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教學 10 件事】09:知識萃取的另一種切角,從書中萃取知識!《高產出的本事》讀後收穫
前兩週忙於案件與講課(養活自己),文章更新計畫荒廢了好一陣子⋯⋯終於再度更新,想跟大家聊聊最近常被問到的問題——知識萃取除了用在專家身上,是否可以從書中萃取精華?答案是「可以」,但做法不同。恰好最近受到樂金文化的邀請,閱讀劉奕酉老師的新作《高產出的本事》,書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好用的萃取方法,以下與大家分享細節以及我親身實踐後的成果!
從「專家」與「書籍」中萃取知識的異同之處
我所擅長的知識萃取是從專家身上,透過精準的提問,將抽象的知識萃取成可進行傳遞的知識架構,詳細的做法可以參考分享教學系列 01 號文章以及分享教學系列 08 號文章。如果把「專家」與「書籍」視為知識萃取的對象,這兩個對象最大的差異就是,專家是活生生的人,人可以回答提問,但書是物品,不能回答提問。
對人進行萃取時,知識萃取者會透過提問,幫助專家重新思考自己是如何運用知識的,而專家會在思考後將答案回覆給知識萃取者,歷經多次來回形成一個知識架構。但書籍是物品,不會主動思考,也不能回答問題,所以知識萃取者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在文字中搜尋自己需要的資訊。
好在書籍本身就是一種萃取後的產物,每本書都經過編輯的巧手,將專家的經驗或方法整理成易懂的文字,且有一定的編排架構(目錄、章節、序、後記等等)。若要再對書籍進行二次萃取,其實會比從專家身上萃取容易得多,就好像從一個已經被梳理、分類過的資料中,再找出重點中的重點。
雖然從「專家」與「書籍」中萃取知識有莫大的差異,但畢竟都是在做知識萃取,所以還是有一些共通的邏輯,比如都很強調萃取前的目標定位。在《高產出的本事》中作者非常強調,在做任何輸出前,包含對書籍做知識萃取(書中用詞為「精準閱讀」),必須要清楚定義出「受眾是誰」以及「目的為何」。這個起手式跟我在對專家做萃取時一模一樣,我會先定位好「聽眾是誰」以及「教學目標」,釐定清楚後才正式開始萃取(詳見分享教學系列 01 號文章以及分享教學系列 03 號文章)。
從書中萃取知識的實際作法
《高產出的本事》提供了一套非常好用的「閱讀提問九宮格」,作者借用了中醫裡的診斷方法——望聞問切,描述每個步驟該怎麼進行。
- 望:觀望書的書名、作者、目錄、序、後記等等,判斷值不值得閱讀
- 聞:快速略讀,記下重點
- 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跟自己的關聯、讀完的效益
- 切:決定全部看完、只看某些章節,或使用《高產出的本事》教的八大框架進行閱讀
詳細的九宮格說明與圖解建議大家直接購書參考,以下我簡單分享自己如何透過這個方法,從《高產出的本事》中萃取出自己需要的內容。
首先我其實有點偷吃步,因為對於從書中萃取知識特別有興趣,所以拿到書後馬上翻開目錄,找到「精準閱讀:用優勢模型提升閱讀的體驗」章節,學習如何用「閱讀提問九宮格」來做書籍知識萃取。
再來我依照「閱讀提問九宮格」的指引,先「問」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關聯與效益,然後使用「望」與「聞」快速翻閱並記下感興趣的重點,接下來重複「問」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關聯與效益,最終決定只看感興趣的章節,用局部閱讀法「切」入這本書。
透過這個方法,我確立了閱讀的目的,使用局部閱讀策略,在短短 2 小時就讀完《高產出的本事》,如果我還使用以往的讀書方法,大概需要花 10 倍的時間才能把這本書讀完吧⋯⋯算是親身應證了這本書的威力,裡面所教的精準閱讀、從書中萃取知識的手法真的非常有效!
善用不同方法,從書中也能快速萃取知識
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對任何「承載著有價值資訊的對象」進行知識萃取,無論是專家也好,書籍也罷,甚至是影片、廣播、圖像,都可以做到。不同流派的知識萃取者有不同的方式,也有擅長萃取的對象,這次跟《高產出的本事》作者劉奕酉老師學到了從書中萃取知識的手法,真心將這本書推薦給從事內容、教育產業,或是有強烈知識焦慮的讀者們!
最後例行的業配時間~如果需要專業的知識萃取、課程設計、課程製作服務,或是對於知識萃取內訓課程有興趣,歡迎與敝司聯繫([email protected]),讓透鏡數位內容有限公司為您聚焦觀點,實踐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