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不愛之間01_《大港的女兒》_在那像煎魚的年代,活出自己的名字

圈圈轉圈圈
·
·
IPFS
·
水可以從峰頂奔流下山,切過山谷,走過原野,撫過花草,衝過日光,陪過蜻蜓,遊過大街,最後飛跳入海,化為波浪。水可以這麼有活力過一輩子,為什麼要安守一個庭院小坑?!

<前言>

跟我聊過書的人不難發現,我算是「比較好取悅的讀者」,通常都能從一本書中找到喜歡的地方,即便遇到不喜歡的書,頂多抱怨碎念幾句,也覺得輪不到自己批評抨擊,因為搞不好是受限於自己的人生經驗或智慧而無法體會內容的精妙之處。我乃一介俗人,寫的只是讀書心得、筆記而不是書評(我何德何能!)。無論如何,喜歡,我會激動地大聲講,不喜歡,我還是會老實說。

咳咳,對,這篇就是要來討論傷害作者(大汗)最近跑馬拉松讀完的書:《大港的女兒》,聽說是一本好壞參半評價兩極的書,而我非常非常非常意外自己居然是失望的那一方……。


(以下有大致的故事描述,未涉及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吞不下不公平,可能是人的本性。
最會寫罪狀的,不是什麼法官、檢察官,而是怨憤與嫉妒。

從女主角孫愛雪出生後的1930年代前後揭開序幕,父親孫仁貴深受高雄地區首富王景忠的信任,卻意外捲入豪門家產爭鬥的風波之中,為日後的不幸埋下導火線。

愛雪自小活潑有己見,小學就讀日本學校,是校內極少數的台灣籍,面對日本籍同學一些刁難似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也總有出人意料的小創舉。

在戰爭中讀完高雄高女後,年僅十六便進入三井物產高雄支店營業課就職,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商販的運作模式,為之後開闢事業之路奠定了基礎。亮眼表現吸引到同事王威德/大野威德的目光而徐徐展開追求,後因戰事疏散至鄉間躲避空襲,未能繼續工作,自然而然阻斷了王的追求攻勢。

「本來以為戰時才是亂世,沒想到,所謂『光復』,更亂世。」

1945年昭和天皇宣布投降,國民軍登陸收復台灣,原以為從此往後盡是好日子了,誰料竟迎來比殖民時期更多的苦難。父親因被舉發而逃至香港從此了無音訊,身為長女的愛雪一肩扛起照顧弟妹之責,後來在媒人牽線下,嫁給台南麻豆的醫生,丈夫卻因政治迫害而不得不遠走日本。

儘管歷經兩次摯愛的離別,身處白色恐怖籠罩的環境之下,愛雪從不顧影自憐,而是化悲憤為力量,當起「半個醫生」為病患開藥,後又任裁縫教師,嘗試新式裁縫機,在毛線店寄賣織品,首次嚐到小生意成交的喜悅。

幾年後因皮膚問題到日本尋醫治病才與丈夫相聚,後來開啟一連串的創業之路,先後做起衣服貿易、開台灣食堂、經營先進的洗衣店,後擴大至18家連鎖店的規模。不但金援丈夫投資製藥公司,更在金錢上大力支持丈夫的海外台灣人團結運動。

七十七歲的喜壽過後,一張賀年明信片的邀約,一場聚會,一位故人的自白,終於解開愛雪探尋五十多年而未得的疑團……

「這個時代,就像打彈珠台,點都扣在那裡,彈珠在不同點之間撞擊,就會出現不同樣子的故事。」

這本小說的類型完全正中我心,去年12月出版後,我便苦苦等著電子書,終於在三月等到了它,毫不猶豫放入購物車,順便打包作者另一本書。

開卷之時滿心期待,字數跟《鬼地方》差不多(都是13萬多字),鬼地方兩天看完,所以預期這本大概也會兩三天就讀完吧?

但是,我愈讀愈慢。以一種反常的龜速推進。

有看到其他讀者分享說「一翻開就停不下來」,但是我每天都停下來是怎麼回事?

最後,整整花了十天才讀完。


先說喜歡的部分。

(一)看見舊時代女性的另一種面貌

說到民國初年傳統女性的思想與境遇,腦海中冒出的不外乎「早婚(年過二十便是老小姐)」、「傳宗接代的生產機器」、「女子無德便是福」、「生女的是賠錢貨」、「結婚後就是洗衣煮飯做牛做馬所以不需要太聰明」、「嚴重婆媳問題」……

書中也充斥著這類舊有的觀念,但是仍有女性在那樣的風氣中走出不一樣的路。

「感謝你的好意,不過,如果收下了,我就淪為金錢驅使的奴隸、可買可賣的商品了。我是我自己,請容許我自力開展自己的未來。」

莫名被誣指紅杏出牆,果斷離開丈夫後,前往東京學習可以獨立營生的攝影技能,回台灣成為第一個開照相館的女照相師:呂瓊琚

「為了能脫離魔窖,到底是裝瘋賣傻,還是精神真的瀕臨崩潰,老實說,我心裡也一片渾沌,分不清楚了。」
「死過一次,才能復活,變成自由人。有自由,一切都不辛苦。」

嫁入豪門,卻因未生一男半女而遭婆家嫌棄、折磨、侮辱,精神崩潰後又遭丈夫家暴,最終離婚回歸自由之身,寄情於繪畫的千金小姐:王燦燦

再來當然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孫愛雪

讓我們先從她身邊的人切入來看。

人格的保持,如同長城,守者萬里,攻者,只一點就破了。愛雪,當我們決定人格遠比金錢、利益重要,就要用一生來守護,一次都不能鬆懈。(by父親仁貴)

她的父親耿直不阿,有想法且堅守原則。

著眼點不是有錢沒錢,而是女性比較有空間做自己。有錢少爺再有修養,入門終究是關進籠子,不再有翅膀的鳥,人生已經看得到盡頭,幾乎只是生育的機械。女人也是人,生來不附屬於男人,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by母親錦枝)

她的母親樂觀沉穩,懂得苦中尋樂,受到日本婦女的啟發,深信女子亦可有所作為,不一定只能綁在家裡燒飯洗衣生子。

我念了醫科,老覺得人們有痛,解他們身體已發生的痛,有點消極。總想做點更積極宏大、走在前面、對未來有影響力的事。(by丈夫英吉)

她的丈夫家境寬裕,卻關懷社會底層與政治,有著革命情懷。原先認為婦女是待解救的弱者,視結婚為負擔,後來認同妻子追尋想做的事也接受妻子比他會賺錢

家境小康,父母皆為高知識分子,對愛雪的人格養成有既深且遠的影響。而後又有幸嫁入開明的家庭,有支持自己的丈夫與公婆。

所以,在那麼遙遠、思想封閉的年代,塑造出愛雪這麼不一般的女性。

她認真堅持,觀察力敏銳,一心向前,不自怨自艾自憐。

她思想傳統(文末和女兒阿玥的對談可看出新舊觀念的衝突,但是溝通可以很可愛:「唉呦,媽媽,你當你的時代的女性,我當我自己時代的女性,好嗎?」「是有那麼大差別喔?!」),有時有點死腦筋,有時卻又勇於突破,理性自主。

她不願意只靠丈夫做個碌碌無為之人(「做一個太太,最終只靠先生、吃先生的,實在枉費一生。」),卻又願意在丈夫身後默默支持,當個無名氏(「我所受的教育,女人要做良妻賢母,要當先生『緣の下の力持ち』,隱身在看不見的地方,使出力氣,扶贊丈夫。」)。

分享一段全書中我最喜歡的對話:

「我知道,不是擔心,是看你們男人生龍活虎嘗試各種可能,就覺得女人在家煮飯洗衣有點……像雨後庭院裡的一個小凹坑,蓄了一點水,然後,水就不動了。」
「水不動,不也代表安穩嗎?」
「死寂,我感覺死寂。水可以從峰頂奔流下山,切過山谷,走過原野,撫過花草,衝過日光,陪過蜻蜓,遊過大街,最後飛跳入海,化為波浪。水可以這麼有活力過一輩子,為什麼要安守一個庭院小坑?!」

這本書讓我看到那個年代的傳統女性也可以有不一樣的活法,無論尋求安穩還是勇於挑戰,都由自己選擇,而不是因為傳統道德觀框限自己的價值。

當然,有時,還是必須有足夠的幸運,家境好而不必活在底層掙扎、有對開明又有智慧的父母、沒有遇人不淑……是呀,我總是不禁想起《鹽田兒女》裡歹命的明月,同樣都是堅毅有能力的女性,命運卻天地之別(哭)。

(二)對海外獨立運動多了幾分認識

文中英吉因局勢緊張而與父親商討時,父親大嘆台灣真的不能住了,又說你們這些少年仔要幫台灣留一點元氣,人才留在台灣憨憨讓人家殺光光,不是出路!

迫於無奈,英吉拋下了父母妻兒,獨自逃至日本。

在那樣的時代,很多能人志士,不是死了,就是逃了。

以往,我的眼界局限於這座島內的故事,卻忽略了那些受迫害而逃離台灣的人,他們有著什麼樣的心境,又曾為台灣做過什麼樣的努力,我幾乎一無所知。

「主人(日文,稱自己的丈夫)還是中學生時,就為農民抱不平,立志解救人民。你可以笑他的痴,一個人能救什麼人民?!但我知道,他一生都沒有遺忘。逃離台灣,能在日本活下來,他心底有一個角落是懷著愧疚的……」
「主人也覺悟活著的人是有責任的,我們來日本,不是只為了活下來,吃好穿好,自己過得爽快而已;如何讓台灣人生活在自由,免於恐懼,不需要再逃難、遠離家鄉,才是更急著要做的事。」

這群人在我的歷史知識裡幾乎隱形,作者讓他們的經歷與為台灣奔波的身姿浮現出來,愛雪難得談論自己丈夫的這段話,令我動容,也讓我想更進一步去認識他們。

(三)光復之初台人的複雜心情與處境

愛雪的世界,迎來的新,多半是疑惑、懊惱與撞擊,即將送走的舊,卻充滿不捨的回憶與淚水。

通常描寫日治時期多會著重在「台人的反抗」或「日人的欺壓」等流血衝突,這本書對此並無太多著墨,而是側重於肅穆但無血的日常樣貌。

雖有論及地位的不平等,但整體而言,文中的台人與日人間的相處還算融洽(有些甚至是惺惺相惜),因此對於部分台人(愛雪)而言,面對熟識的日人接到徵召令時的哀戚道別、在戰爭中戰死、或在戰後一一返日時的心情,是人對人的情感,無關國籍。

心情複雜地送走遣返的日人,揮別那些熟悉的舊人,迎接全新的國民政府,卻面臨滿滿的困惑,以及各種文化與語言上的衝擊。比如,「國語」從日語、台語變成中國語,原本強勢的日文變得一文不值,在學校任教當老師,卻得跟學生一樣從ㄅㄆㄇㄈ開始學起,中文講得坑坑巴巴,讓愛雪覺得自己好像「殘廢」了。

很喜歡作者把這個過渡時期台人的複雜心境呈現出來。看人民抱怨日本統治或國民政府的話也很過癮,可惜在當時的氣氛下談政治難免惹禍上身,所以嘴巴總有顧忌,不然真希望作者多給點篇幅呀~


接下來進入誠實豆沙包時間,談談本書的缺點(完全個人觀點)。

(一)閱讀節奏不順暢

開篇的時空設定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日語與台語是那個時代大部分台灣人的「母語」,所以書中穿插大量日文用詞、台語,也許作者有意透過這些文字來營造當時的溝通環境與氛圍,卻有點適得其反。

一個個括號註解一次次打斷閱讀節奏,就像走在路上不時被小石子絆一下。既然已經多次強調習慣以日文對談與教學,刻意放入日文句子再加上翻譯,顯得太多餘。(還有,前後共出現五次「主人」,每一次都加上括號註解,真的有必要嗎?就不能正常講「丈夫」或「外子」?)

有必要嗎?

另外,很多基本的台語硬要加註解也讓我懷疑是否有必要。比如「有娠的查某」,就算不懂台語而看不懂好了,前後文都提到「大肚」和「女性」加以解釋了,猜也能猜出來,吧?(台語化為文字時,我有時也會遇到看不懂的,但只要有語境,多半能推敲出意思。)

通常閱讀時遇上台語書寫都會令我備感親切,但這本又是日文又是台語,太多括號讓親切感湧不出來,反而滿腹OS。但我後來冷靜想了想,或許,不懂台語的人會覺得這樣鉅細靡遺的註解很貼心(?)。

出於好奇,想請問一下不會台語的台灣人,你們知道「燒聲」、「代誌」、「脫拉庫」、「緣投仔桑」、「卡桑」、「活跳跳」這些字是什麼意思嗎?

(二)故事切割得過於破碎

時間軸從甲午戰敗割讓台灣而進入日治時期開始,一路歷經二戰、戰後光復時期腐敗的黨國政治、二二八事件、戒嚴、白色恐怖時期、美麗島事件、海外獨立運動、解嚴,然後迎來首次民選、女總統的誕生。

年代跨度大,虛實交錯,作者說,是能夠感受到台灣百年歷史風雨與情緒的書寫。但我想說,作者野心太大了,什麼都想說,結果什麼都只說一點,等於什麼也沒說盡,像極了博愛的渣男

每個小節/事件分配到的篇幅太少,分散了重心,常常在覺得應該要推向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有種拼拼湊湊的刻意痕跡,章節之間的情緒沒有太緊密的連貫,閱讀過程中多次產生「嗯?沒了?」的錯愕感。

落差

我忍不住要大嘆可惜啊啊啊。

如果每段內容都難以割捨,我真的不介意作者擴充成20幾萬字(破30萬字我也可以呦),把故事講得更完整一切都好說嘛。以我頗為喜歡的《柏青哥》為例,時代跨度也很大,將近23萬字,劇情有起有伏,讓人一點一滴對人物產生感情,堆疊到最後,成功在一瞬間引爆讀者的情緒,而前面詳細的鋪陳都有助於理解人物行為背後的動機。(去年讀完,直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讀書心得繼續積欠中)

如本書中所說,「這本來就是一個像煎魚的年代,一下子翻過來,一下子翻過去。」台灣歷經多次政權的更迭,大環境的巨變,人們走過各種苦態與傷痛,應該可以是波瀾萬丈高潮迭起的故事才對,但,一路讀下來卻是……「淡」。

(三)人物稍嫌扁平,缺乏情感共鳴

出場人物繁多

出場人物很多,但戲份都不多。刻劃流於表面,不夠立體沒有血肉。大部分的人物都是過客,可有可無,本來以為會是關鍵人物,後來發現只是陪襯,有些人物帶著任務登場,放入一些特定的內容後,連衣袖都沒揮,毫不留戀地速速退場,留下感情都還來不及完全投入的我還痴痴等著他們的下一次登場。

整體來說,更多的是事件與經歷的串聯,太少人物情感的坦露(只有阿河真情流露很可愛),人物的記憶點略微薄弱,看完後在我腦中沒有留下鮮明的印象,甚至回頭再快速瀏覽人物表才又想起,「對吼,還有這個人物,他/她後來怎麼了?」(閱讀Tips:不必太用力記住每個人物,如果記不住,代表那個人物不是太重要。)

(四)缺乏土地的牽絆?

〈高雄鳥瞰圖〉畫家鄭獲義,1931年(昭和六年)繪
家鄉高雄的大港,給她的不是避風與懷抱,而是教會她不畏浪濤艱險。

讀完《鹽田兒女》,加深對台南的好奇與喜愛;讀完《鬼地方》,對彰化多了幾分親切感;讀完《大港的女兒》,對高雄這塊土地……嗯?嗯。(好啦因為我跟高雄真的很不熟嘛!想說也許讀完後會產生一點感情,不過好像沒這麼容易。)(後半時空挪到日本去也有關係)

(五)真人真事改編的侷限?

我閱讀小說的習慣是接近「裸讀」,(甚至有時候買書連簡介都沒一字字讀完,通常是「瞄」幾眼大致了解是什麼主題而已)不事先做功課,不讀推薦序,不讀前言,直接進入故事,閱讀過程中再視情況或感覺才查資料,讀完後如果喜歡,再深入去了解作者、採訪、講座等等。

所以,我是讀到<後記>才知道,主角孫愛雪有所本,是以真實人物郭孫雪娥女士為原型,丈夫則是因白色恐怖逃至日本、有「海外台獨運動金主」之稱的郭榮桔

當我意識到這是一本半傳記式的小說時,有一點恍然大悟。(或許以讀半自傳式散文的心態去閱讀會好很多!)

雖然作者說《大港的女兒》本質上是虛構的時代小說,我卻覺得好像有點被真人真事的框架綁住了,無法大膽地做多餘的發揮。又可能要某種程度基於事實去寫(?),所以本該有更多發展空間的支線後來都不了了之。


小結

以小說來說,戲劇張力稍嫌不足。閱讀過程中,書友多次詢問我喜不喜歡,想根據我的心得判斷要不要買,我很沉得住氣,語帶保留地要她耐心等我看完。直到書頁都翻過半了,我還沒等到所謂的「高潮」,納悶著劇情究竟何時要進入核心,又自我安慰也許還在鋪陳,後續會有其他發展,感情還需要一點時間醞釀,可惜期望終究是落空了。

以傳記來說,女主角在我眼裡太完美,簡直背後都要散發出聖光了!永遠正面,幾乎沒有負面想法或情緒,該說作者描寫得太內斂呢?還是想強調女主角的堅毅、性情淡然、面對大風大雨都毫不動搖?從小到大都未見她顯露一絲絲的脆弱,情緒少有起伏,頂多用一兩句話帶過她的不甘心或幽憤,令人難以觸及她的內心世界。

雖然我也很愛她闖事業的那些事蹟(認真的女人真迷人),但我也想看看女強人背後的柔軟與溫情。作者過於著重積極向上事業有成的那一面,架構一個人真實情感的「內心戲」卻太稀缺。努力活出價值,卻少了愛恨痴嗔,結果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似乎更接近偉人雕像,反而有距離感。(對於文中她和丈夫之間的情感描述少之又少感到些微失落,總會不禁冒出「她愛她的丈夫嗎?」這樣的問句。喜歡書末她獨自到代代木公園賞銀杏那一段,心裡有了答案。)

部分取材資料

以歷史面來說,蜻蜓點水、點到為止。日治時期大致一片祥和、戰時只以疏散時協助醫治傷者帶過、二二八隨意翻篇……好的,沒關係,但是!「白色恐怖」+「高雄」,以這個時空設定來說,對美麗島事件多些著墨應該不為過吧?難以置信竟然輕描淡寫就過去了!?我……我……真的不太理解作者對內容取捨的那把尺是怎麼擺的(汗)。


總結

我很難為它打星等,平心而論這本書還是好看的,只是未能符合原本拉太高的期待值,結果變得有點不上不下,像看了一本沒有太深入的台灣歷史+沒有太多感情的個人成長史?

雖然感到可惜而悵然若失,以一種愛之深責之切(妳算哪根蔥)的心情寫下這麼一大篇文,但我並未把它歸為「雷書」,因為即便美中不足的部分多了些,我仍認為有其可看之處,也有紀錄上的意義,如果對台灣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閱讀這本書還是有助於大致掌握台灣百年歷史軌跡與生活樣貌。

簡而言之,就是:喜歡,但不夠喜歡

(我在「畫說好書」外新增一個「愛與不愛之間」的標籤來寫這類書。)

「我也不去看別人怎麼寫,就把自己想成新生,用我自己的方式寫一個故事。」_陳柔縉

這是作者第一次嘗試小說,稱不上精彩萬分,但可以看出她的用心,那麼多資料要研究、考證,也是一大工程。(我上面寫了一堆會不會顯得太苛刻?)(冒汗)

即便在買書前看到負評,我應該還是會不管不顧買來讀,因為正如前面所說,我很愛看這類型的小說,既然評價兩極(也有人說很精彩、刻劃鮮明而細膩、讀得欲罷不能等等),還是要實際讀過才知道自己是哪一邊。

接下來要讀她的另一本作品《宮前町九十番地》,還是很期待。對《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與《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也很感興趣。往後如果她再寫小說,只要題材有興趣,我還是願意一讀的。


_2021.03讀物


p.s.大家最近發文都正常嗎?自從以前發生過悲劇後,我已經超過半年沒用馬特市的草稿匣了,都是在別處寫文,完成後確定要發文時才貼過來編輯。結果今天本來要發另一篇文,但是貼上後顯示「錯誤」,文章東少一段西卻一段,大量文字消失,卻跑出一堆這樣沒有聲音的音檔……

手機本來就已經夠難編輯了,還問題不斷,用到有點抓狂,只好先放棄那篇(哭)。(每次發文都是耐心大考驗,還能繼續用,真心佩服我自己……)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圈圈轉圈圈追劇、塗鴉與閱讀,透過戲劇觀賞他人的人生,藉著圖文記錄自己的生活,孜孜不倦於書中尋覓人生的無限可能。[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畫說好書
74 篇作品

畫說好書_《八尺門的辯護人》&《流氓王信福》_正義是否有標價?

蠢人蠢事無下限_家有小路克&蘋果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