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故事的循環

Chin
·
·
IPFS
·
閱讀有一種儀式感
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

這篇文章是我讀了聖經有感,但其實和以上的經節並無直接關係。之前寫到起初文明的傳播將文字刻在羊皮紙和牛皮紙上,那是血腥且殘忍的,人類為了知識的傳承而有了牛羊的犧牲,故我草率下結論說文明是血腥的。

現代化的圖書館也是一種奇妙及矛盾的存在,在法國大革命時從貴族手裡奪取的藝術品和書籍,在階級被打破後向市民展現,逛博物館參觀古物、經典畫作和原稿書籍,在圖書館閱讀成為了十九世界後的娛樂——「歷史」的普遍化,平民開始在意歷史竟是一場革命所形成。而革命本來不是打破歷史的嗎?

在更早之前,文字寫在書卷上,讀一本書——其實不能說是一本,而是一卷卷——是一種制式的動作,無法像我們現在或躺或臥,在馬上、廁上或枕上,而是坐立(站立)的一邊捲著書卷,正確來說一卷書也不是完整的經典,一部經典需要數十卷書才能完成。

若換成是牛羊皮紙又會是多少犧牲?

閱讀有一種儀式感, 在標點符號還沒發明之前,書寫要考慮音律,讀者是真正的「讀」,轉動著卷軸,將看到的內容讀出來才知道他寫了什麼,也因此在那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時代,收藏書的空間,不論它是否稱為圖書館,並不是安靜無聲的。讀者在閱讀時是聚精會神的,按照節奏的朗誦,沈浸在書本中。

故事和經典的傳承是透過口述的,早期的宗教經典也不允許眾人閱讀。經過希臘化的文化中都有荷馬故事的影子,但誰又知道哪一版本是真的。我國在2000年後才有了著作版權的概念,古希臘時期當然不懂也沒人會追究,吟唱詩人到處流浪或者在中國的說書人說著故事,那是屬於民間,而不是王公貴族或高級知識份子。

故事的情節會依照各國地方的風土文化而有所不同,加入屬於地域性的特色、人物及情節,有時甚至會在別人那邊偷點句子。有趣的是那些創作者們可能不識字卻創造了千萬的詩詞,回到前面說的,因為書中的文字是有音律的,就這麼流傳下來,吟唱詩人的作品不會被完整保留,那是沒有紀錄的。但其中有個故事可能是荷馬史詩的源頭,比《伊利亞德》更久遠。

他們說著屬於民間的故事,卻又會被邀請至重要的節慶和貴族宴會當中,這好像是故事的循環。文字從少數識字的人傳到社會中,經過吟唱詩人的傳播使其不再代表權勢和地位,也因為他們添加故事的色彩,而他們掌握說故事的技巧,也成為進入上流社會聚會的鑰匙。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Chin 反意識形態/爾思出版共同創辦人 寫作的地方:https://travelwithbook.com/ 來信指教:[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完全救贖》第二季:從精神救贖到文學表達,探索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週期

遲來的跨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