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火口的二人》:末日中的性愛吃食與日常幻境

Alfredo
·
·
IPFS
·

《火口的二人》火口のふたり/ It Feels So Good (2019)
導演:荒井晴彥
[8/10]

荒井晴彥是日本老牌的編劇,七零年代寫過多部日活情色電影,也擔任電影雜誌的總編輯,導演方面這才是他的第三部作品,改編自白石一文的原著小說。以上是簡單從網路上查到的資訊,多少建立了一點對這部片的預設期望,這大概是一部以劇本為主的電影,大量性愛場面或可連結到日本的情色電影傳統。

電影本身以對話和性愛場面建構而成,全片只有兩個角色,電影在兩人見面後的台詞來回,如電視劇或舞台劇般很不自然地努力在向觀眾介紹角色的身世背景,老實說一開始看的很不舒服,他們不是久違的前戀人與青梅竹馬嗎?各種盡在不言中意有所指的默契和靜默不才是兩人該有的互動方式嗎?及至性愛戲的展開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AV常有的橋段,就一般電影來說是尺度大開,但換個參考座標不免顯得清淡與遮掩,就寫實電影來說又太過表演。

但後來我想,期待這部片的寫實可能是不切實際甚至搞錯方向,這比較像是寫實與戲劇表演的混合體。劇組花了心力去建構極為生活化的角色狀態和環境,但他們的說話與性愛其實更像是向觀眾的展示與告白。而那本兩人過往性愛照片相本拍得如此的藝術與唯美(與不露第三點),似乎在暗示這電影寫實的外表下仍然是一種記憶與幻想構成的幻境,不論是黑白的過去與末日的現在皆然。

有人說會聯想到《愛在黎明破曉時》為首的三部曲中男女大量的對話情境,但理察林克拉特試著達成的是去營造虛構角色間當下的空氣,補捉各種互動的靈光與細微,《火口》的角色則更像是社會切片下的人物標本,他們吐露的私密情緒都有意地連結到更大的社會結構與災難。也有人說反應出311災後人心的負罪與虛無如同《睡著也好醒來也罷》,我認為兩者當然源自同樣的心理困境,但濱口龍介的展演是將社會化與結構化的概念疊合到角色的每日生活與狀態,荒井晴彥的處理則是封閉的私人的,角色暫時自我脫逸出社會規範之外。甚至我也想到今村昌平,《火口的二人》中堂兄妹的近親相戀以及台詞中直接談及亂倫渴望,傳統舞蹈儀式,到以性愛和社會對抗拉址的設計都像是今村昌平電影中會處理的題材,只是這裏沒有那麼冷酷與人類學,鏡頭更貼近兩人之間而不是第三人的遠觀。總之,我感覺東拉西連的結果雖然難說在哪方面深入到極致,但多少達到了一種平衡。

更後設腦補地來看,日本AV情節常以日常生活跨越倫常禁忌下的壓抑與慾望為題,《火口》的挪用也像是對虛構的再虛構,反正無法真正模擬兩人的真實性愛,不如就在表演之中不斷地讓角色訴說,因為如果真如電影的故事一樣社會來到了末日前夕,言語和性愛都成為傾洩而出的破口似乎也不是不能成立。

於是電影從兩位演員的身體、神色、姿態,到情節來回於他們各自的老家與新家,不斷傾訴著成長與社會化的痛苦,亂倫慾望的糾纏,其間只是不斷地購物、吃食、睡覺與做愛,這逃逸的五日像是他們人生回憶的壓縮與展開,想要「聽從身體的聲音」,想要回到那最初最渴望的什麼。這日常幻像的折射再折射多少還是能鑽入觀者的心理,碰觸到一點精神與身體的原初,所以「我的身體X了」「我想X在妳裏面」這些感覺不入流的台詞,在結尾反而都承載了更多的情感重量。片中的富士山噴發一如多少日本影視作品中的災難幻想,延續自戰爭、地震等對社會崩解的恐懼與渴望,這日本人的精神側寫在全球因疫情而封閉停滯的當下觀來,反倒有種全球化共感的潛力,只是現實中是日本以外先進入了暫時的末日狀態,好像是期待《日本沉沒》卻先迎來了《日本以外全部沉沒》,這是不是會讓日本人感到些許落寞呢?

最後查到原著中男女主角的年紀設定在3、40歲,但電影因應實際演員的狀況將年齡降低到30歲前後,難怪片中角色那種多年後過盡千帆的感受好像有點勉強,人生將盡的況味好像也還未熟,但暇不掩瑜。

(完)

原發表於個人部落格 2020/4/25
https://blog-on-cinema.blogspot.com/2020/04/it-feels-so-good.html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lfredo網誌Blog on Cinema的作者 業餘影評寫作者 Cinemagoer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台灣電影
10 篇作品

《餘燼》The Embers

《布勒合唱團:溫布利球場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