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記】海內西經

文明之眼
·
·
IPFS
·
大禹治水的關鍵在於疏導,對於江河源頭是否有記載?貊國為何被滅,是被大水所滅,還是被大禹所滅?昆侖虛是個什麼地方,對於夏朝有何意義?

作者:夏朝
校勘:嚴無


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雁門北。雁門山,雁出其間。在氐國西。高柳在代北。
流黃酆氏之國,中方三百里;有塗四方,中有山。
流沙出鍾山,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東胡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
貊國在漢水東北。地近于燕,滅之。
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

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圓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
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昆侖南淵深三百仞。


《海內西經》解說:

在大禹治水後,又一路治理隊伍,第一段範圍從內蒙到青海,第二段範圍從內蒙到長白山,第三段則是描述青藏高原各大水系。

東胡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

分東、西胡的大澤,即今貝加爾湖,由於地勢較高,大洪水後依然稱澤,而地勢低窪的東北平原,已成汪洋大海;東胡、夷人位於蒙古高原、呼倫貝爾高原。

貊國在漢水東北。地近于燕,滅之。

貊國原在東北平原上,此次天災受創甚重,但為何「滅之」?

《海內經》北海之內,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顧之屍。

或許是沒見過這麼好心的,或者只懂得零和博弈,反而加害救援隊伍,「各曰相顧之屍」應該是互放狠話,以現代的話說「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沒多久,逃回的救援者就引來軍隊,滅了該國。

貊國的背景遭遇讓人聯想到高句麗,歷史輪迴總是充滿相似的情境。
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圓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

海內昆侖虛是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弧狀區域,約只有一萬平方公里,且離青海湖不遠,今日該處不適人居,但在古代卻與阿里山相近,六至八月均溫16至25度,無疑是避暑勝地,大洪水之後,此處遂成為夏朝治理的重要據點。

赤水出東南隅… 河水出東北隅…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

這段應該是指「昆侖」青藏高原整體,此處「赤水」指長江、「河水」指黃河、洋水、黑水、弱水、清水則分別指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古代青藏高原屬熱帶高原氣候,但水文分布仍與今日大致相同。

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此次的探查紀錄,因該比《海內北經》晚,已沒有屍橫遍野的鬼域慘狀,此外,「入禹所導積石山」意味著這次勘查應是大禹治水之後的複查。

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孟鳥」與「畢方鳥」很可能是以其國鳥取其國名,換言之,歷史中應該有此二國,在二國中也有此國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文明之眼貼文全為個人著作,無版權問題,歡迎引用、分享、轉載、製片、出版...,但請勿斷章取義或扭曲原意。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