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非文學類 評審報告
文|李拓梓(作家)
【上半場:評審的焦慮】
答應擔任Openbook好書獎決選評審時很爽快,心想愛看書的人獲邀評選,真是無上榮幸。只是樂極生悲,收到第一批40本入圍書,並被告知還會分批寄送兩、三次共計50本入圍書後,開始覺得壓力好大,早知道不要答應。
第一大的壓力,是要在短短兩個多月看50本書,並得評選。即使是再愛書的人應該也會覺的天哪我的媽。第二是這麼多經過初選、複選精挑細選的厲害讀物,只能選出9本,那遺珠怎麼辦?
第三則是每個評審各有熟悉領域,比如我平常很少讀科普,寄來的書卻有不少科普。選了覺得假仙,不選覺得偏食,午夜夢迴經常陷入哈姆雷特的兩難。也曾做過決選會議當日書沒讀完硬著頭皮上場的惡夢,壓力簡直堪比大學聯考。
這段期間,除了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外,另外一個壓力來源就是來自編輯團隊的諄諄叮嚀。一下「好意」提醒書看完了沒?一下叮囑好書獎是要選「好看的書」——太冷門太專業的作品也很棒,但要「多考慮」好看不好看,可也沒說死不能選。每次打開編輯來信,都有一種救命啊我真是誤上賊船的焦慮感。
➤主題不冷門、問題要有趣、文字要好讀
到了決選會議當天,評審露面。分別是生命科學家黃貞祥、致力人類學大眾寫作的作家阿潑、歷史學家張隆志、社會學家林宗弘,以及讀書家與自由寫作者我。陣容一字排開,各有專長守備位置,還有自由手(我)到處補位,本次入圍的50本書,各個領域應該都在守備範圍內。
為了便利後續的討論,評審們決定先定義什麼是「好書」。
幾經意見交換,我們心中「好看的書」是這樣的:第一是主題不冷門,必須要是台灣讀者會樂於知道的故事。
第二是問題意識要有趣,問出一個好問題,並嘗試去回答它。我們都相信這是作家寫書、讀者閱讀的初衷。
第三則是文字要好讀。文筆要流暢簡明清晰,專業要正確、錯漏不應該有,編校設計也要有一定水準。
➤「好書」和「應該要讀」的書
但還有一個問題:請問要選的是台灣讀者「應該」要讀的書?還是本質論的只討論什麼是好書?「難道台灣讀者應該要讀的書,可能不是好書?」評審們捫心自問。
確實,當台灣人好辛苦。又要認識世界,又要識讀中國,既要認識歷史,也要展望未來,科學要懂一點,生活品味必須要有,意識形態不宜太多,自由民主多元立場是基本的,還要抱著一顆堅定的台灣心。
這樣想來,當台灣人很難,在台灣要當個有智識的大眾更難。為了不為難讀者,評審真的只要選出「好書」就好,不能用一種學者教授的心情,貪心地告訴讀者這個也不錯、那個也該讀,最後選出很難讀的書被讀者抱怨「很難讀」時,還要自我感覺良好的辯解我是為你好。
好了,關於「好書」的評審共識出來了。
【下半場:年度出版趨勢】
從入圍的50本非文學類作品來看,評審們對今年的好書入圍趨勢大致有幾個觀察。
➤物件與物件史仍受歡迎
第一是物件、物件史仍然很受歡迎。比如近幾年令人印象深刻的《物見》、《臺灣美術兩百年》都以合著方式,精選物件進行藝術史書寫。今年獲得評審青睞的《她物誌》並非合著,但作者以精挑細選的物件來談性別史,不僅精彩又好讀,就算每天興之所至翻讀兩篇也收穫滿滿。問出好問題、讀者好閱讀,最後「知道了自己所不知道的事」,這當然是好書的標準。
另一本入選的《好久.不見》不能說是單純的「物件史」,從古生物化石研究切入,寫就一部給初學者的本土生態史,而且還是一本關於古生物的散文。在不鼓勵科普的學術環境中勇敢挺進,讓讀者知道台灣也有古生物,進而去想像古生物生存時代的地景環境,不選它到底要選誰?
今年的物件史書寫還有幾本值得一提的作品:《中文打字機》談英文打字機發明後中文世界的焦慮,各種現代化編碼的努力,最終有中文打字機的出現。在人手一部手機可以打字的時代回溯往事,確實頗有意思。
同樣主題的還有《漢字王國》談漢字編碼,這也是中文編碼、分類、和西洋世界接觸之後嘗試現代化的重要努力,這段「物件史」的敘說也非常有趣。有關中醫現代化主題的《非驢非馬》,也是以近代中國為主題,這些東西交會刺激而來的現代化議題實在太有趣多樣,讓漢學家們前仆後繼、樂此不疲。
其他還有像是《雙輪車上的單車史》、《小零件改變大世界》,也都是單一物件史的書寫。而單獨討論「物件」本身,譬如《供應鏈戰爭》,從原物料開展到地緣政治、環境永續,在當代書寫當中也都是十分突出的作品。
➤歷史書是非文學類好書常勝軍
入圍書的第二個趨勢是好書常勝軍歷史類,各種翻譯的大小歷史書寫依然是書市非文學類的主力書種。
國別史永遠會有出其不意的作品,譬如今年有談論印尼反共大清洗的《殺戮的季節》、關於南蘇丹議題的《苦土之囚》,還有比較古典的像是《羅馬皇帝》、討論了許多新加波政治的《發現峇峇娘惹》,或是以達蘭薩拉的流亡藏人為書寫對象的《桑和朵瑪》,都是很出色的國別史作品。雖然因為主題和台灣的關聯性稍低而成為遺珠,但編輯勇於介紹具有深度、厚度,或者充滿趣味的歷史新知給台灣人,還是必須給予高度肯定。
前幾年熱門的海洋史,今年有《亞洲海洋大歷史》和《大亂局》入圍。在熱門一時的全球化退燒時期談海洋史,談海陸交會,談全球貿易,雖然在流行風潮上有點不合時宜,但依然有其必要。尤其作為想要超越歐洲的地理大發現史觀,或者超越中國的大中原史觀的讀者,相信海洋史永遠會是不退燒的熱門話題。
此外,中國史的書寫也永遠是史學家熱愛的題目。今年的出色作品包括以大歷史的氣候變遷題材討論農耕帝國誕生的《王的莊稼》,同樣以氣候變遷題材討論物價飛漲造成經濟崩潰,最後導致大明王朝傾頹的《價崩》,都展現了大歷史書寫的宏觀與趣味。
《最後的使團》則是一本有趣的故事,談論和清帝撕破臉的馬嘎爾尼使節團前,也有不為人知的荷蘭使節團晉見行程。團隊的組成、行經的路線、討論的議題都充滿趣味。知識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探索不為人知之事,這些作品雖然是僧多粥少的好書選拔遺珠,但並不掩其精彩。
當然,除了大歷史外,見微知著的個人生命史書寫也是學者、讀者永遠熱愛的主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的回憶錄《家在世界的屋宇下》不談經濟理論,只談整個戰後南亞史的變遷動盪,如何形塑了經濟學家的人文關懷。本書譯筆精彩流暢特別值得一提,絕對是今年最佳傳記、回憶錄作品,被選為好書當之無愧。
本土學者戴伯芬以礦工阿嬤的生命史寫成的《末代女礦工》也獲評審青睞,兼具學術和好讀的精彩本土著作絕對值得一讀。礦業議題從去年的《炭空》以來就受到矚目,這段台灣經濟發展的「B面史」,並沒有因為職工逐漸凋零而被淹沒於歷史中,反而因為職工的後人們取得文化資本,以及台灣社會對「我是誰」的認真追索需求,而一舉躍上了舞台前方。
類似的經濟史B面主題《海島核事》,則以社運史角度書寫反核運動40年的歷程。經濟史的B面是社運史的A面,不同角度的書寫,也讓台灣的本土書寫主題更多元豐富。
➤本土科普書極為稀缺
入圍作品的第三個趨勢有點令人傷感,就是科普類幾乎是翻譯當道,本土創作極少。
評審高度共識的《細胞之歌》是一系列科普作品中最出色的,如詩的文字、流暢的敘事,根本西洋白居易。時勢上也能和差點摧毀人類文明的百年大疫扣連,就算是沒有基礎的中學生也能閱讀,也因此國際上獲獎無數,入選年度好書當之無愧。閱讀時我突發奇想,覺得如果可以作成有聲書,那些穿插其間的細胞符號便可以用口語述說,讀者聽起來想必吸收力更佳。
此外,《蟲之道》是精美的百科全書,《樹的微宇宙》則是植被維基百科,這些翻譯大作類型五花八門,令人稱羨。
關於加拿大原住民因紐特人自殺率偏高議題的民族誌《生命之側》,也受到評審點名好看。這個討論勾起社科背景的評審們,年輕時閱讀中研院蔡友月教授專著《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的回憶。《生命之側》帶給我們另一種書寫方式的提醒:艱澀冷門的議題除了花時間研究,也值得透過大眾書寫讓社會發現。
很可惜,台灣學術界並不鼓勵普及書寫,以致於許多優秀的研究沒辦法以大眾能夠理解的文字推廣出去,久而久之,也造成了學術與社會的脫節。這樣的疏離,讓許多譯者在翻譯時採用了對岸的專有名詞,造成讀者閱讀上的困難,甚至於漸漸讓台灣在專業領域的詮釋權被侵蝕掉。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科普寫作,也發生在社會科學領域中。
這次入圍的本土科普作品,除了入選好書的《好久.不見》外,另外一本是《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也可以看出語言學家們正嘗試與大眾對話的努力。希望這樣的起頭能夠鼓勵更多被學術耽誤的作家們,更投入科普書寫的領域。當然,也不限於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如果想寫,也大歡迎。
➤時事題轉移回威權擴張
今年入圍書的第4個出版趨勢,是時事題正從區域衝突轉回威權擴張。烏俄戰爭持續延燒,但經歷去年的出版熱,短時間內作者們似乎沒辦法再快速產出又好又新的作品。以巴戰爭剛發生不久,但中東恩怨已久,厲害大書都早已成典,新書還在撰寫當中。
因此今年度台灣讀者關注的焦點,又回到霸權擴張這樣的議題上。當然就在我們隔壁、亟欲打破和平穩定,對台灣虎視眈眈的當代中國最為當題。
《香港不屈》是今年最出色的非虛構寫作,以2019年反送中運動開始,也以這場運動之後的發展作終,作者林慕蓮揭開自己身為中立的記者與激越的運動者之間的猶疑掙扎,以自身成長經驗來對「五十年不變」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叩問,寫出了香港人心裡綿長的怨氣。勿忘香港,這是對於守護自由民主多元最重要的提醒。
《星火》和《監控國家》兩本書的相關討論,特別值得一提。一本談的是民間歷史書寫對於政權的抵抗,另一本則是國家如何利用各種打擊犯罪的理由,大量使用生物辨識、AI新科技來監控人民。
兩本都是出色之作,作者皆文筆極佳,翻譯的流暢度也不遑多讓。《監控國家》最後勝出是因為評審們幾番爭辯後,認為科技監控技術擴張的此時,「識讀中國」仍有必要,應該選擇能讓台灣讀者更直接體會威權擴張威脅的主題。儘管如此,《星火》當中更隱晦、深層與國家暴力的對抗,絕對值得對當代中國有興趣的讀者進階閱讀。
關於蘇聯在東歐擴張歷史的經典《鐵幕降臨》,也是出色的譯著。這本繁體版距離原文出版已經10年,但經典不敗,它的廣闊視角,仍然值得想要對威權擴張、冷戰史建立概念的讀者。這本書可作為歷史普及書寫的經典來閱讀,並據之觀察曠日持久的烏俄戰爭,以及東歐諸國夾在歐盟與俄羅斯間的微妙情緒。
➤性別主流化真的在落實
入圍作品的第5個趨勢,是「性別主流化」已漸漸落實到各個領域。當代性別議題多元,已經從女性主義理論的介紹,擴張到每個領域的寫作者都宜時時提醒自己寫作時務要有性別意識。無論是單一性別、性少數、me too等等議題,都可能在各種形式的書寫中出現。
比如《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或《香港不屈》,寫作者在介入事件的過程裡,都一再自我提示「性別」在事件中可能帶來的變數。《末代女礦工》的女性生命史書寫,即使寫的是經濟發展史的B面,仍然是過去有關經濟史、社會史書寫時容易被遺漏的個別主題。
簡單來說,當代已經不需要重新再寫一本《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一方面因為性別的分類早已更為細緻、一方面更是因為性別主流化不斷提醒作者及讀者們,務必注意書寫主題中的性別變因。
性別議題並沒有消失,但早已華麗轉身。當然,男性作家如我也要提醒自己,趕快跟上時代變化,不要掉隊。
➤生活風格絕對不敗
從入圍作品看到的第6個趨勢,是有關食物和生活周邊的書寫,仍舊是當代頗受歡迎的出版主題。不過忝為「美食一本作家」,我略懂書寫完畢後,最大的苦惱在於分類。不同形式的書放置在文學區或飲食生活區,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銷售結果。對好書獎而言,飲食、生活類讀物最大的困擾,則是不知道評比競爭時要放在非文學類,還是年度生活書。
這次入圍非文學類的兩本飲食書《消失的餐盤》和《吃飯沒》都精彩好讀,閱讀經驗堪比Netflex影集畫面襲來。可惜對台灣讀者來說,兩書的主題都偏向獵奇,如果沒有搭配影視節目,光憑文字較難想像大漠草原上的中菜館風景,或者即將消失的某種乳酪到底口味如何。這類有關生活的主題書寫,近在眼前的親切,會勝過遠在天邊的驚奇。
與生活相關卻被放在非文學類的寫作,還有音樂。《音樂之戰》問出一個好問題:為什麼20世紀的古典樂演奏,和21世紀的古典樂演奏曲目其實差不多?其中有沒有戰爭、政治的影響?本書內容深刻,然而對非古典樂迷發燒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論是舉例或說明都門檻稍高。
《叛逆之韻》是一位外國學者看台灣嘻哈,主題也相當有趣,可以和同樣以嘻哈曲風「鑽頭音樂」(drill music)為主題寫就的《子彈歌謠》穿插比較。
《子彈歌謠》的厲害,在於書中寫的不只是歌謠,更處理到整個美國青少年問題怎麼透過鑽頭音樂的出現,而在階級內外、社群同溫層之間流動,進而成為衝擊白人中產階級秩序的「問題」。
從音樂出發卻可以寫出社會,關於網路社群的解析比《雲端封建時代》的結構性描寫更深入細緻。這是民族誌書寫的強項,也是《子彈歌謠》在這場好書選拔中大受好評的原因。
眾多好書當中還有一些因為題目較為冷門而成為遺珠,比如《看不見的文字》談布農記事曆的「傳統再發明」。開場一群戰前活躍於台灣的日本人類學家在戰後圍爐群聚,好有畫面感,也開啟了這麼冷僻的主題卻值得讀下去、還能讓人讀得津津有味的扉頁。
《智人登陸日本》是日本和台灣人類學界的合作盛事,研究團隊打造一艘木筏,模擬可能路線,一起尋找南島語族在海上移動的足跡。想像起來波瀾壯闊,如果可以拍成紀錄片豈不美哉?一問之下確實有紀錄片,太令人驚艷了。
【全劇終:可以把心裡的讀者放下了嗎?】
討論很精彩,選擇很艱難,但結果並不在意料之外。有些書評審咸認精彩,一下就全票通過;有些書大家意見不同,但透過彼此說服,也能很快找到共識。經歷數小時的激烈辯論,評審們順利在50本入圍書中選出本土著作3本,翻譯著作6本大家所認定共同標準下的「好書」,作為2024年出版盛會的結果。
沒有入選的,本本都是遺珠,沒有在本文被討論到的,則可能只是我在分類舉例時信手捻來的遺漏。畢竟能從出版社精心製作或譯介的上千本新書當中脫穎而出,進入決選的50強名單,絕對都已經是過關斬將、精挑細選的出色之作。
Condense是這段期間內我閉上眼睛時,腦中最常浮現的單字。接下決選評審任務後,我深深感覺無論是物理上的時間,或者心理上的空間,都已經被書架上這排有些直放、有些橫放的作品們濃縮、精粹了起來,變成筆記本上一條一條的評論。
想起編輯寄來的叮嚀郵件裡,提醒評審們「要把讀者放在心裡」。有,摸著良心說,我有把讀者放在心裡,放了整整兩個月。
所以任務結束,現在可以放下了嗎?可以讓我變回一個站著躺著趴著都可以輕鬆閱讀的「普通讀者」了嗎?●(原文於2024-11-29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胡慕情著,鏡文學出版
《女族記事》,利格拉樂.阿𡠄(Liglav A-wu)著,晨星出版
《末代女礦工》,戴伯芬著,春山出版
《好久.不見》,蔡政修著,麥田出版
《夜遊》,房慧真著,春山出版
《拉波德氏亂數》,童偉格著,印刻文學
《假城鎮》,馬翊航著,九歌出版
《進烤箱的好日子》,李佳穎著,自轉星球文化
《過動公寓》,王和平著,時報出版
《臺北男神榜》,唐墨著,九歌出版
➤2024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子彈歌謠》,佛瑞斯特・史都華(Forrest Stuart)著,鄭明宜譯,島雨出版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著,宋淑明譯,菓子文化
《她物誌》,安納貝爾.赫希(Annabelle Hirsch)著,劉于怡譯,麥田出版
《前往天堂樂園(上、下)》,柳原漢雅(Hanya Yanagihara)著,尤傳莉譯,大塊文化
《香港不屈》,林慕蓮(Louisa Lim)著,廖珮杏譯,八旗文化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著,邱振訓譯,時報出版
《寂靜的緯線》,舒班吉・史瓦盧普(Shubhangi Swarup)著,葉佳怡譯,麥田出版
《細胞之歌》,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著,莊安祺譯,時報出版
《監控國家》,李肇華(Josh Chin)、林和(Liza Lin)著,李易安譯,麥田出版
《Stay True保持真誠》,徐華(Hua Hsu)著,王凌緯譯,二十張出版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 非文學類決選評審
李拓梓(作家)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阿潑(文字工作者)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