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新书被下架,疑因暗讽习近平
中国劳工论坛的原文链接:https://chinaworker.info/zh-hans/2023/12/12/42169/
中国劳工论坛的telegram链接:https://t.me/chinaworkerISA
中国劳工论坛的Twitter链接:https://twitter.com/OctRevolution17
如果有兴趣订阅《社会主义者》杂志,可发电邮至: [email protected]
土云 中国劳工论坛
九月的新书《崇祯:勤政的亡国君》一经出版就在中国网络上爆红。网民纷纷转发该书的封面和简介,来暗讽习近平和崇祯一样,会将中国领向崩溃。根据这本书的简介,明朝的崇祯皇帝并没有沉迷酒色,或者穷奢极欲,但在他的错误政策下,明朝一步步走向灭亡。在书的封面写着:“昏招连连步步错,越‘勤政’越亡国”。十月,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下架通知函”,声称这本书因“印刷问题”要全部下架召回。
对号入座
这是中共的惯用套路,它往往不会直接指出某本书是“禁书”。如果它将某本书标记为“禁书”,反而会调动群众的好奇心。所以中共一般会以各种无关理由来下架、查封或销毁他们认为“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书籍,即使书中并没有直接攻击中共或习近平。此前一个月,去年被中共以“非法经营”借口封杀的《每日的工人阶级史》,出版人在今年10月被宣判入狱18个月并罚款6万元。无论“崇祯”新书的作者是否有讽刺习近平意图,群众都会将习近平和“亡国君”崇祯联系到一起。有网民嘲讽道:“有人(习近平)开始对号入座了”。
崇祯“勤政”表象背后的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是:第一是擅杀大臣、阻塞言路。崇祯曾鼓励大臣大胆发言,但每当大臣真的针砭朝政,崇祯又怀疑大臣谏言的动机。如果某大臣攻击或赞扬另一名大臣,崇祯就怀疑这是党争或结党。如果某大臣批评崇祯的政策,崇祯就怀疑这是该大臣为了留下美名而沽名钓誉。张岱评论崇祯“用人太骤、杀人太骤”。如果臣子的发言合乎崇祯心意,就会提拔,如果臣子的发言不合崇祯心意,就会被贬谪。因此大臣们只好随声附和,不敢有自己的意见。第二是政策朝令夕改,从崇祯六年到崇祯十五年,朝廷的税收政策一直反复无常、朝令夕改,有时追缴欠税,有时又免除旧税。缺乏持续性的政策不仅对国家上下无益,还恶化了人们对朝廷的信任。这种政策上的反复无常和崇祯在用人上的反复无常也有关联。
于是有群众将习近平上任以来的党内斗争和各种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与崇祯皇帝作对比。习近平自上任以来就放弃了邓小平时代以来相对“温和”的党内斗争传统,将所有权力集中于自己一个人。在用人上,今年被撤去职务的秦刚最初也是被习近平大力提拔,美国的朱志群教授评价秦刚是“习的爱将,他的迅速提拔和突然消失,背后的关键人物都是习”。群众不禁将习近平的这个案例和崇祯作比较。而今年李克强的突然去世也引发了群众对习的怀疑。习近平的国内外政策也常常朝令夕改。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面临多省缺电,习近平放弃“环保”,重新鼓励火电;习近平公开批评李克强主张的“地摊经济”;还有习近平在看到西方制裁的压力之后又一改“战狼”宣传,口径逐渐“温和”。这些反复无常的政策和中共党政联系到一起,使群众感到不满。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看到直接套用历史故事来分析今天局势的局限性,但从中国民众“借古讽今”来表达对现政权不满,让我们观察到他们的情绪和意识发展。过去也有历史爱好者和历史学家们分析崇祯为什么看起来如此“勤政”但最后还是作了亡国君,但并未遭到封杀或者管控,这是因为习近平的党内斗争和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都使群众感同身受。从拖延养老金和公务员工资,到烂尾楼事件,再到高居不下的青年失业率,群众不禁产生一种“末日”感,仿佛中国就要像明朝末期一样濒临崩溃,“皇帝”习近平的所作所为也被群众联系起来。
反习情绪高涨
我们解释说,李克强在中国政权内部代表的是经济自由主义派的残余,他们支持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复辟),反对习近平加强国家对资本主义的控制。群众对李克强的悼念,并不是因为群众真正地或有意识地盼望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而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习近平政权越发不满,并怀缅九十年代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市场的时光。这反映出尽管反习情绪越发高涨,但广大群众还未认清当前独裁制度才是社会问题根源,以皇帝借喻习近平也一定程度看到群众还在寄望一位明君能带来出路。(更多详情请见我们的文章《李克强之死显示反习情绪加深》)
社会主义者认为,随着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群众只会越来越不满,但要推翻中共的独裁资本主义政权,还需要一个正确地理解组织起来的必要性、革命性的政治纲领和工人阶级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