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之書(一)
自從家多了一隻狐狸公仔,竟吸引我找來不少跟狐狸有關的書籍、繪本。之前曾介紹兩本以狐狸與人的故事《彼得與他的寶貝》及《回家》,今次介紹一本書及一本繪本。
第一本是《日本人為什麼不再被狐狸騙了》,作者是內山節。一看書名就知,是伏。然而,這書名又同時勾起我的好奇心,結果仍是買了電子版。
作者在書的開首就說,在狐狸棲息之地,總會聽到被狐狸戲弄或被迷惑的故事。然而約在1965年後,這類型的故事不再聽到。究竟是什麼原因不再被騙?作者的分析是因為經濟結構的改變,讓日本成為大國,連帶鄉村也作出改變。與此同時,人的精神面貌開始改變:
「因為戰後的高度經濟成長,人就變了」,「人成經濟的動物」,「經濟的價值優先於任何價值」,很多人舉出戰後的經濟成長為原因,解釋為何人們不再被狐狸戲弄。即使是自然的價格,人們也開始以是否具有經濟價值來衡量。
⋯⋯曾經自己與自然、諸神、歷史等等之間存在的交流,並且透過這種感覺而生活的人們,那種精神衰退了。取而代之,創造自己精神基礎的,是以經濟為媒介的交流模式。
如此一來,狐狸的行為就不再具有作用,因為人類已失去回應的能力。這是許多人所推測的原因。就好像人類已經無法接收到自然界所發出的訊息一樣,我們也無法感受到來自狐狸的效力。
另一方面,科學發展也影響。因為人們信奉科學、理性,對這些事情視為迷信:
⋯⋯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中,被狐狸戲弄曾經是理所當然的故事,變成了迷信。當然,在那之前,必定也有人認為那是一種迷信。對於連狐狸都沒遇過的都市人而言,那當然只是落後的鄉下人的迷信。即使是狸農山村當中,想必也有視科學真理為唯一真理的理性主義者。只不過,事實上從這段時期開始,那些曾經與狐狸所生存的自然之間,建立一種超越科學認識之關係的「傳統社會的人們」當中,有一種精神狸發散,那就是以科學來理解事物才是進步的態度。
就這樣,沒有人會說自己被狐狸戲弄。
作為讀者,讀到這,覺得作者的以沒法用「科學」證明的理據,來論證人不再被狐狸戲弄,未免說不通。根本是中伏。
但,我仍閱畢整本書。大概是喜歡作者書寫日本人文精神歷史發展,特別是村落文化精神——人們對大自然的敬重。
~~~~~~~~~
另一本是繪本”The Chicken Thief”。它是一本無字繪本。故事講述一隻母雞被狐狸偷走。母雞的朋友大熊、兔子及公雞很擔心,一直追著狐狸及母雞。他們經過森林、山頂、大海。當他們好不容易追上,正打算教訓狐狸,卻發現母雞一點不想被救回去。母雞願意留下來與狐狸一起。
我看完的當刻是「what?」。難道這母雞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註1]嗎?明明狐狸一開始露出了對母雞垂涎欲滴,但在狐狸擄起母雞,逃到家的過程,他們睡在洞中、樹頂,都是緊緊相依,最後變成「兩情相悅」,一起生活。
而至於母雞的朋友,真的很要好,翻山越嶺,排除萬難都要救母雞。當最後母雞說要留在狐狸身邊,公雞心有不甘,仍帶恨意。這之後有另一繪本講述。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也是一種打破狐狸在一艘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一本很有趣的繪本。
~~~~~~~~~
[註1]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維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
《日本人為什麼不再被狐狸騙了》(博客來)——www.books.com.tw/pro...
“The Chicken Thief”(博客來)——
www.books.com.tw/pro...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