與限制時,會加以嘗…

NGOCN

黄雪琴:我其实并没有踏得多前,只是社会退得太后,每个人退得太后

此文由《报导者》与NGOCN声音计划联合采访制作。在狱中的人们,新年快乐。

卡在時空縫隙的虫

最愛深聊播客,我在這裡找到台灣與安毒產業鏈的故事

台灣少年「小蜜蜂」是在怎樣的家庭背景下才被安毒集團吸收,東亞工作文化對於安毒市場的可能影響又是什麼,台灣又為什麼被視為安毒流通最大國度…如果你也想要聽聞台灣毒品產業鏈的概況,這集會是首選!

WencheWu

【閱讀筆記】他們是最不會求助的一群 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2020東京奧運,台灣選手創下歷年來最多獎牌的紀錄,而在所有得獎選手中,拳擊銅牌得主黃筱雯更因為成長於「父親曾三度入獄」、「由爺爺開計程車養大」等環境中,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段逆境重生的佳話,似乎也凸顯了一個問題:「難道我們只會在這種時候,看見高風險家庭嗎?

WencheWu

【閱讀筆記】快速變遷的現代 媒體將何去何從-《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近年來在台灣常見,用來揶揄媒體從業人員的嘲諷。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

陳沛皇

報導者深度專題攝影工作坊參與心得

報導者舉辦「深度專題攝影工作坊」已進入第四期,今年發表作品豐富,分成「關於動物、水與土」、「關於人、信念與記憶」、「關於生命、生存與死亡」三組三個時段發表。一人二十分鐘、團體討論四十分鐘,有些人講不滿、有些組討論不夠,從拍攝主題可以明顯感受到討論的熱絡度。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