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是海吗|谈谈留学如何影响我的人生

斯汀的事务所
·
(修改过)
·
IPFS
人的生命有无限可能,你可以在国外生活中得到确认。这种确认非常重要,会持续滋养你的生命,你会知道你拥有了一层盔甲,这层盔甲会保护你不被周围人同化,因为我见过,并且亲身参与过

今天早上起来伴随窗外6月的雨,听了《不合时宜》最新一期《时代不同了,今天的年轻人还应该去留学吗》。非常推荐大家去听一下这期播客。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孟常讲的一段关于留学的意义。

“人的生命有无限可能,你可以在国外生活中得到确认。这种确认非常重要,会持续滋养你的生命,你会知道你拥有了一层盔甲,这层盔甲会保护你不被周围人同化,因为我见过,并且亲身参与过。”

与《不合时宜》的主播qing一样,我的留学生活始于大三时候的台湾交换。虽然台湾之后,我也曾去过其他不同国家留学,工作和生活。但是台湾的那半年无遗是我迄今为止的人生最大的转折。也就是那半年我的整个人生观和世界观受到巨大冲击,蓦然发觉,人生原来有许多不同选择。就好像忽然从一个封闭的房间发现了一扇窗,向外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台湾就是那个窗户。

台湾虽然与大陆同根同源,拥有同样的文化,语言,传统,但是真正身处在内,由于社会制度和氛围截然不同,其实又仿佛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其实出国之前,自青春期以来,包括上大学之后,我常常感觉融入不了周围的圈子,发觉很难交到真正内心认可有共鸣的朋友。面对那条人生默认的考试念书实习找工作之路,我内心既有疑惑又感到抗拒,却无计可施。

台湾的经历,就好像给了一个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我自己一个契机,从此在向外探索世界,寻找真正的自我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2019年年初,在日本工作了几年后因私人原因打算回上海工作。那段时间刚好是国内经济发展很快,尤其互联网企业崛起,竞争激烈,很多留学生其实对回国工作是既向往,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的。

那时候我在日本互联网公司做entry level的工作,日本普遍职业生涯的进度比国内缓慢,加上我真正开始工作比较晚,其实论实际经验,我与国内刚毕业一两年的人差不多,虽然我年龄比他们大了三四岁。最大的担心莫过于错过国内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机下的学习和磨练机会。正如现在很多人在问的,海归已经不值钱了,回国工资根本抵不上留学费用,为什么还要出国留学?

当时和上海的一个HR通的一次电话刚好证明了我的担心,她offer的工资是我当时在日本的一半,理由也正是我当时所预想的一样,我缺乏在国内工作的经验,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她说很多北美Top学校毕业的留学生,刚回国薪资都很低,大家都是这么开始的。(后面幸好证明她是错的,职场上需让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匹配报酬,是我后来又学到的一课)。

当时回国前,我跑到日本的乡下的一个滑雪小山村里打工度假,当作给自己的最后一个假期。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日本同事,他是一个日料主厨,刚从城市搬到我们所在的乡村里。

当时在乡下,绝大部分人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少,而他曾经在城市的米其林餐厅工作,算是视野比较开阔的,我们当时成为关系不错的朋友。我把自己回中国工作的担忧告诉了他。

我告诉他现在中国发展速度很快,竞争很激烈,人才满地都是,我比我的同龄人落后了整整两三年的工作经验。我很焦虑回国找工作的事情。

而他对我说的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

他对我说,你这一生,要工作40年呢。两三年算什么?对于整整四十年的工作生涯,两三年是很小的一部分。

他说,你不要去想短期的现在,想想未来二十年。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整天在厨房灰头土脸,看着周围的朋友,打扮帅气的去派对,去谈恋爱,我很羡慕。现在二十年过去,偶尔和他们见面,他们已经没有那么帅气了,我也就清晰的看出我和他们的不同。很多事情,当下看不出分别,但是二十年后,差距就会显现出来。你这几年的经历,也许现在无法把你跟其他人区分开,但是20年后,就会的。

这番谈话在当时对我意义很重大。在那之后,20年,这个衡量标准都会常常被我想起。

当一件事情,就算当下看不出任何利益,却能帮助20年后的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就会去做。而一件事情如果只有短期利益,对20年后的自己无益,甚至有害,则不能去做。

正如硅谷著名的创业者Naval说的,Play long-term games with long-term people.时间久了,一切都会以复利的方式回报给你,而复利的长期力量,就好比世界第九大奇迹。

其实不止是中国学生需要去国外留学,就算是发达国家的学生,能够到一个新的国家去开阔眼界,离开熟悉的价值观去认识其他完全不同的可能性,也是有很大的意义。

我见到很多在海外生活的西方人,即使他们本身就来自一个相对多元包容的文化,但是能够亲身在国外生活后,会变得更加谦虚,更能拥抱多样性。

留学到底学什么?

学习一门专业知识拿到学位,还只是其中一部分,掌握外语才是掌握打开信息的钥匙

第一次出国接受全英文上课的时候,经历一段从一片茫然,到逐渐听懂一点,再到慢慢习惯英文环 境,再到现在,学会用英文搜索资料,看英文视频学习,整个从0到慢慢可以比较熟练的使用英语,大概花了五六年。整个过程很艰辛,但是结果很值得。后来在日本也学会了日文。学会英文和日文,是我学到的最令我受益的技能。

掌握外语其实给我一种额外的power,比某个具体的技能和知识都要实用,因为学会的是去学习的能力,是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而如今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会学习,比某个具体的技能更重要。

如今信息真假参杂,没什么渠道是绝对可信的,特别是很多媒体转述外网的时候,断章取义不要太严重了。这时候自己用谷歌用英文查一下,其实就知道真实的原委。当然有时候西方媒体也有自己的立场和既定思维,并非总是都是客观。

我有时候可以再用日文搜索一下第三方媒体,或者用中文搜索下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中文报道,就会看到一个多元的观点,而不会因为一直只看某一方观点而形成单一的观点。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不同语言的信息量的差别。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网页大概只有2.1%的内容是中文。而英文占到51%。

其实我自己也有感受到,中文互联网世界的最大痛点就是优质内容缺乏。有时候身体不舒服想查询一些关于医学类的知识,基本上很难找到靠谱的,用英文找就内容多很多。

这是留学生涯里,由于外语带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培养你在一门新的语言学习,生活,搜寻信息的能力。

当然我在国外也见到很多人,即使出国,仍然跟中国人抱团,每天仍然看微信公众号。与说同样语言的人一起玩,看自己熟悉的媒体当然很容易,但是由于无法踏出舒适圈,其实是失去了留学的真正意义的。那天我在微信群看到有人转一个公众号文章,是一个北美留学的大V公众号,估计受众是以北美留学生为主,上面详细用图文和夸张的语气写了美国的BLM运动示威如何跟文革如出一辙。其实既然都去北美留学了,何必再看这些公众号呢。

移动互联网发展下让很多既没能力又责任心的自媒体掌握了话语权,逻辑不通又充满煽动性的文章流传到到处都是。懂得外语就可以直接看一手资料,而不是这些被翻译成中文,再加上变味的过滤加工的文章。

很多我遇到的外国人,如果在海外生活过或者懂得中文,其实就会少很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更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正如中文媒体对国外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报导一样,西方媒体对中国也未必总是公平公道。

别说西方媒体,我之前住在台湾的时候,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导很多也是错误的,所以让台湾人对大陆人有了很多偏见和刻板印象。当你出国后,就可以实地的验证之前所看,所想。也许纠正以前的刻板观念,吸收入一套新的价值观并不容易。但是时间久了,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永远保持开放的思维,换位思考,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这个习惯也许不会很快帮我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我知道,这份习惯会如何长久的正面的影响我的人生。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