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迈入30岁之际

斯汀的事务所
·
·
IPFS
还有一周就是30岁的生日。

还有一周就是30岁的生日。

今年的生日有点特别,将在英国旅居的最后一周度过。此刻坐在bideford的小镇图书馆,努力去思考过去几年的人生轨迹,当下的感受,以及未来的展望。

30岁的主题之一:沉淀

我擅长规划未来,却不擅长经营和享受当下。

最近听到有个词叫“悬浮”,过去的10年回头看,感觉20岁的人生轨迹就像踩着一块块石头过河,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总是想着下一步去哪里。生活或旅居过的地方有长沙,台北,韩国大田,横滨,东京,岐阜,上海,现在是英国,接下来是澳大利亚。每个生活过的地方都有难忘的回忆和很棒的朋友,却没有一个地方让我有真正的归属感。这可能是我目前在30岁之际,逐渐开始感到迷茫和焦虑的原因之一。

每次离开一个地方,最难的就是不断向朋友告别。在一个新的城市,最有意义的财产就是在哪里建立的社交圈以及与那里的人建立的共同回忆。而当生活必须往前,这意味着把朋友留在原地。

好处是慢慢你会发现朋友数量在增长,总是有机会遇到新朋友,甚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有机会跟老朋友重聚。而坏处是长此以往我会发现每隔几年我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与人建立联系,而再过几年,对老朋友的回忆逐渐转淡,甚至有时候开始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以及我们曾经一起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不断获得也不断失去的过程。

现在的阶段,我其实很想好好的停下来,沉淀自己的社交圈,维持目前为止维持建立的的关系,发展出彼此陪伴度过漫长岁月的朋友圈。

我其实很享受不断站在一个交叉路口,去探索下一段旅程。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不断走出舒适圈的过程,类似于躺在海上,让浪带着你往前,闭上眼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探索的原动力是来自内心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世界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而我对它知之甚少。

虽然20岁的岁月里生活过很多地方,在30岁的关口我却发现越来越多地方值得去探索,想去旅居。

如何平衡旅居与沉淀生活,会是30岁的一个重要主题。

20s的10年:Figure out who I am

回望20岁的10年,有很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历险。年轻无知而好奇的岁月里,我庆幸自己在不同文化里生活,从而得以有机会重新探索自己是谁,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那些年的探索里,甚至有时候都没有带着明确的目的,只追随内心的冲动。

现在回头看,20岁时从大陆搬到台湾留学,是我20岁后的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其意义重大是因为在那个年纪,第一次发现,原来中国大陆不是全世界,而在海的那一边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而从台湾开始延伸,又第一次切身体会原来世界可以这么大这么多元。如同第一次跳出井水的青蛙,发现天空不只是井盖那么大。

台湾留学之前,我总感觉自己在大学里融入不了。那次台湾之行,忽然发现了如果我融入不了当时的社会也不要紧,原来海的那一边还有很多很多选择。

第二年的韩国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语言上的突破。在国际商学院里,第一次被扔进全英文的环境;环顾四周,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第一次体会国际化的氛围。密集的派对,韩国的美食和美景,形影不离的朋友,那其实也是我能够回想起的青春岁月里最欢乐的几个月之一。

日本是我迄今为止的人生成长最多的地方。我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自己是谁,性取向,当今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等等问题。在日本的生活非常记忆深刻,生活里有很多高低起伏,有春风得意的时候,也有极度低谷的时候。我非常感激那时候拥有的空间,去试错和体验。

日本生活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加深对自己身份的思考和观察。

学习日语让我能够理解英文和中文以外的,介于中国和西方之间另外一种言论和立场。在后来大国们博弈的时候,我会发展出一种兴趣,去观察一些小一点的国家如何看待热点事件或当今的世界。

上海的3年半是20s后半页的成熟期。与伴侣共同生活,可以让你在很多地方成熟起来。上海可以提供年轻人很棒的社交圈。重新用母语生活,可以比较方便的与人进行深度的对话,以及对所生长的社会进行观察。贯彻这段时间生活的疫情,也在很多方面改变我的观念。大量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引发的思考,也帮助我进一步沉淀和坚定自己所持的价值观。

回想起来这10年,其实很少无忧无虑的时光,很多时候我处于自己的舒适圈以外,挣扎和摸索是主旋律。直到这两三年以前,对自己的自信感都很低,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是谁,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是什么。

在即将30岁的关口,虽然对未来的去向和自己的潜能仍然迷茫,但是已经有较为成形的价值观。我感觉自己明显变得更坦诚,更真实。

重新出发,找寻工作的意义

再过两周,我会重新到达一个新的国度生活。澳洲打工度假对我而言会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我期待在背包旅行的过程,重新变得青春活力。过去四五年的办公室生活,一方面让我感到作为社会人的成熟,另一方面,长久的面对电脑,我开始有严重的肩颈和眼睛的问题。除了物理上的因素,我感觉与世界失去脚踏实地的联系,办公室工作让我的世界变得狭窄。

我期待有机会在太阳底下工作,活动筋骨,与人有大量的面对面接触,感受自己的工作有很直接实在的价值。无论是在农场包装水果,还是在厨房打下手,还是在咖啡店做咖啡,我期待做一点看得见实物的事情。

这样的想法跟我今年上半年遇到的价值危机有关。上海2个月的静默期里,当我每天打开视频软件跟同事开会,谈论着数字营销活动的时候,有极深的疲惫感,心想我对这些营销活动一点都提不起兴趣,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变成这样,我们还能躲在自己的泡泡里,若无其事的聊着虚拟世界的campaign?

这种工作与生活的世界的严重脱节,其实有让我的质疑蔓延到很多现代企业的狗屁工作。我想做一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至于工作是不是符合主流意义的体面,当跳出大陆社会的框架后,会发现这其实真的是小事一桩,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地方,工作不分贵贱。

比起体面不体面,可能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一份工作,发掘到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从工作中获得快乐,才不会每天浪费8H的时间勉强自己。

平行的两个世界

我最喜欢的看的一类书籍或电影是在一个很大的历史背景下的普通人的生活。当一个大型历史事件袭来,普通人的生活被历史裹挟前行,生活中其中的人们如何应对,看待这样突然发生的重大的事情,对我而言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很喜欢的动画《伦敦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夫妇在伦敦相遇,结婚,买房,生子的过程。当战争袭来,这样普普通通的家庭如何在大背景下继续个人的生活,这样的比对,我觉得很有意思。

对我而言,迄今为止最大的事件就是疫情。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模式。疫情让我们的社会在朝一个方向快速转变。这样的转变其实就算没有疫情我也感受的到。

19年回国之后,我已经感觉整体的气氛与我刚刚离开10年初期的那几年很不同。08年的时候《北京欢迎你》很能代表当时的气氛。另外我很喜欢中国第一封发出的邮件写的话:“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我20岁初期的时候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这样的环境,给了我诸多机会去海外生活学习,亲眼看世界。但是27岁回国后,开放的环境变得封闭,日益增长的国家尊严代替了原本的谦逊和好奇;人们变得害怕表达,因为无形的眼睛和耳朵到处都是;于是我们不再是链接在一起的一张网,而是孤立的一个个原子。

这是我感受的社会气氛的转变。

我经常上微博看新闻,燕公子的微博一句简单的“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还好吗”,下面的留言真的让人揪心。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所生活的英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基本上生活恢复到疫情前。当然身边时不时有人感染新冠,但是真的就是跟重感冒似的。其余的时候该旅行,该乘火车,该去酒吧夜店,该排19H队伍去见女王最后一面,都可以。

强烈的对比之下就更能体会,同样的病毒,为什么在英国就是重感冒,在国内就是需要几百万人静默在家,严酷清零?

我其实不是很知道该如何去消化这样的现实。如果我不是刚好今年计划出国,那我就有随时进入静默或隔离的风险。而我刚好在今年出国旅行,自由在世界移动的同时,却每天都能在微博上看到让人难过的信息。

我唯一能够做的,大概就是持续发声。毕竟我身处一个较为安全稳定的环境,对比还在国内的人们,我所需要更少的勇气就能发声。

自己设定生活方式

当一些比较极端的大环境的变化发生时,未来如此不稳定,我更能说服自己按照自己心意去活着。

在我成长的环境里,社会时钟的概念深入人心。过了小学的童年,初中是要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高中要努力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就业是第一等大事,工作后就要找到一个稳定的对象,30岁前成功买房又结婚,还能在公司升到经理,那就是标准的成功人士了。

这样单调,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几乎是默认的选项。年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反而给人倒计时般的焦虑感。如果27岁还没遇到对象,30岁还没买房,人们会倍感社会压力。

尤其是我从事的互联网,35岁的中年危机更是让人感到时间的紧迫。

这样社会默认的生活方式,把人困在一条狭窄的小路去竞争。还未享受人生的滋味,始终被赶鸭子上架似的,完全一个一个人生的待办事项。

我周围有很多跟我一样30上下的朋友,我很庆幸看着他们没有随大流走这条默认的道路,都还带着少年感。

这种气质与年龄无关,与从事的职业也无关。我看到有20岁出头刚刚毕业的人精于算计,擅长喝酒应酬,好为人师,给人一种中年油腻感。也看到30多岁50多岁的人还保持着天真的神态,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眼神自然。

这几年给我比较大影响的两个兴起的生活方式,一个是极简主义,另一个是数字游民生活。

极简主义让我从被狂轰滥炸的消费主义里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同时让我在财务上健康了很多。

游民生活方式让我看到世界上有那么一批人,很好的利用这个时代下的科技和低成本的移动,打破工作与时间地点的绑定,自由行走,把世界做自己的游乐场。

这两个生活方式的理念其实都是从单一随大流的规则里挣脱出来,让人变得自由。

30岁意味着什么

我有时候会环顾四周,寻找理想的那些30岁,40岁的人模样作为我的样板。说实话,我对迈入30岁是有点恐惧的。人们都歌颂年轻和青春,进入30s之后仿佛就与那些词无关。

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与金钱或朋友,恋人的失去不同,那是一种无可挽救的失去。时间是一个人不可复制,最珍贵,最经不起浪费的财产。

了解了时间和青春的宝贵,我更加珍惜当下还算年轻和健康的身体。我无法想象世界上有什么比这个更珍贵。

我也有朋友其实很期待30岁。她认为比起20s时候的懵懂不自信,30岁她既有年轻活力同时成熟笃定。

30s对我而言,一方面我既渴望20s时候那种躺在浪中,让海浪挟裹我前行的探索感,又希望能真正建立起一些笃定的根基,专注于一些long term games。

无论如何,我相信30s仍然会是一生中最黄金的一段时光。我期待到了40s或者50s,我会能感到自己没有辜负了这段珍贵的时光。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