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r Social:最被低估的 SocialFi 社群平台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波社群平台的逃難潮,希望能離開演算法制約或是探索全新的商業模式。
但有越來越多人發現,在各個中心化平台之間「逃難」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去中心化的社群平台應運而生。其中,由推特主導的 Bluesky 名號最響亮。只是 Bluesky 的開發進度緩慢,至今還沒有可用的產品。如果要論完整度,我認為以中文內容為主的 Liker Social 是你我最容易上手的好選擇。
這篇文章討論 Liker Social 的起源、什麼是去中心化社群平台,以及它面臨的治理難題。
Liker Social
2020 年 1 月,年僅 16 歲的 LikeCoin 用戶 Wancat(林宏信)在 Matters 上號召網友一起成立 Liker Social 這個去中心化的社群平台。就像是人們會將 Matters 文章分享到臉書一樣,未來人們也可以將文章分享到 Liker Social。
但 Liker Social 並不是「重新發明輪胎」,而是基於去中心化社群網路 Mastodon 之上,建立一個獨立伺服器。Liker Social 的創建者 Wancat 指出:
Mastodon 是一個類似推特、臉書一樣的社群平台,可以貼文、留言、分享、加好友,但其特別之處在於 Mastodon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群平台。 ... 我已經想脫離臉書很久了。因此想要發起一個社區自發的計畫:建立 Matters 的 Mastodon 伺服器,目標能建立 Mastodon 的中文社區。
之所以選擇以 Matters 為號召,一方面是喜歡 Matters 這個社區;另一方面是覺得 Matters 還缺乏更多的社交功能。有時候沒有想創作,而只是想跟 Matters 上的朋友交流,Mastodon 就是一個更適合的場景。
當時 Wancat 向 Matters 用戶募集 LIKE 當成 Liker Social 的營運資金,並承諾定期公布支出金額。只可惜 Liker Social 在成立一年後,因為使用率不高,再加上 Wancat 課業日漸繁重,最終轉由匿名用戶 Liker Social 接手營運。
如果說 Matters 是 Web3 的部落格,適合分享長篇文章。那麼 Liker Social 就是 Web3 的社群平台,適合分享日常生活。兩項應用都整合了 LikeCoin 的讚賞鍵,讓作者能從讀者的拍手中獲得 LIKE 幣獎賞。
下圖就是目前 Liker Social 的樣子(Web、iOS)。
熟悉推特的用戶,肯定對 Liker Social 的介面不陌生。
在 Liker Social 每則貼文都有 500 字的長度限制,要求用戶長話短說。而貼文下方的留言、分享和按讚功能都一樣,只是 Liker Social 額外增加了 LikeCoin 讚賞鍵。但光是這個小小的改動,就足以凸顯 Mastodon 的特別之處。
Mastodon
Mastodon 是去中心化的社交網路。
它的功能雖然類似推特,但運作方式和 email 相仿。以 email 信箱舉例,用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在 Gmail、Hotmail 或 ProtonMail 註冊帳號。就算每個人都使用不同的信箱,彼此的 email 仍然可以互通。
Mastodon 將同樣模式,套用到社群平台上。換句話說,即便我在 Mastodon 的帳號是 [email protected],仍然可以看得到另一個帳號 [email protected] 的貼文並與它互動。
內容可以跨平台互通,只能算是 Mastodon 的特色之一。它的最大亮點,是讓每個伺服器都可以自訂內容規則,甚至像 Liker Social 還額外新增讚賞鍵這個特殊功能。
這就像是不同的 email 收信軟體,都有自己一套信件分類規則,還可以替每封信件加上不同標記。舉例來說,有的人最初雖然是在 Yahoo 創建信箱帳號,但最後卻習慣使用 Gmail 來管理信件。
進階玩家可能還嘗試過 Spark、Polymail 這些比較小眾的收信軟體的特殊功能,例如信件追蹤、即時通訊或應用整合。
同樣道理,Liker Social 就像是社群網路的「收信軟體」。使用同一套「收信軟體」的用戶們,可以解鎖一些特殊功能,例如 LikeCoin 讚賞鍵、顯示讚賞公民圖示,但也不會錯過其他不同「收信軟體」的用戶動態。
這就有別於臉書這樣的中心化社群平台,強迫使用者遵循同一套內容規則、使用共同的操作介面,而且用戶也很難將內容帶著走。
Mastodon 等於是將內容的治理權下放給每個伺服器自主管理。使用者可以根據各個 Mastodon 伺服器的內容規則、功能喜好,自行「跳槽」到不同的伺服器。
例如在 Liker.Social 不能發表的內容,或許發在 g0v.Social 就不是問題。但反過來說,在 g0v.Social 發表的內容就不能獲得 LIKE 幣的讚賞。每個伺服器都有自己的規則,既獨立營運又彼此互通,這就是 Mastodon 的去中心化之處。
用戶切換到不同的 Mastodon 伺服器,也不需要像是社群平台常見的「告別文」一樣,得先發文通知朋友自己已經搬家了。畢竟除了拍手按鈕消失,朋友們恐怕也看不出有任何異狀。
此外,每個伺服器還可以制定自己的「外交」策略,決定是否與另一個伺服器互通,或者能否被搜尋引擎找到。以 g0v.Social 為例,他們就會替伺服器內的用戶過濾掉一些成人及詐騙內容。相對之下,Liker.Social 就沒有這些限制,所有內容都會如實呈現。
像這種讓各個伺服器「各自為政」的作法,就是在中心化社群平台很難做到的事。
但事情總有兩面。Liker Social 沒有廣告,社群公約裡也只有一條「請自由發言」的規範。這必然會衍生出 Liker Social 營運資金從哪來,以及內容「誰說了算」的治理難題。
去中心化的難題
根據 Liker Social 的敘述:
Liker Social 是建立在 LikeCoin 之上的生態,同時我們也繼承另一去中心化服務 Matters.news 的社區自治公約以及陪審團制度來達成去中心化治理。
Liker Social 現階段並無收益來源,我們厭惡萬維網如今的封閉和不平等的注意力交易。所以我們毋寧死,也不會從事任何販賣注意力的生意。若你想要支持我們,可以訂閱我們的 讚賞公民 幫助我們繼續運行下去。
治理規範與資金來源,是每個去中心化社群平台都必須面對的新問題。否則,最終難免變成另一個「臉書」。
「好消息」是目前 Liker Social 的使用者還很少。以分享的內容來看,用戶普遍是從 LikeCoin、Matters 慕名而來。彼此的價值觀都非常相似,所以陪審團制度更像是先備而不用。
此外,營運資金短期內也還不成問題。以 Wancat 在 2020 年底公開的最後一筆支出帳目為例,當時三個月的伺服器花費是 58 美元。反而伺服器的日常維運、開發新功能的人力,可能才是主要的成本開支。
短期內最棘手的,反而是用戶在 Liker Social 內互相「洗讚」的問題。
之前 LikeCoin 驗證者 Catding 曾在區塊勢 podcast 分享他的「拍手機器人」實驗成果,證明只要替所有人的文章拍手,他人也會基於禮貌回拍。而這些小額的拍手費用,則是由 LikeCoin 的生態基金買單。這就讓洗讚機器人有利可圖。
後來 Liker Social 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刻意降低在社群平台上的拍手獎勵。有趣的是,即便是這樣的改動也幾乎沒有在 Liker Social 上引發爭議。由此可見,Liker Social 上的使用者都還是「同溫層」居多。
這就有別於多數的 SocialFi 社群平台,用戶普遍是為了賺錢而來、賺完就跑。Liker Social 上的用戶更像是為了社交而來,獲得 LIKE 讚賞只是順便。前者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曝光,但後者才是人們認識朋友、分享生活的地方。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說不定你也會對區塊勢的過往內容感興趣。此外,也請大家推薦區塊勢給身邊的親朋好友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