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化研究年會:冷戰與戰後政權治理(自組panel/投稿中)

廖彥豪
·
·
IPFS
·

冷戰與戰後政權治理場次

第一篇 廖彥豪 交大社文所博士生

「發展型國家」的空間計畫: 冷戰現代化、加速經濟發展與台灣戰後空間計畫轉型

第二篇 郭彥伯 交大社文所碩士生

戰爭輸出或色情輸出? 戰後美軍駐台歷史的性/別視差

第三篇 陳珮君 交大社文所博士生

塑造新國民:1950年代國族打造工程與臺大的大一國文

------------------------------------------------------------------------------------------------

「發展型國家」的空間計畫:

冷戰現代化、加速經濟發展與台灣戰後空間計畫轉型

廖彥豪[1]

摘要

相對在1950年代前期,全球冷戰結構奠立初期是以地緣軍政力量為主軸的圍堵與嚇阻戰略,在進入1950年代中後,以美國為首的民主集團,進一步將第三世界的政經發展問題,與全球冷戰及地區性內戰延長聯繫在一起,而美國政府方面希望以「現代化理論」作為與共產主義分庭抗禮的意識形態武器,有效疏導第三世界國家的民族主義能量,做為推動後進地區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動力,以便促成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民主化、經濟加速發展與現代國家打造。

而在1949年底,敗退到台灣的國民黨政權,隨即在1950年代被編入全球冷戰與國共內戰延長的地緣軍政複層結構裡,在東亞圍堵島鏈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此期間,國民黨政權雖曾推動黨組織改造、農村與都市土地改革和相關經建發展計劃,但以「軍事反攻大陸」的衛戍國家思維,作為其政權存續與發展的指導目標,仍高度支配國府當時的國家治理、資源分配與空間計劃[2]。在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前後,美國方面開始改修正對國民黨政權的援助策略與定位,包含希望促成國府從軍事反攻轉向政經反攻,有效稽核與限制軍費預算支出,並加速推動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工業化,打造「自由中國政權」作為民主集團國家現代化與經濟發展的典範。

本文要處理的問題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以美國政府與科學家為首的冷戰現代化戰略和東亞地緣情勢的轉變,如何配合國民黨政權決策者與技術官僚對內外情勢發展的主觀認知與行動策略轉化,促成1950年代末期後,國民黨政權性質與國家發展目標的整體調動,進而推動台灣戰後的加速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其次,在從衛戍到發展型國家的空間計畫轉軌過程裡,國府在1960年代初期推動的加速經濟發展和獎勵投資條例,使台灣從農業發展階段過渡到快速工業化與都市化時期,這個重大轉型階段的經濟發展、空間計劃與工業化土地供給間如何架接配合(是否允許農地轉作與如何規範的問題),發展過程中又面對哪些爭論與限制;最後,本文希望初步探討全球冷戰結構、地緣軍政局勢和以美國為首的「冷戰現代化」戰略,如何影響台灣戰後國民黨政權的國家建構、經濟發展與空間計劃,並以台灣戰後經驗為基礎,作為後續研究冷戰時期其他東亞與拉美國家現代化經驗的參照。

關鍵詞:雙戰結構、冷戰現代化、發展型國家、獎勵投資條例、農地轉作

[1] 信箱:[email protected]。現為交大社文所博士生,台大城鄉所碩士畢業。研究興趣包括:黨國體制與國家發展,經濟發展與空間計畫,規劃理論與規劃史,土地制度與政策,冷戰與東亞研究等。

[2] 關於國民黨政權在1950年代整體呈現的「衛戍國家」性質,及相應從「備戰狀態」的動員體制角度出發,如何影響戰後初期的空間計畫與城鄉發展,請參考另文討論。廖彥豪,2018,<衛戍國家的空間計畫:國民黨政權存續、防空疏散體制與台灣戰後城鄉發展>,2018年10月19-21日。

------------------------------------------------------------------------------------------------

戰爭輸出或色情輸出?

戰後美軍駐台歷史的性/別視差

郭彥伯[1] Raphael Kuo

摘要

從1945年美軍來台協助遣返日人,一直到1979年台美斷交、美軍撤離台灣,美軍在各地的活動深刻地影響了台灣人民的生活與記憶,其中又以相應而生的風俗業、酒吧業最具話題性,歷久不衰,例如1988年人間雜誌一篇報導〈台灣的娼婦經濟〉,以駐越美軍渡假計畫(Rest and Recuperation Program,簡稱R&R)替台灣帶來的大量外匯為例證,說明1960年代「戰爭色情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2007年作家管仁健在網路上刊出〈老蔣為美軍打造的「性」福台灣〉一文,介紹當年著名的「時代雜誌事件」──該雜誌的R&R計畫報導刊出了北投侍女陪浴的照片;日前文化研究學會舉辦的〈美國派、酒吧女、張愛玲:美援時期台灣的日常生活與文學文化〉,講者王梅香便以渡假計畫的制定和背後動機,試圖帶出冷戰結構下的美國權力、國府的觀光政策考量等問題,並感嘆從美軍、日本到陸客,台灣觀光一直以單一國家為主力。

人間雜誌報導後三十年來,相關的文章、刊物或演講已不少,觀點大同小異,卻很少研究利用近年解密的歷史檔案,重整與反思過去的基本認識。本文藉由梳理相關歷史檔案,指出這種「娼婦經濟」的觀點將單一種涉及色情的經濟活動特殊化、孤立起來,便無法看見它如何鑲嵌在更廣泛的經濟活動中:吧女並不是酒吧唯一的從業人員,酒吧也只是觀光產業的一小部分,在台美軍還有觀光以外的更多生活開銷,R&R計畫所帶來的美軍人數也比不上駐軍增額。過去所討論的「戰爭色情」大多只聚焦在「色情」輸出,而未能關照戰爭對經濟更廣泛的影響。人間雜誌描述為「發展與依賴」的1960年代,在美援經濟以外的部分,不應定調為娼婦/色情經濟或聚焦於R&R,而應更全面考慮美國駐軍的區域和人數、受到影響和挹注的產業、產業內的不同從業人員。

在反覆檢證這些「戰爭色情」敘事的過程,本文也試圖提出兩點關於冷戰與戰後政權治理的思考:

一、不同部門與行動者的立場差異:論者常視國民黨與政府各部門為一體,將政策描述為兩蔣所授意,或者發現制度上的不一致(容許美軍嫖妓卻限制台人賣淫),便指責為雙重標準。實則兩蔣或國民黨對美軍的態度並非輿論所指,一味逢迎、配合。經濟和外交的技術官僚如何考慮美軍的接待與觀光政策,不同縣市的政府和議會又各自採取怎樣的立場,這些都需要細緻地分析。

二、重新思考冷戰和東(南)亞:以1960年代的觀光產業與R&R為例,這些政策是如何發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和造成的影響,檔案所揭示的許多決策,都不能以「國民政府迎合美國的冷戰/越戰布局」來簡單解釋。然而,這些政策或背景條件又確實都與冷戰時期美國所提供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國府的東(南)亞政治考量有緊密的關係。唯有面對這些複雜的條件,才可能更精確地描述冷戰或東(南)亞之於台灣的意義。

關鍵詞:戰爭經濟、越戰、觀光事業、特種營業

[1] 信箱:[email protected]。現為交大社文所碩士生

------------------------------------------------------------------------------------------------

塑造新國民:1950年代國族打造工程與臺大的大一國文

陳珮君[1] Pei Jun Chen

摘要

1945年10月國府接收臺灣之初,接收工作千頭萬緒,其中文化重建工作又被視為首要之務。「務期達到使臺胞明白了祖國文化之目的」,成為陳儀抵台後的重點工作。因此,魏建功主導的國語運動及以許壽裳為首的臺灣省立編譯館順勢成為戰後臺灣文化重建工作的主導力量。1947年5月省編譯館裁撤、6月魏建功辭去國語推行委員會主委一職;這批文化重建的要角,包含魏建功、許壽裳在內與其他編譯館舊部,紛紛轉任臺大中文系教授。臺灣大學為日本帝國大學改制而來,是戰後第一所國立大學,此一時期的文化重建工作與臺大的語文教學相映互通。因此,許、魏二人不僅在學院中實踐語文教育,同時更需兼及文學、文化與思想教育。

隨著世界政治局勢的轉變、國共內戰局勢緊張、新文學作品相繼查禁等政治因素的干預,使上述所提及學院內部的國語文教學實踐,實行未久便遭停滯。直至1949年傅斯年接任臺大校長,設置「大一國文」為全校共同科目,「使大一學生因能讀古書,可以接受中國文化」為目標,文化與思想教育轉變為此階段的教學重心。

另一方面,自195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與國府企圖將臺灣宣傳為「自由中國」的象徵,以便引導東南亞華人以臺灣政府為其效忠對象[2];同時協助東南亞華人子弟來台就讀高中、大學,以便學成歸國後能散播「自由與民主」防止共產勢力蔓延。此一階段的「大一國文」便成為這批僑生與本地菁英接受「國學知識」的重點場域。

因此,本研究擬透過聚焦於1950年代臺大的「大一國文」課程設計與教材的著重與轉變,突顯不同時期政治局勢與教育政策的轉移。透過課程設立、教材的分析搭配臺大相關教育方針的施行,離析出學院在國家治理之下,如何配合政策,透過課程與教科書的編排,在政策強力主導下,具體想像與落實大一國文的教學。最後,透過這樣的安排,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理想在地菁英與僑生各自應該具備國學「知識」/「常識」的質與量。同時釐清全球冷戰背景下,國府遷台後,學院內部如何因應國家政策、國際局勢與招生對象的不同,進行對「國學/國文」的想像與改造。

關鍵字:國語文教育、大一國文、僑教政策、國學、自由中國

[1] 現為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2] 見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歐美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一期,頁109。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廖彥豪台大城鄉所碩士,交大社文所博士生,中研院/農委會合作台灣戰後農村研究發展計畫博士獎助生。關注冷戰時期東亞地區的政權治理與空間規劃議題,特別是戰爭動員和經濟發展體制與空間計畫轉型間的連動關係,即將出版一本以台灣戰後農村土改與城鄉發展為主題的研究專書。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1804-研究自述 (交大博班報考資料)

戰後轉型期間的諸眾之貌與人地關係

處理「農地工廠」前應思考的三個提問—「邁向永續農地之路:違章工廠如何解?」論壇會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