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3

tiens
·
(修改过)
·
IPFS
·

第四章 與少女(索非亞)談話的少年。

我在思索如何表達這段複雜卻又能一眼帶過的段落,一開始少年告訴少女「你最深重的罪是你白白地毀了自己,出賣了自己的靈魂。」講了講居然叫人家投河自盡,說這樣會好上許多明智許多。但少女卻反問他「他們怎麼辦呢?」她對少年的提問沒有一絲驚訝,彷彿她早已想過了,只是放不下家人,年幼的弟妹和患病的繼母。

少年疑惑,究竟是什麼支撐她走到現在的,這樣的疑惑,是不是也表示,少年是那個撐不過來的人呢?他心裡想「擺在少女面前有三條路,投河,進瘋人院,或者腐化墮落。」然而作者卻說:「他最痛恨的是最後一個想法,也就是說,腐化墮落是最有可能的。」

這樣的情感使我複雜,只是那卻是良知與墮落的一線之間。他無法理解支撐少女的究竟是為何物?他厭惡,但他卻是選擇第三條路的人。起初會覺得少年那樣的內心是否太過不堪一擊,也因為這樣很難全然體會,不過我們本就無法完完全全體會一個人不是嗎?只是那天夜晚寫日記的我,將自己丟掉,代入17歲甚至14、15的我,那個年紀的我,有的是自以為的成熟和能一眼望穿的孩子氣,我明白,自己不該以現在的視角來看他,那樣對他不公平。性別和年齡,會是讀文學的盲點嗎?總之,我是明白了在某些時候應該試著用不同的視線去閱讀不同的人。

試想,在那個年紀遇到相同問題的自己,會怎麼做呢?也許我是索非亞,但內心是無數遍的拉斯柯爾尼科夫,而我成為我,則是不斷的碰撞和對話。

「道德自決」

大學曾學過,這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我們,選擇一個道德的屬性的決定,其強調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道德價值的「選擇權」。例如前面有稍微提到的孟子就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其差別在於「心」,透過思考來做出符合自己道德價值的決定。孔子就講的直接些了「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荀子也強調惡是可以避免的,人是有選擇權不去向惡的。

若是在這些中國哲學家看來,也許少年的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身而為人,我們是能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這便是難能可貴的。即便「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我們仍舊能選擇不讓自己的心陷溺。不過我們都知道故事的走向少年成為了那所謂「小人」。

但又如何?我反而覺得作者筆下的少年在這些語錄中多了許多人味。

人是矛盾的。少年的矛盾更是在故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不管是善惡、道德還是信仰上,各式各樣的矛盾。我在想,若是這整部小說根本不討論這些東西僅只是描寫一個人物的內心呢?也許本來就是這樣。「不能以為這裡有橘子,而是要以為這裡沒有橘子。」是不是就是這樣一個心境呢?若是這樣,不代表我至今的認知的都是錯誤的嗎?

只是此刻我羨慕少年的激昂,羨慕他既壓抑又能釋放一切的年少。他是沒有戰勝自己對環境帶來的鬱悶的內心,但直至故事的尾聲,他始終逃不過內心的責罰,那是他心中的善所帶給他的痛和孤獨。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什麼」。

寫到這裡,突然發覺作者的溫柔。很多時候,有許多孤獨都是我們自己要去吸收消化的,無一例外。然而,作者給了少年一個,即便不理解,也始終陪伴的存在,這就好像一位心疼憐憫年少輕狂的長者(智者)給的溫暖。

書中也不時討論到了信仰,只是我還不想太過輕率的討論。我想信仰是你想的也是我想的那種信仰,也是你沒想過我也沒想過的那種信仰。

以前讀書的時候總是想從書裡面獲得什麼安慰,找到逃離生活中鬱悶不解的出口。現在讀書,感覺像在閱讀中發現一些最原始的單詞,從中去思考最本質的問題,找到另一種出口。

不過,感覺好些了,原來這就是“泥沼中的靈感”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iens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假去真來真勝假,無原有是有非無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田秘密|意識指涉對外和對內都是真實的存在

|田秘密|那些為了有所依有所靠的

|田心事|一氧化碳般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