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荷戰役400年 – 對同一件歷史事件的「各自表述」(上)

澳門學16號
·
·
IPFS
·
四百年後,讓我們重溫一下當年不同人士對這一件歷史事件的不同論述,窺探這場影響澳門歷史深遠的戰役,看看「歷史」可以如何被不同人以不同著眼點來論述…
作者:Caspar

也許各位讀者已從坊間的訊息或報導得知,今年是「葡荷戰役」四百週年,而這場戰役正是當年葡萄牙王國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為爭奪澳門而展開的戰鬥。時至今天,我們所居住的小城內還保留不少與此場發生於1622624日的戰役有關的地名,例如「得勝馬路」、「荷蘭園」、「城市日大馬路」等。

四百年後,讓我們重溫一下當年不同人士對這一件歷史事件的不同論述,窺探這場影響澳門歷史深遠的戰役,看看「歷史」可以如何被不同人以不同著眼點來論述。

前言

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來到了珠江口,並與當時明朝的海道副使汪泊達成「秘密協議」,准許他們在珠江口一帶進行貿易。1557年,葡人登陸澳門半島,從此就長據於此,在這彈丸之地上建造房屋,修築教堂,並進行管治。作為葡人在遠東貿易和傳教的重要據點,澳門很快就被確立為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教中心,並從一個「鎮」(povoação)升格成為葡萄牙王國的一個城市(cidade)。

為何澳門有如此重要地位呢?簡單來說是因為澳門正是當年葡萄牙人斡旋於中國、日本和歐洲三角貿易中的基地。歐洲火器、日本白銀、中國絲綢、還有金器、棉花、木材、瓷器、香料、寶石等等都由澳門轉運到各自的目的地,居澳葡人因此大量獲利。

此外,1580至1640年伊比利亞聯盟時期,澳門更是傳統葡人東來的航線與西班牙人通過美洲與菲律賓西來的航線的交匯點,其貿易、地緣政治與宗教上的地位都舉足輕重,可謂一個真正的國際中心。

Image1: 澳門古地圖,由測繪家António de Maria Carneiro於1636年出版(Image: MUST Library)

正因為如此,十七世紀歐洲各國都覬覦著澳門這一塊土地,希望終有一天能夠與葡人分一杯羹、甚至鵲巢鳩佔。當時的新興航海國家荷蘭亦不例外,先後在1601、1603和1607年騷擾澳門,但均被葡人趕走。而1622年的葡荷戰役,則可被視為荷蘭人與葡人的第一次 – 亦是最後一次 – 正面交鋒。

早於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即今天印尼)的總督庫恩(Jan Pietersz Coen)已積極制訂攻打澳門並試圖打開中國貿易之門的對策。他的策略為:先取代葡人在澳門的管治權,再取代他們在遠東貿易的地位。如果此路不通,則改為進攻澎湖,並在那裡建立一個據點,好讓荷蘭人能夠更靠近中國沿海。

1622年,庫恩委任雷約生(Cornelis Reijersen)為指揮官,率領艦隊於同年4月10日離開巴達維亞,開往澳門海域,從此掀起了葡荷戰役的序幕。

Image2:由畫家Jacques Waben繪畫的庫恩總督像(Image: Wikimedia Commons)

這篇文章將為各位讀者呈現三份有關這場戰役的描述,它們分別為:1)由西班牙耶穌會士駱日祿(Jerónimo Rodrigues)以西班牙文寫的《關於中國澳門擊敗荷蘭人的報告》。此份文件尤其重要,因為它是唯一被發現、以西班牙文寫成、對此衝突的描述,由英國海洋與殖民歷史學家博克瑟(Charles R. Boxer)於1938年公諸於世;2)由葡萄牙道明會會士 – 亦是這場戰役的葡萄牙方見證人 – 羅薩里奧(António do Rosário)以葡萄牙文書寫的《關於荷蘭人襲擊澳門的報告》;3)由瑞士僱傭兵、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工作的利邦中尉(Elie Ripon)所寫的日誌。他的日誌可謂代表著荷蘭方的見證,並記載了這場戰役中直接參與者的親身體驗。

1622年6月22日:荷蘭人從澳門海域上出現了!

由一開始,三段論述已經就荷蘭兵力出現不同的描寫:利邦說到有12艘船從巴達維亞出發到澳門;駱日祿說有13艘,其中3艘為擁有三支桅桿的大船,此外還有另外2艘原本要駛去日本的大船加入攻打澳門的行列;羅薩里奧則說有17艘,包括9艘大軍艦和4艘提早到達的大艦。無論如何,他們都說荷蘭大軍於6月22日已經於澳門對出海域錨定,並隨即對澳門進行勘探,確定在何處登陸。

駱日祿寫道荷蘭的指揮官雷約生親自來到澳門沿岸調查,但被葡人擊退。利邦則只寫道他們留在船上,好好準備之後的進攻。

羅薩里奧則以更戲劇化的文筆描寫這場戰役的前哨,而此段亦不難看得出的他作為信奉天主教的葡人(相對於信奉新教的荷蘭人)所表現的宗教狂熱與排他情緒:

[...] 當月22日,他們派出了八隻小船對哨位進行偵察,荷蘭人在各處都與我們的人交火, 尤其是在劏狗環,在這裡,一陣猛烈交火之後, 他們退回到他們的船上 
[...] 當月23日,聖約翰日的前一天,敵人派出兩艘大船,其中一艘船裝着兩排重二十五至三十阿拉斯特爾的大炮,並開始炮轟伽思蘭炮臺,炮轟從下午兩點一直持續到晚上六點 [...] 密集而連續的炮轟炸燬了一些房屋,然而多謝上帝保佑,並沒有傷及街上驚慌的人群;恰恰相反,我們的人準確地摧毀了他們的船,使其不能再航行,並給敵人造成很大傷亡 [...] 如果說,如此巨大的炮聲是為了慶祝節日前夜的話,那麼,砍下敵人的人頭就是慶祝節日,這些敵人正是用 自己的頭償還給那些決心用崇拜者的頭顱慶祝聖約翰日的人。

1622年6月24日:荷蘭人正式登陸並攻擊澳門

三篇文獻都顯示荷蘭人最後在劏狗環(Cacilhas,即今天水塘西北角)一帶,於6月24日聖約翰日的早上登陸。荷蘭人兵力為800名火槍手,而根據駱日祿記載,守方只有60名葡萄牙人和90名土生。最後荷蘭人成功登陸,但根據利邦回憶,他們的登陸過程一點都不順利,作為前鋒的雷約生在登陸戰中受傷,很快就被送回艦上。羅薩里奧認為荷蘭人能夠登陸只是他們比較好運。

而駱日祿記載則比較中肯:「荷蘭人看見我們的人一邊還擊一邊撤退,就派出兩個連的二百名士兵在海灘上卸下大炮,以此攻打城市。秩序井然訓練有素的火槍手們邊走邊射擊,沿着東望洋山向前推進,佔據了上鋒。」

Image3:荷蘭人的進攻路線(Image: Bulletin of the General Agency of the Colonies, 1926)

如是者,荷蘭人就一直沿著大炮台與東望洋山之間的谷地向澳門城進發,而其中一部分士兵則嘗試攻上東望洋砲台,試圖奪取制高點。接下來的事件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都市傳說。根據羅薩里奧的報告:

炮臺山向他們發射了三發炮彈,第三發炸死了他們二、三人,其他人被嚇得驚慌失措。是聖母讓我們把敵人的氣焰打了下去,他們漸漸失去了當初如此輕易得到的一切。

有印象筆者在指哪一個都市傳說嗎?沒有的話不緊要,讓我們再看看駱日祿的記載:

上帝就是這樣讓我們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當靠近城市的敵人接近聖保祿山小教堂附近的時候,一門大炮開始射擊,接着其它小炮也開火了,敵人陣營中的一些人被打死。

還是沒有嗎?那我們來看看後人編著的《澳門編年史》中是如何描寫的這一幕:

戰鬥中也得到了布魯諾(Bruno)、 羅雅谷(Jacques Rho)、湯若望等耶稣會士的大力幫助,尤其是羅雅谷神父從正在修建的三巴工事(即大砲台)中發炮擊中荷方火藥桶。

這正是我們從小到大有所耳聞的都市傳說:就是羅雅谷神父這神來一炮,擊中荷蘭人的火藥桶,成為葡荷戰役的轉捩點。但真相是不是這樣呢?既然作為代表戰勝方的羅薩里奧與駱日祿都沒有如此誇張的記載,那作為荷蘭方見證的利邦是如何描寫此場景呢?

Image4:利邦跟隨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服務的荷蘭文版日記

由於荷蘭人在奪取劏狗環之後並沒有及時補給物資,隊長魯芬(Hans Rufijn)就下令繼續進攻,以致他們筋疲力盡,且一路上的進擊亦使他們缺乏足夠的彈藥繼續前進。有見及此,利邦建議魯芬先為軍隊補給,再繼續進攻。在忍受葡人的旁敲側擊下,荷蘭人終於等到了補給。

可是就在此時,一個「手忙腳亂」的日本人不慎點燃了火藥桶,把自己炸上半空之餘又摧毀了荷方自己的補給。可能認為荷方已經彈盡糧絕,葡人更是打得熱烈,不斷攻擊魯芬及其隊伍,而利邦則與他的士兵奮力殺出重圍,嘗試從東望洋山腰回到劏狗環。

因此,炸掉火藥桶一事更有可能是荷蘭自己方面的失誤,而不一定是因為葡萄牙守軍的攻擊造成,這個都市傳說或許就會因為這位瑞士僱傭兵的日記而破解了。

#文章篇數:1️⃣5️⃣0️⃣


👉【學人噏馬交】2023系列講座

👉 Podcast|免費電子報|Patreon|徵文活動...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澳門學16號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具民意的野蠻擴張?澳門博彩業與抗議的研究

岑浩輝的參選政綱說了什麼?(上)

FOODAY:WEB3 食評APP 初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