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创造另一种可能

阿布拉赫
·
(修改过)
·
IPFS

有次家人一起喝酒,喝多了,给外甥女说,我死了以后,你其它什么都可以不管,唯独你要把我的日记本打包,带回家去从头到尾读完。她说好。

第二天酒醒,觉得这“遗嘱”大概看在别人眼里是一种自恋,希望她忘了。

然而我自己知道,和“自恋”相比,更多是一种“自怜”。我觉得我在某个人生阶段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另一种“主义”洗脑,看待世界的眼光发生了重大转折,和自己的成长环境以及教育背景渐行渐远,甚至背道而驰。到后来,写字也好,读书也好,有意无意暗含了反抗的意味,反抗加诸于身的任何枷锁。人家希望我混迹于人群,做一个不显山露水的螺丝钉,我不,偏得发出点儿异响。人家告诉我难得糊涂,言多必失,我说呸,偏要追根问底。那怕凡此种种,让人痛苦,令人恐惧。

刘小样在张越的《半边天》里哽咽着说,“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

写字很大一个目的是为了对抗麻木。所以在无法动笔的日子里,我常会想,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曾天天写,什么都可以写,写得不好根本没有关系,对于自己的文字完全没有耻感。何况根本不觉得写得不好。老旧的电影院,朦胧的甬道,跛腿的女人,桌沿上架着点燃的半截香烟。都柏林大街上闲逛整日的布鲁姆,跑马场的脑袋瓜。看了蔡明亮的《不散》,我意识到,那怕做不成蔡明亮,做那半截香烟,也自有它的意义。读了《尤利西斯》,我发现思想就是文章,只要你敢还原,没准就是旷世奇作。那个时候我觉得我获得了某种思想上的解放,进而感受到了文字带来的自由。

所有人被关在家里的那段日子,有一天,我在日记里写到:几天没有吃到青菜了,平常买菜的APP都买不到,门口的菜铺子要凌晨去排队,而且很快就没了。后来有位警察叔叔跟我说,不能乱写。我说这不是乱写,这是个人经历。他说政府保障工作做得那么到位了,你还说买不到菜。我说我说的是我,又不是别人。他说虽然是你,但在有心人看来,就是全部。

太有道理,我无言以对。想起一句戏词:白纸一张,不足斤两;乾坤一转,没齿难忘。

自那之后,我就有点蔫了。这过去的一年,是过去四年来我在Matters写字最少的一年。好像没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了。以前可写的,现在会觉得写出来无聊,何况下笔生涩,实在写不出来。主要是那耻感又回来了。写这些,谁要看?

这次为了投稿,硬着头皮编辑两年前的旧文,经常会觉得,这写的都什么呀?而这同样的文章,刚写成时,我曾兴致勃勃拿给朋友们看。虽然朋友们并未如我期待的那般人人称羡,但我那时觉得,是他们不懂欣赏。

现在想起来,可真够自大的。

然而,对写字的执念却并没有完全湮灭。过去一年,我还是写完了几个日记本。一边羞于给人看,一边又希望有人看到。

总有种空想,要是我的父母也写日记就好了,这些日记该会是我最乐于继承的遗产。我的父亲少年丧母,青年时代做为“解放军”在藏区“剿匪”,中年失掉爱女,到老罹患脑梗,从此在病痛中熬过十几年岁月。从我记事起他便是个心情不好的大人,生病之后更加顺理成章。我一直很想知道他漫长人生的心路历程,但一早没了办法。没生病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冷淡,没有太多交流,生病之后才相处多一些。他很僵硬,对肢体接触本能排斥,对加诸于他的任何微小外力,也本能抵抗。如果你拉他的手往前,他必定往后挣。如果你往后推,他必定是往前撑。我说的不是幅度很大的那种,我说的是他好像很难信任一个人。如果你在离他几十公分的距离抬手,他会躲避。如果你在身后将手轻轻放上他的肩头,他会吓一跳。我的母亲也是,她永远战战兢兢,无法放松。如果我说我要扫地,她会先去给我拿笤帚。如果她要倒水,水壶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而她需要绕一圈才够得着,那她必定选择绕这一圈。我有时候会为此和她争吵,完了对自己也很恼火。不知道他们在年少时,经历过怎样的创伤。我们也无法通过谈话交流,我们习惯于回避,对很多事羞于启齿。

我在清迈的寺庙里近距离观察佛像,见他们低眉顺目,眼神躲闪,像极了很多人。

2021年夏天,我带父母回到他们心心念念的家乡,看到很多那里的人,想到很多从前的事,我把他们写下来,我觉得这一切都很重要。

2023年冬天,我在清迈见到了@映昕 ,一起吃了饭,一起在飛地听了一堂有关于缅甸华人的讲座。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和台湾年轻人面对面交流,也是第一次和不同国籍的华人一起听同一个讲座,同时和一个族群或者一件事建立联系。这是奇妙的经历,没有Matters,这奇妙无从发生。

让我想振作起来,立个Flag:Write, and make miracles happen again!

(我希望参加「MattersZine創刊號」,这篇是「個人創作心路歷程」,我投稿的主题是「生活的雞毛蒜皮原來長這樣」,此文已加两个标签,包括主題标签「#生活的雞毛蒜皮原來長這樣」、报名标签「#MattersZine創刊號徵集」。

我的选集名称为「回到家园」。这篇《为了创造另一种可能》是创作心路,也是「回到家园」的第一篇,第二篇《回到家园》是正文全部。)

我的选集链接如下:https://matters.town/@BloomingBloom/collections/Q29sbGVjdGlvbjoxNTA5

2023年12月16日于清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乡村日记(九)

乡村日记(八)

乡村日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