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記錄:宜蘭高中課程紀錄1.01

哲學開箱文
·
·
IPFS
·

我在高中教哲學快十年,臺北、臺中、臺南都跑過,再加上這次的宜蘭高中,算是湊齊東西南北四大方位了。

好幾次遇到有人問,這些學生有無地域性差異?我個人覺得,性別、年級與家庭背景所帶來的差異,都遠勝於地域。硬要說的話,我碰過跟地域相關的差異,只有一個:非臺北學校的學生,對「臺北學校如何如何」通常挺有興趣;但臺北學生,對非臺北學校通常沒多大興趣。(但我很久沒在臺北教,不知是否仍是如此)

這次我在宜蘭教高三,學生總共二十人。據我經驗,或許由於對未來的想像比較具體,高三學生比較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往往使得班上的學習態度兩極化:一群人會更積極聽講與回應,一群人會更想做自己的事。

還好,第一次上課讓我感到,第一種人還不少,而第二種人不太多。前排同學很認真思考我丟出的問題,會跟我說「一個便當吃不夠」真正反映的是物價問題,「那你有吃兩個嗎」沒回應到這一點,像是有錢人會說的話。當然,有不少學生屬於「前面志願沒選到只好來這裡」,但他們還算有在聽。

第二堂課,我出了一個邏輯題目:

甲論證:「其他人都很蠢,我不是其他人,所以我不蠢。」這看來有道理嗎?有些人會說,不是絕對,但有時可能也沒錯。

那麼,考慮乙論證:「其他人都會死,我不是其他人,所以我不會死。」

請問,A.為什麼在類似的推論過程裡,甲看起來好像還可以,乙看起來卻完全沒道理?

B.要怎麼清楚表示出,乙的推論過程哪裡有誤?或者說,除了指出「我不會死」是錯的,還能怎麼突顯它錯在何處?

這題的用意,並不在於測試學生程度或創意。而是想要透過一種比較,來讓學生們初步了解,哲學大概怎麼看待問題,又會要求什麼樣的答案。畢竟這只是第一堂課,在有些人「想學思考思辨」的情況下,除了強調表達與練習的重要性,我認為還應先把哲學的特殊思維給呈現出來。

從A出發,無論學生怎麼回答,我想引出的觀念是:一般人可能會滿足於偶然的、運氣好的真,但哲學會追求必然的真。要追求必然的真,就要在推論過程中盡量減少瑕疵,而不能「就這樣吧反正答案也沒錯」。所以我們就得解釋,「其他人都...,我不是其他人,所以我不...」的出錯點在哪裡。或者也可以說,從哲學的角度看,甲、乙兩個說法都是不太能接受的,因為它們的出錯點基本相同。(儘管甲有時會偶然地為真)

至於B,就比較難一點了。在小小提示後,本班學生一共採取兩種思路:一是強調「我」和「其他人」都屬於生物,而生物就是會死亡;二是採取換位法,宣稱如果發言者換了,這個「不會死的我」也會跟著換。這兩個思路都沒錯,只是還不夠。

首先,哲學不只希望描述「我」和「其他人」的邏輯關係(同屬會死的生物族群),還會想探討「不是」究竟否定了什麼,因為這才是對出錯點的一種分析。譬如,「我不是其他人」的真正意義,是1.我不是人、2.我不等於其他人、3.我不具備其他人的某種特徵或狀態?不同解讀,就會決定那些說法是否成立,然後我們再來看這些解讀究竟有無道理。

其次,用換位法來引出荒謬情況,用以反襯該論證不成立。這樣很好,但可以更好,因為再繼續下去,可以推導出矛盾句。假設A持此說,會得出A不會死、B會死;而B持此說,會得出B不會死、A會死。兩相結合,就會得出A、B都既會死又不會死的結論。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儘管導出矛盾本身並不算是分析出錯點,但能突顯錯誤被放大甚至蔓延的狀態,我覺得也很好,也是哲學在思考問題上的一種策略,而且對一般人友善很多。只是在實作上,要小心別變成滑坡狀態。

在大部分情況下,要精準抓到出錯點並不容易;更別說你抓到後,還得清楚明白地說給大家看懂聽懂,這往往更難。然而,就是因為不容易,所以你能做到的話,就會格外有價值,哲學的魅力有時也就是在這裡。

雖然現在寫得完整很多,但課堂上我原本沒預留太多時間,講解不夠完全,而且下課鐘一響其他學生就馬上衝進來,有打斷收尾的感覺。相當可惜,下次要注意。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哲學開箱文「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當經濟被追趕,就有人被時代拋棄

一生應讀一萬本書?

當體制與理想背離,人們就會選擇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