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香港水客与16岁青春的暗号

NGOCN
·
·
IPFS

作者 | 卢梓淇

编辑 | 小田

16岁的佩佩是一个生于“单非”家庭的学生,佩佩在香港上学,但家在深圳,每天放学后都要经关口回到深圳。在香港,佩佩说的是粤语,她努力地想要融入其中,虽然和身为香港人的父亲相处时间不多,但似乎更为舒适。当她沉默着,甚至是冷漠地把身份证放在了闸机上,踏上深圳,她切换到了另一种模式:母亲和麻友们说着地道的北方方言,她的情绪与想法无处可诉,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


而这样的“模式切换”,是她每天都在重复着的日常生活。


这是电影《过春天》的背景,“过春天”,也是“水客”们的行业暗语,指成功过关,没被海关截下水货。水客从香港偷偷带货到内地,逃过一笔税款,货物就可低于市场价售出,水客还能赚一笔。


在机缘巧合之下,往返深港两地上学的佩佩成为了一个“水客”,展开了一段极具地区特色的青春之旅。《过春天》讲的,便是这段16岁的青春故事。

                                                  过春天海报,拍摄:卢梓淇

今天上映的《过春天》,此前已在不少电影节上大获好评。收获了包括平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的最佳影片提名。


NGOCN编辑已在点映中先睹为快,这是一部足够在地的华语青春片——有着青春期特有的荷尔蒙躁动与愤怒。因为电影始终关注着佩佩的身份认同困境,加上“走水”这种能够引发争议的现实议题,那些与“疼痛青春”相似的桥段不仅呈现得顺理成章,而且张力中所酝酿并爆发的情绪也更为动人。这才是鲜活的国人青春。


水客和跨境学童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导演白雪曾在深港两地调研,作了约两万字的访谈记录。不过,白雪更关注的是个体的感情、人的身份,而她本人也是儿时移居到深圳,这座城市也藏着她的私人情感、身份密码。

                                                 过春天剧照,图片来源自豆瓣


NGOCN专访了《过春天》导演白雪,交流关于电影创作、身份、深圳的那些事:


NGOCN:《过春天》被认为是一部现实主义青春片。给《过春天》贴上这两个标签,你认可吗?

白雪:我认可,我觉得挺好的。“现实主义”也是我创作的初衷。(作品)能获得这样的认可,我是挺开心的。


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我没有把它定位为“青春片”这个类型。我不太了解“青春片”,原本我是把《过春天》当作剧情片来创作。就是想拍一个人物的电影。这个故事的基础是源自现实的,我做了很多的调研和采访。

 

NGOCN:影片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你有因此而舍弃掉一些在调研中发掘的、觉得很有价值的素材吗?

白雪: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我发掘了不止一个故事,有很多支线是可以蔓延开去的。在深圳采访缉私局与海关的时候,了解到他们工作的状态与经历,我会发现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当时我会觉得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表面吧,当你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不容易的地方。

 

NGOCN:能和我们具体说说他们的实际生活与你的想象有什么落差吗?

白雪:海关(工作人员)每天在关口会遭受到各种谩骂与质疑的声音,在这里工作的人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素质来支撑日常工作的。这可能是正常人接受不了的。在繁忙时段,他们会同时查很多人,可以达到100多人。这种时候这里面肯定是会有游客的,一定会有不是水客的人,这些人就会有抱怨,甚至是谩骂,但所有这些东西你都得承受。


他们的工作,以及这个关口,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像一些走私的枪支与毒品是很容易通过这些地方流进来的,而他们可以很有经验地拦截下来。我觉得大部分人是不理解他们的工作的。

                                                        白雪,图片来源自豆瓣

NGOCN:你在一些采访中表示过,身份是主角很重要的一个元素。《过春天》中的主角佩佩是往返于深港两地的学生,但和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都处于比较隔离的状态。这种复合的身份对你的创作是具有吸引力的。你觉得呢?

白雪:是的,这可能也与我小时候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一定的困惑有关。


我是从6岁来到深圳,整个中小学的生涯都是在深圳度过的。我大学时又去了北京,当我回到深圳去拍毕业作业《卡门》时,突然间发现我已经不了解深圳了,很多场景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找。


这对我来说是个挺不一样的状态,我也想寻求一个答案。

 

NGOCN:正如你所提到的,深圳是一座发展变化很迅速的城市,那你如何理解这座城市与自己“深圳人”的这个身份,这个理解又如何影响你的创作呢?

白雪:我对深圳有着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我在深圳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我认为所有来到深圳的人都是建设者,这座城市大部分的建设,我觉得是由那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贡献的。自己小时候也亲眼见证过一些人的起起落落,他们主要是我父母的朋友们。我也会看香港的电视剧,听香港的歌,所以我对这两座城市都是有感情的。


这里和内地大部分城市的氛围确实是挺不一样的,是很容易受到香港和台湾的流行文化影响的。到了北京电影学院之后,我的创作理念与方向是趋向于剧情片,更愿意去关注人的情感,个体的情感。一个大的话题如果要深入地谈的话,最终还是要关注到个体身上。


所以(我的创作)是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我对深圳是有私人情感在里面的,另一方面我的创作倾向也决定了最终往这个方向倾斜了。但一开始的时候,目标并没有那么明确,像很多人会问我,这部片的现实题材与叙事是如何结合的,其实我在后期是做了不少调整的。前期我是按照分段落的方式来写的,想要呈现主角三段比较重要的转折经历,这也是故事起承转合的几个阶段。


NGOCN:《过春天》里面,我留意到有各种不同镜面的运用,有玻璃墙,也有真正的镜子。比如佩佩和父亲在饭馆的那一场,以及拳击馆的那一场。你通过运用镜面制造了很多有趣的效果。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是如何想到用这些方式来使用镜面的吗?

白雪:其实我没有想那么多。像(佩佩与)父亲的那场戏,我的确是思考得比较多的。那场戏比较特别,因为那个镜头涵盖了这两个角色的人物关系。把他俩放在同一个框内,但他俩是没法对话和交流的。这一个我是明确设计过的。


那场戏她和父亲两个人是“相对无言”的,这四个字就是那场戏要表达的核心。我认为用这一个镜头就能够交代出来了。每天和摄影师讨论该用怎样的机位来拍摄时,讨论的都是戏核是什么,这场戏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只要抓住了这个核心,你就能设计出比较得当的视听语言。

 

NGOCN:在片中佩佩与阿豪决定铤而走险,一次性走私大量 iPhone 时,他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有着大量暧昧的亲密接触。当时镜头里的主色调是红色,我认为是暗喻着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当佩佩被阿豪问到为什么想要看雪时,她说“我想知道冷是什么感觉”。

在别的采访中你曾经提到,因为香港处于一个亚热带甚至接近热带的地区,香港人是没有看过雪的,所以他们会对雪有着一种向往。映后见面会上你说佩佩的这句台词可能带有自嘲的意味在里面。而我在这个镜头中读出的是视觉文本与台词的强烈反差,你想要通过这个反差来让观众关注一些细节。你对我的这个解读有何看法?

白雪:我觉得你说得特别好。那场戏想要传递的是“热”,每一个创作部门都在往“热”上靠拢。像我们做的光也是“热”,包括那些汗、冰镇可乐。而在佩佩心里,我觉得这句台词是带有一种忧伤吧。具体的我表达得不太清晰,但我会觉得这个时候出现这句台词,会有很多背后的含义,所以我就用了这样的方式。

 

NGOCN:我可以理解为你没有很特意地在表达,而是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可以去多义地解释的文本,让观众根据自己的体验来解读,是吗?

白雪:是的。每个人看到那里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感受的,但如果我们用语言把它说出来就会很苍白。另外我会觉得佩佩的心里其实一直都是挺冷的一个状态。

                                                过春天剧照,图片来源自豆瓣

NGOCN:你曾在映后见面会上说过,自己能在女性导演更能大展拳脚的时候拍电影,是一件挺幸运的事情。电影工业在过去长期都是男性主导的行业,女性导演,尤其是女性作者导演在这行业里发展并不容易,我相信你的经验对后来者会有助益的。你对那些还在摸索着自己影像风格,想要成为“女性作者”的青年影人们,有什么想要分享,或者有什么寄语吗?

白雪:的确在很多观众见面会上,现场有很多女孩子可能是学这个专业的,她们很多人都很激动,甚至是有点哽咽地和我说,(我)算是她们努力的一个方向,也给到了她们榜样的力量。我自己是有点受宠若惊的。


我现在的这个作品,它看起来是横空出世,因为我之前在影视行业比较低调,也没有拍什么比较重要的作品。但恰恰也是之前那十年的苦难,奠定了我现在对电影和人生的理解。我会认为导演的确是一个比较晚成的职业,是急不得的。


电影作品是需要你对生命和人生有一些独特的看法的,我觉得这是每一位导演都需要努力去精进和修行的部分,很多时候这会和你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我自己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要去拍电影的这个想法,也并没有把它看作是梦想或者理想,这两个词大家现在谈得太多了。


我觉得自己是凭着本能在做这个事情的,出发点也比较单纯。一开始创作剧本时也没想着现在会获得的这些奖项与荣誉。这个是挺重要的一个心理状态,你拍电影到底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要去赢得奖项,我觉得还是你想要创造一个能够和大众交流的时空,让大家可以通过电影来畅谈自己的想法,能够对话,我觉得这个是很有意义的。


保持初心,去发现你能够讲述的那个故事。

订阅NGOCN精选邮件,好内容不再错过:https://jinshuju.net/forms/LiZjZo

还可以添加小编微信:ngocn03,永不失联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NGOCN独立媒体,非营利性质,我们关注环境、教育、性/别、精神健康等公共议题,提供负责的纪实性内容。欢迎在这些平台关注我们:https://linktr.ee/ngocn Email: [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六四34周年伦敦现场:抗议者呼吁需同样关注性别议题

六四34周年香港现场:聚光灯下抓人、黑暗中响起《血染的风采》

逃离俄罗斯:“恐同法案”受害情侣呼吁更多人勇敢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