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Day 6.沒有酒的酒牆
如果你有一間自己的博物館,你最想展示的是什麼物件?
這個主題對我來說有點難。需要先整理自己的慣性思維,才能提筆書寫。
過去六年,我搬了五次家。直到近三年,才安定下來,住進目前在台北的小套房。
每一次搬家,都是一次生活的整理——被迫審視那些並非必需的物品,然後再次清理、淨空。
我喜歡可愛的小擺件,但我不蒐集它們。例如,那些可愛的小公仔,我看了會覺得喜歡,但僅僅是看看而已,因為我沒有一個穩定的空間,能讓它們好好擺放。
旅行回來的票證或紀念物,我通常都會一一清空。如果遇到好看的磁鐵,我會帶一個回來—這是我目前唯一會蒐集的東西。
我擁有的物品很少,因為我很少買東西,當然也幾乎不蒐集東西。
我的生活經歷,彷彿已經把我訓練成一個極簡主義者。如果一件物品沒有實際用途,我的大腦會自動將它歸類為「非必需品」,下一步的指令就是清除它。
所謂的蒐集物,如果沒有實際功用,多數是帶來心靈層面的療癒。
然而,對於我的生活而言,遷徙似乎沒有盡頭。我自認沒有多餘的心力,為了這些療癒物件,多次打包收拾。這並非值得驕傲的事。
看到這個主題時,我呆愣了一下。彷彿從已經養成的極簡思維中,我需要逆流而上,去找尋些什麼。如果有一個安定且足夠大的空間,我期望有一天,能夠看到個人物件展示出來的模樣。
目前,對我來說,葡萄酒是承載許多記憶的物件。
無論是與一群朋友聚餐時開瓶,或是與一位好友邊喝邊聊深入對話,甚至是週末獨自在家開一瓶酒,沉浸在自己的時光裡,寫寫東西——這些場景,都蘊藏著回憶。
葡萄酒幾乎是我生活中唯一不斷進進出出的物件。喝完幾瓶,很快就會補上幾瓶,就像現金帳戶一樣——不斷流動,循環往復。
不同場合喝同一支酒,感受往往不同。杯子是影響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心情與當下的狀態。
和朋友們開瓶時,葡萄酒的味道通常只是開端,重點在於聊天和共享餐點的氛圍。
自己開瓶時,葡萄酒與空氣接觸後的風味變化,以及品味過程中與自己的連結,顯得更為細膩深刻。
喝完的酒瓶,堆放在角落,堆到無處可放時,便送去資源回收。在餐廳開的酒瓶則會被收走,但每次再次看到相同酒標,無論是在零售店還是餐廳,都彷彿啟動了腦海中的放映機,將過去喝這支酒的場景再次呈現。
每一支喝過的酒,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可能是三年前的自己,或是如今不再相聚的朋友。
我的記憶力很好,每一件物品都像一個播放帶,而我的頭腦則是放映機。或許正因如此,我不想保留太多物品,害怕回憶過載,讓自己無法活在當下,或者無法割捨那些難忘的片段。
如果可以,我想把所有的酒瓶留著,排成一面滿滿的酒牆,可以分層打開。這不僅是蒐集酒標,也是承載記憶的空間,宛如《腦筋急轉彎》裡的記憶球儲存庫。
每一瓶酒,都是味蕾的記載。此生來到地球,唯一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體驗。唯有體驗,無法複製。同樣的酒廠,不同的年份,因自然條件不同而產生的成果,也各具風味。
一期一會,每次與朋友分享一瓶酒,都是獨特的體驗,即使是自己一個人開瓶,今天的我也已不是過去的我。
如今,台灣的自然酒正逐漸興起,許多酒標設計有趣且具個性。葡萄酒在亞洲不再僅僅是資本主義的象徵,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記憶,酒瓶與酒標也能成為蒐集的對象,讓人回味無窮。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