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詩歌的世界

世々之友
·
·
IPFS
·
除了俳句與和歌,日本的古典詩歌我們還該知道哪些?

現代語譯:「古池塘,青蛙跳入水音響。」,文語譯:「古池,蛙跳入,水之音。」這大概是在世界上最為流行的日本俳句了。短短數字就描繪出了一部小動畫般的場景,引人入勝。俳句的精髓在於短小精悍,在【五七五】短短十七字中,作者需要構造出一個小故事,其中還必須包含提示季節的【季語】,實在不容易。正因其簡短,卻又寓意深遠,猶如禪語,所以在世界範圍內十分流行。然而在各種日本古典詩歌之中,俳句不過其中一支。下面我們順著歷史之流,來一覽日本古典詩歌的世界。




  • 正統主角——和歌

日本的古典詩歌中要論主角其實當屬【和歌】。延續千年以上的日本的文脈,可以說和歌是其中的主心骨之一。和歌顧名思義,即和之歌,和為日本,古又名倭,所以亦稱為【倭歌】。古代日本,詩與歌是兩個概念,詩即漢詩;歌為和歌,一個是外來舶來品;一個是本土固有文化。和歌是俳句之祖,同樣都是韻文,和歌也如俳句一樣有固定形式:【五七五七七】三十一字。當然古來也有更長的【長歌】,只不過其最基本的標準為【五七五七七】。至此我們就能發現,其實俳句是和歌的一部分,具體的分化過程讓與後文。



  • 和歌的興起

之前與日本古典相關的數篇文章中我都曾談過,有史記載的早期日本漢字文化氛圍十分濃厚,他們用漢字行政事、載歷史,甚至是在本土詩歌的領域中,都以漢字表記。這是因為當時假名尚未成熟,因此直接使用文言或者借用漢字表記日語發音的做法是主流。

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古時的記載形態是基於漢字的


【萬葉集】大約成書於公元8世紀後期,其中收錄了此前流傳的公卿貴族家的和歌,民間和歌等,計四千餘首,是研究目所能及的日本最古時期(【上代】)語言形態的重要資料。與【公】的場合所使用的文言、漢詩相對,和歌的使用場景很長時間都限定為【私】,這在《萬葉集》中也有體現。《萬葉集》中占比最多的和歌為【相聞歌】(戀歌)、【輓歌】(悲歌)及【雜歌】(宴會、旅行相關),均基於【私】的場面。這與和歌最傳統的社交作用是一致的,翻閱日本的古典文學,無論何種社交場合,和歌一定不可或缺:戀愛時需要借和歌表達好感,憑弔時也以和歌抒發感傷。


學界認為,和歌的地位得到承認的標誌性事件發生於平安時期的公元905年。這一年首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編成獻上,其標誌著國風文化的抬頭。同時,「漢詩=男性=公」,「和歌=女性=私」的等式被打破,在宮廷宴會等重要場合,和歌脫離了漢詩可「獨當一面」,後世盛行的【歌合】也是在同一時期興起的。

歌合是傳統的遊藝項目,參與者分為左右兩方,規定歌題而詠,並邀請嘉賓評判孰優孰劣。這一形式是否十分眼熟?沒錯,今天日本每年元旦所舉辦的「紅白歌會」(【紅白歌合戰】),其源流即在此。

歌合的古記錄


  • 連綿不絕的連歌

歌合中常見的形式是每人各自詠成完整的和歌。與此相對,在古早時已有將一句和歌拆開,兩人合詠的做法。和歌的形式為【五七五七七】,將之拆成【五七五】與【七七】,即成上下闕兩部分。這一做法在平安時代以後開始大為流行,後成所謂【連歌】。


連歌顧名思義把和歌連起來,然而如何連?其場景往往於宴會或後宮沙龍,第一人詠【五七五】句,第二人則接上【七七】句,順便再續一句【五七五】,下一人如法炮製,不絕不斷。當時流行百韻連歌,甚至千句、萬句,時人又形象地稱之為【鎖連歌】。由於針對同一事物、季節吟詠得過多則無趣了,所以在不斷續句的途中,歌詠的事物會不斷變化。例如從春天的櫻花聯想到花落,再從花落的寂寥聯想至自身的衰老、感情的不順,從自身的處境又可再次回到季節,如此循環往復。



  • 和魂漢才的完美融合

從平安時代起,吟詩與詠歌同為貴族宴會中的餘興。和歌發展為連歌的遊藝形式,而漢詩更是自古以來便有唱和的傳統,將兩者結合起來,便誕生了另一種風雅的遊藝——【和漢聯句】。在當時這是相當有臉面的文藝活動,想要參與和漢連句,不僅要通曉古來和歌的傳統,亦需要具備漢學的素養,和歌自有其複雜的規章,不必贅言,而漢詩則要求押韻、典故,難度可想而知,不是學問之家出身難以對出佳句。所以很多情況下,和漢兩部分是分開由不同的人擔當的。和歌交給有家學傳統的歌人;漢詩則由當時漢學的專家【五山】學僧負責。

和漢連句即席而成,每句後均要記下作者名,放到後世來看無異於「公開處刑」


當需求產生,即會誕生相應的產物。一個人若想消化掉幾百年間積澱的文學材料,可想而知如同蚍蜉撼樹,在吟詩詠歌成為日常要求的時代,如何迅速掌握經典就顯得尤為重要。此時,坊間流傳的各類「參考書」十分有趣。要作和歌,離不開《源氏物語》等古典名著,然而幾百年前的古典艱深晦澀,自然就有了敘述其大致情節,解說重點和歌的濃縮參考書;漢籍更是浩瀚如煙,於是各種簡要說明歷史典故、詩文的小冊子滿天飛。甚至還有臨場快速給予提示避免尷尬冷場的【袖中抄】,和當今學生考場作弊的「小抄」如出一轍。



  • 俳諧與俳句——雅俗輪迴並存

前文提到【五七五七七】的和歌中分出俳句,其起源在於連句。雖然這句話不錯,但是更具體而言,在連句盛行的時代,有專門為了滑稽而作的連歌,被稱為【俳諧連歌】。與高雅的、貴族的正統連歌相比,俳諧自然就是俗文化的代表了。最早的俳諧連歌以【竹馬狂吟集】、【犬筑波集】為代表,從其名就可推測是為了幽默而作。其中的內容大多基於語言的雙關,例如「雲無足而走,怪也。然霞踏何而立?」在日語中,雲興霞蔚對應的表達為「霞立」,其幽默感建立在如此基礎之上。

俳諧在發展過程中,從連句的形式中逐漸脫出,產生了以【發句】,即連句的第一句【五七五】形式為中心的詩歌形式。算起來,這才是後世【俳句】的真正前身。作為連歌中打頭陣的發句,大致要求是完整,並且帶有季語,這和俳句的核心基本一致。

提出將俳句從俳諧中獨立出來的大家是【正岡子規】,自此以後,一般把江戶時代及以前的作品稱為俳諧,明治以後的稱為俳句。所以細究起來,被後人尊為【俳聖】的【松尾芭蕉】其實是俳諧之聖而非俳句之聖。

後期的俳諧中占據主要地位的是偏向傳統和歌式審美的句子,篇頭提到的芭蕉的名句即為此類代表。然而初期以幽默為重的俳諧也並沒有消失。在以庶民文化著稱的江戶時代里,俳諧也改頭換面,以【川柳】的形式融入了當世的俗文化。無論地域,俗文化多以幽默、諷刺、機智、簡潔為特點,自然而然地,這也成為了川柳的特徵。如今網絡上流行的【銀髮川柳】,即為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作品。並且與俳句不同,川柳可謂毫無約束:使用口語,無需季語,更無視韻律要求,除了字數限制,真是隨心所欲的代名詞。而今在網上流行的「心之俳句」,其實算是進一步繼承了川柳:由於不再拘泥於日語這門語言,甚至連字數都不必在意了。


今日我們所言俳句,既包含了古典的俳諧,又包含了俳句和川柳,乃至心之俳句。我們既可以選心之俳句當一個日本文學的門外漢,又甚至可以通過俳句上溯至和歌的千年積澱。漫長的時間跨度和廣博的地域跨度讓它亦能雅亦能俗,無論誰都能對號入座,找到自己所好。如此寬闊的領域和品味,又何嘗不是其流行的原因所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世々之友online日文教師,自詡為華文世界裡最高效的日文課 歡迎各類約稿及課程咨詢,MAIL:[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譯】中國的菓子與茶

關於如何申請日本的碩士/博士

日语教学心得(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