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與方法

弓長先生
·
·
IPFS
·

當遇到因為關係因為事件衝擊感到挫折沮喪的時候,

聽過不少道德勸世宗親會的說法:「哎呀!這種情況就不要想太多,要放下。」

當問到「要如何放下」?得到的答案:不要想太多....

如果再追問要怎樣做到不要想太多?要轉念....

再追問如何轉念?開心也是過一天,不開心也是過一天,要去想開心過一天.....

再追問如果過不去怎麼辦?保持平常心啊.....

上面情況說真的很容易聽到,很多時候誤把目標當成方法,只會越努力越挫折。

目標是想改善關係,「放下」聽起來很像方法,實際上「放下」是目標。

「放下」,有方法。

「不要想太多」,有方法。

「轉念」,有方法。

「開心也是過一天,不開心也是過一天,要去想開心過一天」,有方法。

「保持平常心」,有方法。

這些目標都有具體落實在生活中可執行的方法,只是跟過往累積的慣性有差異,會因為不習慣產生更多的抗拒或挫折。


時常在親子關係群組裡面看到類似的文字

「孩子長大了,變的跟父母說話不耐煩,我們也不能多問幾句!到底是要我們怎樣?」

目標是什麼?因為目標會影響後續一連串的發展。

目標如果是想讓孩子不要不耐煩,孩子要好好的聽我們說話,其實在關係層面上是目標設定錯誤,很容易關係越來越緊繃。

如果目標是「拉近彼此關係」,這時候思考的方向才不容易被情緒事件困擾著,儘管仍舊是有情緒,思考的彈性才容易出現。

是什麼原因「跟父母說話不耐煩」?那究竟父母平常都說了什麼?怎麼說?什麼樣的語氣姿態?

「我們也不能多問幾句!」究竟是怎麼問?

問的時候的情緒是生氣?焦慮?困擾?擔心?

問的時候的應對是指責?講道理?道德勸世?


如果真心想改善彼此的關係,能夠做的也只有從自己開始。

一旦期望對方應該要有所改變,這都屬於「不當期待」。

因為任何人都屬於「個體」,儘管彼此是有「關係」的線拉著。

但不代表有這個關係,就表示對方屬於自己所擁有,得以操控。

講直接一點「變的跟父母說話不耐煩,我們也不能多問幾句」我相信這些父母是關心孩子、擔心孩子、想跟孩子更靠近、想好好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生活。

內心是想要關心人,而做出來的應對呢?當可以仔細的覺察,會發現做出來的應對、說出來的話、問的話,幾乎都是關心事情。

這也是關係距離之間越來越遠的原因,一個很嚴肅但很多人不願意面對的問題:是誰把孩子推遠的?


也有聽過,「問了很多次都不說」是同樣的問法問了100次?還是試過 100 種不同的問法問?

1. 如果是同樣的問法問了100次?對方不耐煩其實還蠻正常,如果自己是被長輩這樣問 100 次呢?

2. 如果是試過 100 種不同的問法問?只代表還沒找到彼此合適的平衡。不過能這樣做的父母,通常不會有這些困擾與挫折,只因為他是真的關心人,同時也願意嘗試各種新的方法來靠近。

這兩種很明顯目標是不同的,儘管內心的期待與渴望有相似的地方;但因為目標不同,思考的方向就會不同,方法才有更多元的可能性。

#中年大叔碎碎念

#內觀者 #為自己負責任

#關心人還是關心事情

#內在安頓 #自我覺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弓長先生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退場

參考

言教?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