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家与身体:娃娃屋,还是母系乌托邦?

BIE别的女孩
·
·
IPFS
实际上,更传统的 “娃娃屋”(dollhouse)玩具曾一度被当作优秀家庭主妇的预备道具,在令人羡慕的宽敞空间之外,往往还配有功能齐全的厨房和洗衣房,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地为女孩们展示她们的未来(多么令人期待)。


陆 冉

1962年,美国玩具制造商 Mattel 推出了第一款芭比娃娃 “梦之屋”(Dream House),一个完全用纸板做成的房间模型。风格简朴而摩登,拥有明亮的黄色墙面、玫红色衣橱和蓝色的单人沙发椅,地面上铺着整洁的白色方格地砖。从此以后,芭比娃娃以及她们幸运的主人解锁了一个全新的幻想领域 —— 家。她们可以无数次从床上醒来,换上喜欢的衣服,在梳妆台前打扮自己,再望向窗外。不过,这套房间至少是一套单身公寓,其中没有什么家庭责任的痕迹,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能够满足一个单身女孩对都市出租屋的幻想。实际上,更传统的 “娃娃屋”(dollhouse)玩具曾一度被当作优秀家庭主妇的预备道具,在令人羡慕的宽敞空间之外,往往还配有功能齐全的厨房和洗衣房,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地为女孩们展示她们的未来(多么令人期待)。

1962 年的 “梦之屋”,图片来自网络。

闺房与怀春少女,郊区住房与女主人,自己的房间与女作家……在文艺作品和真实生活中,房间或家都经常成为女性身份的延伸。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北京X美术馆当前的展览 “自体触击” 中,四位女艺术家在探讨身体话题时,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 “家” 的元素。

艺术家奥利维亚·厄兰格(Olivia Erlanger)来自美国洛杉矶,她的作品直接令人联想到上文所说的娃娃屋模型:一个小小的厨房场景和迷你道具放在透明的眼球里,被粉红色的眼睑包裹。如果我们把 “家” 看作女性身份的空间呈现,这只眼球似乎暗示了某种凝视 —— 可能是他人的目光,也可能是自我审视、自我沉溺。作品题目 “6:13 AM” 为之增加了一些叙事性:小小的餐桌上摆放着面包,主人是否已经起床?她或他在重复每天早上的常规吗?还是因为什么特殊情况不得不早起?我们又是以什么身份来观看这一切的?

厄兰格的系列作品曾以 “家是身体”(Home is a Body)为名在伦敦展出。艺术评论家 Orit Gat 很恰当地引用了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的一句话:“走进朋友的家中,我总会想象如果是自己一直住在这里会怎样。” 我想她们都敏感地发现了,一个家就意味着一种生活,家是更大的身体。与此同时,通过想象一个完全不同的家,便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身体,获得她或他的人生。

此次 X 美术馆的展览标题英文 “The Kick Inside” 可以直译为 “体内的踢打”,取自英国音乐家凯特·布希(Kate Bush)的同名歌曲,原本描述的是母亲受孕、分娩过程中的身体经验,此处可以解读为多种以身体为场所的 “撞击”:从真实的物理疼痛到身份的挣扎。

厄兰格的这一系列作品呈现了几个不同的居家场景,其中都没有人,从而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恐怖气氛,并传递出令人窒息的孤独感,那颗巨大的眼球也因此变得更像一个监控摄像头。在疫情背景下,很难不令人想到在人们在房间里独处的漫长时光。但如果跳出疫情的这几年,我们便会意识到,某种消极自由观所带来的孤独迷雾其实早已将每个人笼罩:人们宁可各自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避免他人干涉;放弃伸出双手,依靠共同努力去赢取一个更团结一致的社会。看看作品里那些精心布置的家的角落,那似乎正是当下人们对自己过度关注的写照。

如果说厄兰格的作品描绘了新自由主义式的个体孤独,展览中的另一位艺术家克拉拉·霍斯内德洛娃(Klára Hosnedlová)则营造了一个集体生活场景,但氛围却同样冰冷。这位生于捷克,工作和生活于德国柏林的艺术家,此次创作的雕塑和刺绣绘画,令人想起这两年的新剧《异星灾变》。剧中,人与机器人在遥远星球上协作开辟出的新营地,按照全新的社会规则共同生活。从艺术家一针一线缝出的精细刺绣绘画里,我们看到有人正使用放着寒光的实验室器具 —— 放大镜、镊子等 —— 对某种生物体进行研究。作品题目 “无题(樱花蚕蛾系列)” 提示我们,那些生物体很可能是蚕丝,人类最早使用的动物纤维之一。画中操作员均为女性,身着黑色的身体倒模服饰,裸露部分肌肤,如同经过身体改造的后人类或人造人。画面镶嵌在有机体似的半透明树脂上,又安装在表面粗糙的墙砖上,地面上则是不锈钢材质的 “水坑”。作品的意象和媒介,将遥远的原始文明与未来技术相互融合,似乎暗示着母系社会再临。

霍斯内德的创作过程很有意思,本身就像是一个自我吞噬、自我生长(Self-cannibalism)的有机体:新作 “樱花蚕蛾系列” 的刺绣画内容正来自其旧作 “巢系列” 展览现场的表演照片。而 “巢系列” 绘画的场景则发生于捷克利贝雷茨的 Ještěd Tower 内,这是一座具有明显苏联未来主义建筑风格的电视塔。在这样的背景下,整部作品似乎展现了对一座女性主义乌托邦的想象,对生物材料的重视显然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像许多想象未来的文艺作品一样,“女性统治” 与 “回归自然” 也是这件作品中比较明显的主题,只是这个未来并不温暖,这也许将我们引向了作品第三个较为隐秘的主题,即技术。时至今日,将 “技术” 视为敌人显然是痴人说梦,但当技术往 “非人性” 的方向发展,它似乎将不可避免地将我们带入一个灰暗的未来。

生物感继续在其他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艺术家戴加·格兰蒂纳(Daiga Grantina)生于拉脱维亚,目前生活在法国巴黎,她的作品更具有雕塑感,通过材料传递出微妙的身体感受。充满秩序的 “天空地毯” 采用了橙红色硅胶材质,像是被重新排列的身体组织。地面上的石膏雕塑形状更为抽象有机,却采用了令人平静的蓝色与白色。两者结合,令人想起海边的日出,或橙色的身体冲动与蓝色思想的对照。地面上的雕塑名为《家》,它像用原始材料建成的洞穴,也像动物退掉的壳,或者扭曲的身体本身。

戴加·格兰蒂纳非常擅长使用色彩、透明度、硬度不同的材料制造对比,形成 “混乱” 的外观。这种混乱当然不是完全无序的,它正好描述了人与身体相处的感受。人们很难真正通过逻辑来分析自己的身体,理解它的疼痛、疲惫或轻盈、悸动。视网膜用于接受外部的光的信号,但在向内部观看时,我们永远是盲人,只有调动极大的耐心和注意力在黑暗中感知身体发出的信号,才能与之进行交流。

谭婧作品《螺仙的消失》,X 美术馆,“自体触击” 展览现场,2022 年,北京

展览中最后一个 “家” 是螺仙的家,作者是来自中国广东的艺术家谭婧。当观众循着黄色灯火和微弱的声音,经过一层层半透明的薄墙形成的狭窄的走廊摸索前进时,或许会想起传说中那个幸运的农夫。据说,这个独居的农夫有一天耕作归来,远远地发现家里竟然亮起了微微的灯火,进入家中,又发现灶上已经煮好了饭菜,却不见人影。此一情景反复数次后,农夫终于发现,自己曾意外的拾得的一只田螺竟是螺仙,化身为美丽的田螺姑娘,在暗中帮助他打理家务。中国沿海多个地区都有类似的民间传说,日本 “仙鹤报恩” 的故事也与之十分相似。在某些版本中,螺仙离开自己的家(田螺壳),来到人类的家,从漂泊的生活中稳定下来,成为了人类温顺的妻子。在另一些版本中,螺仙最终执意离开,她的到来仅为奖励人的勤劳与淳朴。

但无论哪一个版本,讲述都是从人类农夫的视角展开的,假如带入螺仙的身份,我们就能发现两个令人战栗动作 —— 从螺壳中脱出,以及身体的变形,其中似乎都蕴含着巨大的疼痛感。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女性与家庭责任的绑定更为明显,或者说,家庭责任与女性自我的冲突更为明显。女性对家庭的付出一方面被完全忽视(正如尚未现形的田螺姑娘),一方面又被刻板地描述为 “牺牲”(正如螺仙对仙人身份的抛弃),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独立、快乐的妻子与母亲形象。

谭婧的作品 “螺仙的消失” 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展出时,曾向人们征集螺仙故事的改写,“消失” 也主动暗示了对原版故事发起的挑战。以今天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作为奖励品出现的女子,还是对 “人形” 的优越性的歌颂,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与此同时,“善有善报” 的天真信仰也在今日的民间 “爽文” 叙事中扭曲成一种命运逆转的精神鸦片,真正消失的恐怕是对勤劳善良品质的认同。或许是因为这一点,我在展览现场的昏黄灯光中,更能够读出一种忧伤的怀乡气氛。

“我们的悲伤不是完全无关的”,扎迪·史密斯写到;“家的概念可以无限扩展,小说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建立联系的形式,” Orit Gat 写到;“身体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尺度,也是历史与当下、集体与个人的交汇,”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饶魁桢写到。四位女性艺术家是敏锐细腻的感受者,她们不同程度地运用 “家” 的元素,引领人们从 “家” 回到自己的身体,继而激发人们所共有的身体感受,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

// 作者:陆冉

// 编辑:madi


BIE别的女孩致力于呈现一切女性视角的探索,支持女性/酷儿艺术家创作,为所有女性主义创作者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一起书写 HERstory。

我们相信智识,推崇创造,鼓励质疑,以独立的思考、先锋的态度与多元的性别观点,为每一位别的女孩带来灵感、智慧与勇气

公众号/微博/小红书:BIE别的女孩

BIE GIRLS is a sub-community of BIE Biede that covers gender-related content, aiming to explore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ales. Topics in this community range from self-grow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gender cognition, all the way to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art. We believe in wisdo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question reality. We work to bring inspiration, wisdom and courage to every BIE girl via independent thinking, a pioneering attitude and diversified views on gender.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BIE别的女孩BIE别的女孩致力于呈现一切女性视角的探索,支持女性/酷儿艺术家的创作,为所有女性主义创作者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一起书写 HERstory。 我们相信智识,推崇创造,鼓励质疑,以独立的思考、先锋的态度与多元的性别观点,为每一位别的女孩带来灵感、智慧与勇气。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位性别酷儿的爱情困境

当塔罗神婆教会我的事

走出“房思琪”式陷阱:警惕男人打才华牌