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am Research好在哪裡?對比Evernote、Notion,電子手帳「御三家」及Roam實際使用案例分享

羅越
·
·
IPFS
·

尋常人生里,大人、小孩的分野通常是有沒有成家。當然與性有關。

小時候不免痴想只要沒結過婚,過年或兒童節便可一直收紅包,不用給出去。人生中,這種跨越式的進階時刻還有很多。會外語也可列入,畢竟語言公認是一扇豐富人生的窗(假如要界定如何才算「會」,夢境全說外語吧)。近年來,大概只有Roam Research的出現如此改天換地。




有一則消息廣為流傳,芬蘭取消了中小學科目,不再有語文、數學之類的區分。這顯然是個誤會。基礎的科目不會消亡,芬蘭教育改革的關鍵是:試圖從傳統科目(Subject)切換到以主題(Topic)、現象(Phenomenon)為主軸的教學。 那麼何謂主題、現象教育呢?以「芬蘭獨立100年」這一課程為例,在傳統教育中,它通常被歸入歷史課的範疇。重新構建後,學生不僅能通過課程學習歷史、地理知識,還將練習語言文化、音樂戲劇、烹飪手工、視頻剪輯等多方面的技能,寓教於樂的同時也更務實。Roam的顛覆性也與自下而上有關。

在Roam出現前,Evernote、Notion是最具代表性的兩款「筆記」應用,在我看來,它們都是數字時代的「手帳」。2020年9月,Notion正式向Roam Research宣戰,Evernote也攜10.0昭告天下「大象」回來了,電子手帳「御三家」火藥味十足,「資料室vs生活操作系統vs第二大腦」的戰爭正式打響。這3款應用分別有什麼特點?擅長何種使用場景?Roam的優勢又在哪裡呢?

先說Evernote(簡稱EN)。在EN這頭大象出現前,大多數人還在使用系統自帶的文件體系,即Windows的「資源管理器」或Mac的「Finder」。當我們需要處理轉瞬即逝的靈感、隨手記下的備忘、書上抄錄的好詞好句等輕量化內容時,EN的確是利器。打個比方,層層疊疊的文件夾就像大房間套著小房間,裡頭等距碼放各色物件;而EN所做的相當於在房間里預先安裝好資料架、文件櫃。

EN的優缺點相當明確,所謂的禍福相倚吧。它易於接入,不少平台、APPS都與EN聯通,一度使其成為信息的中轉站,這也帶來臃腫、延遲高的頑疾。在2011年開始使用EN後,我從未付過費(每個月卡著60M精打細算),先後嘗試過Simplenote、Zoho的Notebook、Agenda等替代品,Ulysses、Bear等書寫工具也是與EN一脈相承的。

終於,EN推出全新的10.0版,界面煥然一新,編輯、搜索功能重做,底層代碼的調整也讓操作感更輕盈。在多年的低潮期後,那頭大象說它回來了。EN的未來仍然值得期待,畢竟任何住家、公司都需要一間資料室,定期粉刷牆壁、清理灰塵也是必要的。可惜的是,資料室以外的區域,早就被Notion全面接管了。

一開始,我以為Notion(簡稱NO)是Evernote與Google Docs的結合體,NO跟上了多人實時編輯的浪潮,使其能勝任小團隊的協同作業與溝通,與Trello、Slack等平台分庭抗禮。關於產品定位,NO官網給出了一個相當準確的定義,NO的目標是成為你的「LifeOS」生活操作系統。

如同一台智能手機,NO的模塊化設計好比在手機里安裝特定功能的軟件。數十種預先訂制的模板鼓勵用戶發揮創造力,從中挑選、修改、優化,進而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操作系統。一時間NO幾乎無所不能,只要用好數據庫,記賬、備忘錄、TODO……絕大部分「效率APPS」的功能都能在NO中實現。

推特上有人一針見血指出不喜歡NO的原因:我只想拿一張紙、一支筆寫點東西,你卻硬塞給我一架宇宙飛船。完全同意!NO固然機關精巧,給了用戶樂高積木般的無限自由度,卻並非所有人都以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看待生活。Roam Research(簡稱RR)恰恰是反過來,用一種自下而上的態度,野蠻生長起來。NO宣佈支持反向鏈接、用「+」或「」新建頁面。這明顯的「借鑒」行為迫使RR創始人展開反擊,他說2019年冬天曾經因為資金枯竭找NO談投資(似乎開價30萬換1成股份),NO拒絕時說他們不缺點子。如今,大量用戶願意每月支付15美元或直接付500美元購買5年使用權,NO的出手更像是在防守,阻止用戶外流。




Roam Research的出現與德國學者Niklas Luhemann的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緊密相連。實際上,RR這類大綱式APPS早就有了,WorkFlowy是其中的佼佼者。大綱式書寫通過層級釐清思路,簡潔的界面幫助聚焦特定段落,操作極其迅捷。RR在大綱基礎上融合了Bullet Journal子彈筆記、卡片盒筆記的優點,更貼近大腦網狀的運作方式。試想每一段話、一個想法都是一張卡片,卡片不僅存在於時間序列中,同時也被歸入不同的主題,卡片間可相互進行關聯,這一切在Roam中極為便利。

Evernote大家多少聽過、用過,無需贅述;Notion比較兩極,輕度使用場景太多APPS能取代,複雜的進階功能三言兩語說不清;Roam Research出現最晚,最小眾,以下是我的幾個實際使用案例,希望借此拋磚引玉。

1)備忘錄是效率APPS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開發門檻極低,Roam當然也能勝任TODO、備忘。今天,我把自己的「日劇開播時間備忘錄」從Apple Notes轉移到了Roam。蘋果自帶的備忘錄(圖右)一直是我的「草稿本」,存放無需備份的文字或圖片,轉移至大綱Outline式的Roam後(圖左),層級更分明,追完一季後可將「[20秋]」下的子條目收起。

2)另一個用例是,「閱讀清單」。我用Roam的大綱層級將待讀的書籍分成暢銷書、語感、進修、專業等幾個大類,大類「語感」又分中文、文體等小類。每個小類中有多少書待讀一目瞭然。點擊「[]」中的書名將跳轉至該頁,類似Wiki百科。

3)為了記錄每天的三餐、飲水與睡眠的多寡、心情的起伏等等,我曾經嘗試過不下10款APPS。儘管這些應用的UI界面設計精美,還會自動生成數據圖表,「熱度」卻很難超過「三分鐘」。起先總是「不小心」忘了記那一筆,接著便會產生懷疑,直到不再用它們。如此循環往復。Roam的另一大特點是默認的每日視圖,如同常見的「一天一頁」紙質手帳。我的用法是,每天早晨貼入一套預先寫好的模板,在「朝花夕拾」欄目下做「日常記錄Lifelog」,接著記錄當天閱讀、追劇、看節目等的收穫。點擊「#天氣」後,打有該標籤的內容將全部列出,便於追蹤回顧。

4)我從來不寫日記,小時候得到一本特別漂亮的筆記本,也不過堅持一兩個月就放棄了。意想不到的是,每天按照模版用Roam進行記錄使我變相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Roam幾乎是我連續使用最久的應用,超過任何一款致力於培養好習慣、記錄日常點滴的APPS。

對比這三類應用,有人說:偏愛Evernote的是圖書館員,他們望著書架上整排整排的書,怡然自得;偏愛Notion的是建築師,他們已在心中畫下藍圖,躍躍欲試;偏愛Roam的則是園藝師,每天感受著花園開花結果的過程,澆水松土。我想,如果EN是一間資料室,NO是一套生活操作系統,那麼RR就是數字化的「第二大腦」吧。

太多APPS止步於收集信息、資料,無法幫助人們思考。Roam鼓勵卡片之間的「對話」,與過去的想法、筆記對話,與自己對話,通過書寫發現差別,令思維得到深化。正如《How to take smart note》一書作者所說:

「You might want to write the note already in dialogue with pre-existing notes, so really treating your system as a dialogue partner and answering to the note you’re connecting the new one with,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to just collecting. 」




最後,讓我們回到芬蘭的教育改革。從前的教育帶有濃重的自上而下、層級制的烙印。Evernote等上個世代的應用複製了現實世界中的文件、文件夾和資料櫃,它們自上而下,先設定主題,然後進行填充。如今,我們不再需要頻繁地打印、傳真文件,為什麼還要依賴於A4紙般的頁面呢?

語言或許是線性的,但人的思維不是。

RR更接近大腦、思維的真實運作,徹底顛覆了文件,將內容打散形成網狀結構,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幫助你組織自己的想法,並使其充分碰撞、關聯,最終匯流到一起。Roam Research突破維度的創見就在這裡。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羅越日文譯者、撰稿人,自稱“日劇愛好家”。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職日本時尚雜誌《with》、《美的BITEKI》中文版編輯。每週更新,歡迎追蹤。Craft共享頁面➡️https://apes-spend-4j6.craft.me/TBfnq6xkTGAo9v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秋季TOP3!1月冬季檔日劇展望,哪些新作值得一看?|越報|24年12月號

2024年度新詞&流行語大盤點|越讀|日語

是枝裕和重拍宛如阿修羅,GU推PlayStation30週年聯名服飾|越報|24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